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先伟 译
正确认识生产条件下猪群的正常和异常行为
黎先伟译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解释了猪的感官能力,并描述了它们的正常行为模式。同时分享了他们对猪异常行为的理解及其发生可能的原因。
一头猪的眼睛通常要比人们所想的更大且功能齐全。猪眼睛的直径约为24 mm,与人类的研究十分相似。猪眼睛的光焦度估计为78屈光度,这要比人的光焦度(60屈光度)更大。因此与人相比,猪很有可能是近视的。猪的视野大约为310度,具有辨别颜色的能力。一头猪的视网膜包括两种类型的视锥细胞,其对蓝色和黄绿色的光敏感。因此,猪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两色的色觉(蓝色和黄色),且辨别蓝色的能力要比其他颜色更好。
从照明偏好来看,猪只更喜欢亮区,而不喜欢暗区。因此,我们一般更容易把猪群转移到明亮的区域。另外,猪群也对气味十分敏感。母猪通过气味来识别自己的仔猪。反过来,仔猪可通过嗅觉来找到它们的母猪以及定位乳头的位置。仔猪在7日龄后可识别自己母猪的粪便。在一个群体中,猪主要利用嗅觉来识别配偶和占优势的个体。猪的这种强烈的嗅觉已在养猪生产中得到应用,如利用气味掩蔽剂来抑制猪群间的攻击性。
猪的味觉与人类的相似,能区分酸、甜、咸和苦。相比与酸味,猪更喜欢吃甜味的食物,而它们拒绝吃苦味的食物。甜的、醇香的、带有奶酪香气的是猪的首选味道。一般情况下,甜味剂可用于促进刚断奶仔猪采食固体饲料。
猪的听觉范围也与人类的十分相似,而且在超声波范围内具有更强的敏感性。猪群经常使用音频信号来进行彼此的沟通。母猪发出一系列的咕噜声,通过频率、音调和程度的变化来呼唤它们的仔猪,并暗示着它们即将要放奶。哺乳母猪也会对仔猪发出的警报有反应。响亮、突然的噪音会使猪群紧张,并干扰其分娩的过程。播放母猪哺乳时的呼噜声可促进同房母猪同步哺乳。
猪的正常行为指的是,在自然条件下所观察到的猪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促进猪的生物学功能,如生存和繁殖性能。由于商业化生产的饲养环境不同于自然条件,因此室内饲养的猪群不能表现出它们在自然条件下的全部行为。例如,自由放养的猪会利用35%至55%的时间来觅食,而室内养的猪不需要觅食因为食物都是现成的。履行全面的自然行为的效益和影响并不是本文的重点。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重点讨论猪群在室内商业化生产中的行为,通过利用行为学的知识来帮助养猪生产者改善动物的管理。
(一)分娩和哺乳行为
一头母猪平均需要2~4 h来生下一窝仔猪,即生每头仔猪的时间间隔约为15~20 min。然而从目前的生产来看,不同母猪的分娩时间(从45 min~12 h不等)和生产间隔(从5~85 min不等)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分娩期间,母猪85%的时间都是躺着的。
出生时,仔猪正常呈现“鼻子在前”或“后腿在前”的位置。而“侧位”一般被认为是一种胎位不正性难产。刚出生的仔猪可在数分钟内自行站立,并可在出生后45 min内成功吸吮母猪。仔猪出生的顺序会影响其成活率和生长性能。与较早出生的仔猪相比,后出生的仔猪通常活力较差、吸乳时间较晚、获得的初乳较少以及乳头顺序较差。此外,后出生的仔猪出生死胎或胎衣包裹的风险更高。
分娩时母猪会持续的进行哺乳,随后会变为节律性的哺乳。一头母猪大约每1小时哺乳一次仔猪。而且通常情况下,同房母猪的哺乳时间基本同步,这意味着同房母猪哺乳仔猪的时间大体相同。母猪每次哺乳时间大约为3 min分钟,但实际放奶的时间只持续20~30 s。平均而言,每头仔猪每次哺乳可获得约20 ml的母乳。
