武陵山地区腊尔山台地苗民聚居区贫困问题及解决方略

2015-08-13 02:39邓嘉欣吴清姐罗康隆
关键词:家庭教育

邓嘉欣,吴清姐,罗康隆

(1.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学湖南省武陵山区生态文化与居民健康重点实验室,湖南吉首 416000)

腊尔山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西北部,是一个比较偏远的高山苗乡。腊尔山台地泛指腊尔山、禾库、米良、吉卫等乡镇及周边地区,境内海拔450.7~1 075.4米,是中国地势一级向二级迈进的标志性台阶。腊尔山台地自古就是湘、黔、川(渝)、鄂边区苗族人民聚居的核心地带,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一块较大的相对稳定的苗族聚居区,是湖南苗族居住最为集中、苗族特色保留最为完整的地方。

历史上,湘西的苗区中,腊尔山是最为闭塞和比较落后的。很多生产生活方式还沿袭着流传下来的传统模式,与汉族地区及湘西州其他苗民聚区相比还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距。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均相当滞后,贫困问题比较严重。

一、腊尔山苗族的贫困现象及原因

区域发展受到社会、经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贫困程度及贫困问题也会因衡量标准的不同而不同。根据腊尔山的实际情况,我们将腊尔山的贫困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也即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的状况。相对贫困是指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水平低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社会生活状况。调查发现,腊尔山近20%的家庭处于绝对贫困,近70%的家庭处于相对贫困。现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腊尔山的贫困现象及原因予以分析。

1.自然地理环境及交通贫困

腊尔山平均海拔约为800米,地势上属高山台地,天气多变、冷冻期长。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有68%的村民认为腊尔山的自然环境不利于腊尔山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相对高寒的气候不太适合于人类的生存,有的地方属喀斯特地貌,水源也较为欠缺。

腊尔山的交通运输网络结构比较单一,考察中发现,无论是在镇上还是在乡村,基本上只有一条主干路供车辆及行人通行。近90%的村民认为腊尔山交通较差,道路网络及质量急需改善。车辆在崎岖的小路上颠簸前行,既不安全,扬起的大量尘土对车上及周边群众的身体也造成严重伤害。况且,一到下雨天,路面大量积水,泥泞不堪,车辆及行人都难以通行。

调查结果显示,腊尔山人均交通工具拥有量水平很低,拥有汽车的家庭只占5.77%,有近30%的家庭没有任何的交通工具。交通运输效率也远远低于其他地区,腊尔山总体拥有的交通工具量少,过高的公路修建资金投入,只能获得较低的经济回报,形成了偏大的运输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腊尔山交通的发展。

2.经济贫困

根据中国的贫富标准线,针对腊尔山家庭年收入制定了6个范围的收入标准予以统计,结果表明: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家庭占40.63%、1~3万元的占40.63%、3~8万元的占16.66%、8~15万元的占1.04%、15~30万元的仅占1.04%、30万元以上的为0%。可见,腊尔山大部分家庭还只是处于初步解决温饱的状态,人均收入水平低,离小康生活还有较远的距离。

有42%的家庭保持着传统的务农方式,以农业生产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约有31%的家庭是通过外出打工获得经济收入。也有部分家庭是通过技术服务、开商店、社会资助或政府补贴等方式解决生存问题。此外,在调查中发现,腊尔山村民有43%的开支主要用于日常生活,30%的用作小孩教育,而购买保险及用于娱乐等开支所占比例不及5%。

腊尔山经济落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环境条件差。腊尔山地区的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繁,这些客观因素制约着腊尔山经济的发展;(2)产业结构不合理。腊尔山88%的家庭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及第三产业在腊尔山都没有得到发展,产业结构及功能单一;(3)受气候及水源因素的影响,腊尔山的农业发展条件较差,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4)缺少经济管理及科技人才。腊尔山当地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同时,外地的科技人才难以引进及留住也间接导致了腊尔山地区的人才紧缺及科学知识匮乏;(5)对先进文化与技术的引进不够。调查表明,腊尔山当地人对先进文化及技术的接受能力欠缺,仅有3.13%的村民认为腊尔山地区经常引进外来的新文化、新科技;高达45.83%的村民认为腊尔山并没有引进新文化、新科技,基本上是与外界隔绝的。在引进新科技时,腊尔山村民只有很少一部分能接受并运用到实际生产或生活中去,对科技信息接受与应用的能力普遍较差。

