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雪白细嫩,滑润鲜美,营养丰富,老少皆宜,被誉为“东方龙脑”,是我们常吃的家常菜。豆腐做菜,口味可浓可淡,和所有食材几乎都“百搭”。比如炖豆腐、小葱拌豆腐、皮蛋豆腐、宫保豆腐、家常豆腐、麻婆豆腐、锅塌豆腐……反正不管怎样做,跟谁搭配,豆腐都是一样好吃!
生活中,有关“豆腐”的俗语也很多,如:讥讽身材矮胖的人,就说他“没有三块豆腐高”;赞扬财务细致清楚,就说“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比喻某人讲话厉害,嘴不饶人,但心肠软,为人善良,就说“刀子嘴,豆腐心”……
【豆腐的历史】
相传,豆腐是由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煎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袁翰青以为五代才有豆腐。日本学者筱田统根据五代陶谷所著《清异录》“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认为豆腐起源于唐朝末期。
1960年,在河南密县(今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石刻壁画,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汉代的争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五分册《发酵与食品科学》一书的作者黄兴宗,综合各方的见解,偏向于认为打虎亭东汉壁画描写的不是酿(niàng)酒,而是描写制造豆腐的过程。但他认为,汉代发明的豆腐未曾将豆浆加热,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当前的豆腐,因此未能进入烹(pēng)调主流。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为重要的食品。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脑和煎豆腐。
日本传统的观点,认为唐代鉴真和尚在公元757年东渡日本时把制作豆腐的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视鉴真为祖师,不过,学者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日本在唐代有豆腐的证据。1183年,日本朝廷管员神主中臣佑重的日记中记载有“唐腐”,约半世纪后,有一封日本僧人日连上人的书信中出现suridofu,可能是一种豆腐。到14世纪,日本文献中多次出现“唐腐”、“唐布”等词,而“豆腐”一词,迟至1489年才出现于日本。天明二年(1782年),大阪曾谷川本出版了一部名为《豆腐百珍》的食谱,书中介绍了100多种豆腐的烹饪方法。
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豆腐的制作】
豆腐的原料主要是黄豆,也有用黑豆、白豆、豌豆等制作的。
先把豆子洗净后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浆。接着除去豆渣,将生浆放入锅内煮沸。再把煮好的豆浆进行点卤以凝固,就形成了豆腐。点卤的方法可分为盐卤和石膏两种。
【作家笔下的豆腐】
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香椿(chūn)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gěng)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则叶绿梗硬,香气大减。
其次是小葱拌豆腐。北京有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可见这是北京人家家都吃的小菜。拌豆腐特宜小葱,小葱嫩,香。葱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减。
北京人有用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的,这是侉吃法,南方人不敢领教。而南方人吃的松花蛋拌豆腐,北方人也觉得岂有此理。咸鸭蛋拌豆腐也是南方菜,但必须用敝乡所产“高邮咸蛋”。高邮咸蛋蛋黄色如朱砂,多油,和豆腐拌在一起,红白相间,只是颜色即可使人胃口大开。别处的咸鸭蛋,尤其是北方的,蛋黄色浅,又无油,却不中吃。
——汪曾祺《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