(二)休息行为
猪一般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或躺着。平均而言,生长育肥猪大约75%到85%的时间都在躺着,5%至10%的时间在采食,剩下的时间进行其他活动,如行走、坐立和饮水等。在舒适的温度范围内(即猪消耗最低的能量来维持其体温的温度范围),猪的主要姿势是侧躺,而且约40% 至50%的猪群会彼此接触。
当温度低于舒适范围时,猪群会采用胸骨躺的姿势(胸部和腹部贴地),并相互挤在一团以减少皮肤暴露的表面积,从而降低热量的损失。在非常寒冷的条件下,猪群可能会打堆以保持温暖。而当温度过高时,猪群会改变它们的卧位,伸展四肢,同时避免与其他猪只接触。在非常热的条件下,猪群会增加其呼吸频率(喘气),通过呼吸道的蒸发作用来散发体内的热量。
(三)饮食行为
平均而言,猪每天采食10~25餐,而年轻的猪比年老的猪采食更多的食物。保育猪每天可采食20~25餐,而育肥猪每天可能只采食10~15餐,随着猪群的生长,它们会吃的更快,因此年老的猪要比年轻的猪采食时间更少。早晨和夜晚是采食的高峰。尽管猪会在夜间采食,但是采食的次数和持续时间要少于白天。当料槽间隔有限时,猪群将会增加夜间的采食时间,从而改变其白天的采食行为。例如,与每10头猪一个料槽相比,每20头猪一个料槽的采食行为的昼夜变化降低,而每30头猪一个料槽的昼夜变化则完全消失。
增加光照时间的长度也可提高采食的次数,减少猪群采食行为的昼夜变化。采食行为也可促进群体效应。当一头饥饿的猪在一头吃饱的猪旁边采食时,那头吃饱的猪也会跟着开始采食,此外,相邻栏舍的猪群往往会同时开始采食。不过,当料槽紧密相连且没有分隔的情况下,猪群将不会一起采食,还会攻击其相邻采食的猪只。
猪可从其他猪的身上学习采食什么和在哪里采食。与正常采食的猪相比,观察过其他猪采食一种新饲料的猪要更容易接受这种新饲料。另外,观察到其他猪从其中一个料槽中(共3个)采食饲料的猪只往往会去采食相同料槽的饲料。在温度舒适的范围内,猪群往往每10 min饮水一次。因此,一头猪每天饮水的次数与采食的次数基本相同。生长育肥猪通常花费20~30 min来饮水,每次15~30 s。然而,在热应激的条件下,猪群会花更多的时间来饮水和玩水。腹泻的猪也会消耗更多的水。因此,耗水量可作为一种动物的基本福利措施,以监测猪群的舒适度和健康状态。
(四)排泄行为
猪群喜欢排泄在阴凉和潮湿的区域,而躺在温暖和干燥的地方。猪群经常饮水、排尿和排便的距离靠的很近。由于猪群在排泄的时候姿态不稳定,因此它们更倾向于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排泄,通常在角落或靠墙的地方。在大多数情况下,料槽附近往往比较骚动,所以猪群常常在远离料槽的地方排泄。如果水洒到地面上,猪群会远离这个区域,并作为一个排泄区。因此,猪群往往会在饮水器附近建立一个排泄区域。猪群也喜欢在栏舍间开放的区域排泄,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看到相邻栏舍其他猪群的自然标记行为。较高的室温和较大的放养密度会使得猪群在栏舍内到处排泄。
与正常行为相反,异常行为指的是猪群在自然条件下看不到的行为。异常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在生产条件下猪群不健康的指标。在许多情况下,异常行为危害着猪群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态。
(一)杀婴行为