根据大量研究显示,虽然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受到了广大村民的热切关注,各级政府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和物力推动村务财务管理制度透明化建设。但是一些自然村仍旧受到计划思想的困扰,在村级财务管理方面暴露了大量的问题。不能够有效实现财务管理透明化。在村级管理中记账审核制度不够健全,由于农村财务管理人员普遍专业素养较低,对于村级财务工作不够熟悉,缺乏相应的原则性以及责任心,很容易导致村一级的开支失衡,在一些会计凭证处理上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同时又由于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公开的不够具体和详细,特别是牵扯到一些实质性内容并未公开,只是公开一些细枝末节的不是很重要的财务报表。

3.教育贫困

毋庸置疑,腊尔山地区的教育事业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在全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腊尔山存在教育贫困现象:(1)教育程度低,教育思想观念及条件落后。家庭成员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未受过教育的成员所占比重较大。在调查范围内,最高文化水平为本科,仅占调查总数的3.74%;文化水平集中在小学教育阶段,占总调查量的39%,未受教育的比例达25%。有近1/3的家庭不是由父母负责孩子的教育。只有18%的家长认为孩子受教育的条件良好,22%的家长认为孩子受教育的条件很差。非常重视孩子教育的家庭只占23%,不太重视以及不重视的比例占到39%;(2)教学设施匮乏。如凤凰县第一民族中学,只有一栋简单的三层教学楼;黑板和教室大门的木材、墙面上的水泥、窗户上的玻璃大部分已陈旧脱落;桌椅板凳参差不齐;没有操场。

腊尔山教育贫困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人们的思想跟不上时代,不了解学习的重要性。调查发现,多数家庭正在受教育的小孩,自我学习的意识不强,父母对小孩学习的管理和监督教育意识薄弱。例如,在板卡村的一个吴姓人家有一个25岁本科在读的大学生,父母都是小学毕业,两个姐姐初中毕业已经嫁人。根据他的反映,腊尔山人的观念陈旧,认为读书既花钱,又没有多大的用处,只要延续祖辈的传统生产方式,一样能生活下去。这种思想直接导致很多有能力有天赋的小孩辍学在家务农;其次,在腊尔山,2/3的家庭都有人外出打工,近24%的家庭中有留守儿童。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时,把正在受教育的小孩留在家里托付给外祖父母、叔叔婶婶或者邻居照看。缺乏亲身父母的照料及父爱与母爱,小孩的身心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很多小孩觉得上学无所谓,读的好或者读的不好对自己和家庭都没有什么影响。还有不少小孩因此产生了厌学心理或情绪;再次,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据调查统计,腊尔山镇现有小学百余所,其中大部分为危房,一些村小的设施简陋,不防风不防雨,桌椅缺乏。由于工作条件极差,很少有老师愿意到腊尔山执教,一位老师同时任教多门课程是腊尔山镇很多学校的普遍现象。教师的精力分散,不能集中精力上好一门课,这也是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第四是就业压力的影响。腊尔山很多受过较多教育的学生最终能够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人很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正在受教育学生的自信心。

4.科技贫困

2014年5月20日,凤凰县科技局、县科协同县委组织部等十余个部门联合开展“科学生活·创新圆梦—科技专家腊尔山行”活动,向当地百姓开展果树、蔬菜、养殖等方面的技术咨询与技术培训服务,得到广泛好评。

但是这类科技下乡活动是短暂的和少见的,日常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群众需要经常性的科技指导与技术服务。调查发现,有85%的家庭认为腊尔山的生活节奏与城区相比要慢得多,生产方式与科技落后的问题普遍存在,特别需要有稳定的科技部门经常性地对口帮扶。不经常引进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不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贫困已成为制约腊尔山山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5.文化贫困

