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墨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104岁生日,我写这篇小文,为这位百岁老人送上一份衷心的祝福。杨绛先生是文学家、戏剧家、翻译家,也是女儿、妻子、母亲。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她因剧本《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夫君钱钟书先生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她抢去。直到钱先生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而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邓小平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至今印了70多次。
杨绛先生小时,父亲有一次问她:“阿季(杨绛小名),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后来,她求学于振华女校,而后就读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并随钱钟书先生留学英伦。十数年时光中,与之打交道的尽是吴宓、朱自清、叶公超、钱穆、李四光、费孝通这样的人物,一代民国学人的风华尽数展现在了她的生活记忆中。这一时期的杨绛先生最是享受。从女校到大学,无一不为之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氛围,其活泼的天性得遇此境,自会生出快乐的情致,为人生留下诸多美好回忆。
杨绛先生的个性一如她的文笔,机智、俏皮,永远带着一份求知的好奇和讽世的幽默,这种品质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没有泯灭。她八年后从干校回来,动笔写了《干校六记》,朴素而深情地写道:“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她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杨绛先生的守静功力始终令人敬佩。她和钱钟书先生春节时一样专注学问,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没有让客人进屋,有些不近人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才铸成大美之作。她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当年,她一进清华就同“二书”结缘:一为读书,二为“钟书”。在1995年钱钟书先生病重时,他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一奖学金,名就叫“好读书”,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杨绛先生至今仍笔耕不辍。在把钱钟书先生数量惊人的手稿整理出来交付出版后,她写了散文集《我们仨》,写尽了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她,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103岁时,九卷本《杨绛全集》问世,其中就有她为《洗澡》创作的续作《洗澡之后》,文笔跟《洗澡》一样,简洁爽朗,精致干净,从容淡定,分量满满,读来脆香可口;书中还“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杨绛先生虽满腹才气,却极尽低调,隐含了她独特的人生智慧。钱钟书先生逝世后,她一如既往,闭门谢客。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时,出版社打算大张旗鼓筹划作品研讨会,她却风趣含蓄的回绝了:“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最喜欢的名言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虽无昂贵的摆设,却有浓浓的书香。她的人生已经到了一种“纯净”的境界,正如她的文字,看似平凡、不动声色的表达,充满了哲学的韵味。
而今,104岁的杨绛先生身体健朗,思维清晰,风趣幽默,每天仍坚持锻炼、练字和写作。她常说:“时间在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像她这种经历过人世沧桑的人,写的东西皆从容淡定,分量满满。让我们对这位才华横溢、热爱生活的老人,说声“生日快乐!”祝您健康长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