“杀婴行为”是指初产或经产母猪咬死其刚出生的仔猪的行为,这被归类为同类相残行为。据报道,这种杀婴行为在经产和初产母猪的发生率为0.3%,而且初产母猪的发生率要高于经产母猪。在首次分娩时出现咬死仔猪的初产母猪,其在第二次分娩时再次出现咬死仔猪的风险更高。产房内持续的光照可有效降低初产母猪咬死仔猪的机率。
(二)拱腹行为
“拱腹行为”被归类为一种规癖行为。规癖行为的定义是一种重复的、非功能性的行为。拱腹大多常见于早期断奶的仔猪,且在断奶后3~7 d达到高峰。一般认为,这种行为规癖与早期断奶所产生的应激有关。2周断奶的仔猪要比4周断奶的仔猪的拱腹行为的发生率高出2~5倍。早期断奶的仔猪每天会花15~25 min来进行拱腹。长久的拱腹行为会导致被拱的猪受伤。此外,出现拱腹行为的猪群通常要比其他正常猪群的采食时间较少和生长速率减慢。据相关研究指出,饲喂液体饲料可降低拱腹行为的发生率以及提高刚断奶仔猪的生长率。另外据报道,与乳头式饮水器相比,用碗状饮水器也可减少拱腹行为的发生率。在生长育肥中也可观察到拱腹行为,但其发生率要比保育猪的低得多。
(三)口鼻面部行为
口鼻面部行为(ONF)也被认为规癖行为。口鼻面部行为往往常见于妊娠母猪,可能与限饲和贫瘠的环境有关。饲养在定位栏上的妊娠母猪可能会有30%的时间表现出口鼻面部行为。据报道,与饲养在定位栏的母猪相比,群养母猪进行口鼻面部行为的时间更少。
然而,Daily和McGlong的研究没有发现群养和定位栏饲养母猪在口鼻面部行为的表现上有所差异。他们认为,口鼻面部行为可能是自然的采食前后的食欲、完全咀嚼和拱鼻的活性,而并不一定是母猪不健康的指示。虽然口鼻面部行为的动机和结果仍在争论之中,但是这种行为已普遍被认为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指示。给母猪自由采食含有高纤维的饲料可降低母猪的口鼻面部行为的发生率。
(四)咬尾行为
咬尾行为最常见于生长育肥阶段的猪群,而且是猪群最具破坏性的异常行为。据报道,未剪尾的生长育肥猪发生咬尾的概率为9%,这要比剪尾的生长育肥猪的概率高出3%。咬尾行为通常被归类为同类相残。咬尾的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但现阶段已知与其相关的因素包括营养不良、不适和缺乏丰富的环境。据相关报告,低盐饲料、干旱或高风速、高氨或高二氧化碳浓度、限制料槽和/或饮水器空间以及饲养过密都可能与咬尾行为有关。由于造成咬尾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这个问题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在实际生产中,一旦有尾巴受伤的猪通常都要隔离出来。及时的隔离咬尾的和被咬伤的猪对于预防整栏猪都爆发咬尾行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咬尾的猪尝到受伤的猪尾巴上的血,那么将很难阻止它们继续咬其他猪的尾巴,因为猪喜欢血的味道。
(五)病残猪的行为
病残猪通常表现出与健康猪截然不同的行为。典型的病猪行为包括采食、饮水以及与同栏的其他猪群的互动减少,而休息、蜷缩和颤抖的时间增加。病猪往往竞争不过同栏的其他猪群,因此这些猪只需要单独饲料以及接受个体治疗。
猪具有发达的视觉、嗅觉、听觉和味觉。一般来说,猪群喜欢明亮的地方和甜的食物。它们通常依靠嗅觉和听觉来识别和与其他猪进行交流。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提供充足的饲料和空间),猪群表现出采食和活动的昼夜模式。不过,当管理和环境不完善时,可能会造成行为模式的改变,从而导致异常行为的发生。正确的了解猪的感官能力和正常的行为模式,将有助于我们在养猪生产中防止猪群异常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