在腊尔山人的思想观念中,基本上不存在宗教冲突的问题。但腊尔山人普遍信仰的巴岱原始宗教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这对于腊尔山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是一种伤害,不利于国家宗教政策的贯彻与施行。巴岱信仰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体系,若加以正确引导有助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世界。

几百年以来的传统思想观念深刻地影响着腊尔山地区的文化发展。“小农经济”模式还普遍存在于腊尔山人的脑海中,思想狭隘保守,满足于小家庭的生活圈。调查发现,有43%的村民基本上不与外界联系,长年累月的生活在腊尔山这片狭小的天地里。即使有村民与外界联系,大多也是因为走亲戚,只有31%的人是因为业务的关系与外界有一些联系。调查发现,腊尔山人普遍存在“差不多”的观念。很多家庭对于小孩的教育认为差不多学上一点就行了,对于生活上的细节认为差不多过得去就行了。“差不多”观念体现出来的就是懒散、不上进、不积极的精神状态。另外,腊尔山人在劳动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是看电视(24.04%)、玩手机(15.03%)、找人聊天(14.48%)、打扑克(13.11%)、打麻将(10.11%)等,看书仅占调查总数的2.73%。腊尔山地区图书馆、阅览室等文化场所的欠缺也是造成腊尔山文化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6.政策认知贫困

腊尔山是少数民族高寒贫困山区,湖南省政府把腊尔山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提出了扶贫开发的基本思路:“根据轻重缓急和财力可能,按照‘一通畅、二安居、三迁移、四治理、五发展、六改善’的路径,在短时期内优先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交通和住房建设问题,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重点关注高寒山区产业带培植、软环境改善等深层次问题。”(《湖南省财政厅:凤凰县少数民族贫困状况调研报告》)。

但对于政府的政策倾向,有4/5以上的腊尔山人并不了解。村民们不知道政府对自己所在的村寨还有扶持政策。在涉及到政府政策在腊尔山的落实情况时,只有8.33%的人认为政策落实得很好,解决了很多问题;有62.5%的人认为政府政策落实不尽如意,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有29.17%的人认为政府政策落实很差,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在村民的意识中,只有2.08%的人认为政府的扶贫政策非常完善;37.5%的人认为政府扶贫政策较为完善;而60.42%的人认为政府的扶贫政策不完善。更值得注意到的是,有高达70%的腊尔山人对当地的扶贫开发抱着与我无关的态度。

可见,政府政策并没有深入人心,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1)扶贫政策实施的普遍性不强,群众的受益面不宽。政府政策多只针对性地对特别贫困的家庭产生作用,只有少部分家庭享受到了政策的优惠,并没有惠及到整个腊尔山镇的大多数群众;(2)宣传不到位,落实的力度不够。针对腊尔山的扶贫计划,湖南省政府制定了六个步骤,很多村民对此并不知情。政府的宣传跟不上,扶贫的内容及形式无从知晓,再加上落实的速度和力度不够,导致很多村民对政府政策的了解不足,甚至认为自己没有享受到政策的优惠。

二、扶贫开发对策

1.扶贫开发总战略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及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的大步推进,腊尔山台地的扶贫攻坚工作必将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展开,但也必定是一场区域性有特色的持久战,需要多方面的帮持和参与,只有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和社会的各种扶贫资源,内、外联动,多方协同,才可能更好更快地解决腊尔山的贫困问题,促进腊尔山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图1)。

图1 腊尔山台地扶贫开发模式

2.强抓基础设施及基础教育建设

(1)完善交通网络,搞好腊尔山公路建设。科学规划或优化腊尔山的交通公路网。将断头路接通,保证村村通公路,重点修缮乡镇的主干道,鼓励或补贴腊尔山人购买便于生产与生活的交通工具。各村责任分派,对修缮好的村道进行日常维护,保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交通通畅以不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

