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忠
2014年12月10日,2013—2014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表彰决定公布,来自山西长治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柳文安被评为创新标兵。消息传来时,正在试验室里忙活着的同事们欢呼雀跃,而他却格外平静,可谁知道,他的内心早已沸腾滂湃,他心中那份理想始终激情燃烧,指引着他不断向前。
那还是在高中时期,同桌带来的一本《兵器知识》吸引了他的目光,琳琅满目的国外装备照片、全面详实的装备参数深深地吸引他那年轻的心灵。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间的邂逅,投身军工、献身国防的理想却深深的烙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大学毕业后,柳文安进入了有着60余年历史的、传承于八路军时期的“黄崖洞兵工厂”的淮海工业集团工作。经多年发展,从烽火硝烟中一路走来的淮海集团已经成为我国某制导武器领域的主要研发和生产单位之一,承担着服务于国家国防安全、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使命。上班伊始,当知悉这是一个实现理想的红色基地时,他兴奋不已,很快就投入到技术创新工作中去。
进入到工作岗位后,柳文安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兵器企业第一个半实物仿真实验室建设工作。当时那个年代,半实物仿真仍是一个高大上的存在,但却也是某制导武器研制必不可少的手段。当时,很多领导和同事认为这种实验室属于高校、研究所,不是他们这样一个传统军工企业所急需建立的。在此情况下,公司主要领导瞄准方向,大力支持,最终项目顺利启动。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柳文安夜以继日的学习理论知识,钻研仿真对象特性。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一年间,他就从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成长为实验室建设的核心人员。从数学建模到置信度评估、从一个个接口到实验室电气布局、从单项设备指标论证到系统集成测试,实验室的每一项工作都留下了他的印记。历时三年时间,我国兵器企业中第一个半实物仿真实验室建成并在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国内某新型制导体制验证时,柳文安和同事们利用半实物仿真实验室完成了三个方案、数千次的数学仿真和近百次半实物仿真试验,最终确定了方案和参数。在随后的外场试验中首发即成功。而今,新项目研制时“去仿真室算一算、仿一仿、联一联”已成为同事们的习惯。不仅如此,在仿真实验室的带动下,该单位已逐渐摆脱了“画+加+打”的传统模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该试验室建设过程中,柳文安和其团队在四个方面实现了创新,在核心期刊和行业论文集中发表文章十余篇,获公司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五项,获得了五项发明专利授权,并获得了省部级三等奖一项。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柳文安的成长步伐也逐渐加快,2009年,他成为仿真实验室的负责人,负责二期建设任务。2012年底,他又被任命为淮海集团第二研究所的副所长,并承担起了某重点项目的研制任务。该项目市场需求迫切,但技术难度非常大,因此采用校企联合开展研制。作为该项目的企业技术负责人,柳文安合理策划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系统连调、野外试验验证等工作。期间,柳文安带领团队成员突破了某型小型抗高冲击执行机构、某稳定组件、某抗小型化抗高冲击机械式惯性组件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上述机电设备在经受150000m/s2的加速度条件、3000℃高温条件后正常工作并满足技术指标,解决了控制策略改进、动力装置异常、稳定机构异常等技术难题,确保项目研制成功。2014年6月,该项目在野外试验中获得圆满成功,首次在国内某领域内实现了远程精确打击,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此过程中,柳文安又有多项专利获得授权或受理,并获得公司内部一、二、三等奖十余项,参与制定标准一项。
2014年底,在该项目验收会议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六个方面有重大创新,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会后,柳文安在房间潸然泪下。是啊,年少时的投身军工、献身国防的理想,一直烙在脑海从未挥去的理想,从未像此刻这般接近过。
2015年,新的挑战再次来临,复杂、繁重的研制任务成为柳文安迎来新一轮挑战,同时,控制系统实验室、传感器测试等两个实验室的建设也拉开了序幕,柳文安也将踏上新的征程。
一路走来,长治市科协和淮海工业集团始终关注着这位年轻人的成长,先后多次指导和帮助柳文安,并为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尤是在某项目立项论证的关键时刻,2015年4月,长治市科协领导和负责同志亲临工作现场,为柳文安送来了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山西省科协也多次通过市科协询问和了解情况,为提升柳文安的创新能力、为提升淮海集团的创新能力建言献策。这些暖心贴心的正能量极大地促进了他的创新激情和动力。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装备竞争性采购与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大趋势,柳文安,这位34岁的年轻人,在追逐年少梦想道路上,渐行渐远,永不停歇。 责编/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