(2)加大教育扶持力度,着力改善教育环境及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单位及社会力量集资办学,整合现有资源,集约办学,着力改善教学硬件设施,试图给当地群众展现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同时,营造良好的食宿环境条件,给“特困生”予以特殊的生活补贴,使贫困家庭对小孩的在校生活和学习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可通过“三支一扶”等政策招聘外界的优秀教师,使有志于贫困山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年青教师(尤其是高学历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应届毕业生)能够在这里安家落户,将先进知识、文化与技术带进腊尔山。

3.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加强农业产业化管理,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将腊尔山农业进行产业化及专业化管理,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扶持具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的农作物生产,创建适合于腊尔山的农业产业化管理模式。腊尔山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玉米、黄豆、红薯、烟叶。鉴于这几种粮食与经济作物已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可考虑引进外资投资建厂,对原料进行加工处理和深度开发利用,以形成腊尔山特色产业链。另一方面,腊尔山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及本土特有的苗家风情,开发人文生态旅游,这无疑这也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增加群众收入。

4.加强扶贫政策实施力度,提高腊尔山人的抗贫能力

(1)完善腊尔山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要加强扶贫政策的落实工作,协调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综合作用,有针对性地将国家、省、州的优惠政策落实到腊尔山的每一个村寨。必须切实掌握群众的普遍需求,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连片扶贫”和“个别家庭或个人特殊扶贫”有机结合起来,让腊尔山人普遍从内心里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共享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

(2)改善当地村民的传统思想。各个乡政府、居委会或村委会应定期组织人员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针对其传统的保守思想要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及时摒弃落后观念,将现代先进文明的科学观灌输给他们,使他们勇于自新、勇于奋斗、勇于自强。

5.充分发动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开展扶贫攻坚

建立健全腊尔山扶贫开发信息网。湖南省扶贫办正在构建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年底有望实现全国联网。腊尔山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普查的方式将贫困家庭的人口、因何致贫、如何帮扶等信息统计完善,登记录入网络,让社会人通过网络查找,对腊尔山地区进行针对性的贫困帮扶。

三、结语

腊尔山位于武陵山区的腹地,属高海拔的苗族聚居区,气候相对寒冷,自然及交通条件总体较差,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几百年以来的传统思想观念深刻地影响着腊尔山台地的社会发展。“小农经济”模式还普遍存在于腊尔山人的脑海中,思想狭隘保守,满足于小家庭的生活圈,很少与外界交流。大部分家庭还只是处于初步解决温饱的状态,人均收入水平低,离小康生活还有较远的距离。腊尔山人普遍存在“差不多”的观念。文化水平集中在小学教育阶段,未受教育的比例达1/4。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对科技和社会信息不敏感,接受新事物慢,有高达70%的腊尔山人对当地的扶贫开发抱着与我无关的态度。

鉴于交通、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及政策认知的全面贫困,腊尔山台地的扶贫攻坚工作必定是一场区域性有特色的持久战,需要多方面的帮持和参与,只有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和社会的各种扶贫资源,内、外联动,多方协同,才可能更好更快地解决腊尔山的贫困问题,促进腊尔山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治贫先治愚”,科技又是教育的一把尖刀,因此如何将扶贫项目聚焦于腊尔山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是今后需要特别谋划的关键。

(致谢:本文得到本院刘志霄教授及历史与文化学院罗康隆教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谨致谢忱!)

[1]罗康隆.民族经济生活差异得失综论[J].世界民族,1997.

[2]瞿州莲.关于腊尔山苗族人民的教育现状及其观念的调查报告[J].吉首大学学报,1997.

[3]陈玫君.湘西腊尔山苗区农业经济调查报告[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

[4]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特产与遗产优势资源的保护及扶贫开发对策[J].重庆与世界,2012.

[5]张永亮,李云.应对武陵山片区试点的湘西州扶贫开发对策探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

[6]冯宗宪,张红十.中国贫困地区交通落后的实质及其成因分析[J].人文地理,1992.

[7]张永中.倾力推进腊尔山高寒山区脱贫解困[N].团结报,2011.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家庭“煮”夫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