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娜,朱振宁,王锡波(.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
新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刘娜娜1,朱振宁2,王锡波1
(1.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摘要:当前,草原畜牧业正面临着草地退化与牧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的发展困境,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已成为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为例,通过全疆范围内的实地抽样调查,运用虚拟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对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牲畜繁育水平、畜产品商品率、人工草料地种植面积及圈舍面积等构成了影响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的主要因素。为加快生产方式转型,应该实施规模化养殖,加强畜群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突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商品率;注重农牧结合,增加饲草料作物的种植。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新疆
草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草原畜牧业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多种效益的重要产业[1]也已经成为广大草原牧区,特别是我国边疆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务院在2011年17号文件《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曾指出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全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生产方式落后,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沿袭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再加上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保护的思想严重,草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当前,畜牧业产值可以占到我国农业总产值的32%左右,因此,对其生产方式转型的研究探讨,对牧区牧民的增收和草原的生态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2][3]。
在已有的研究中,直接研究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的成果较少,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学者们普遍认为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限制,中国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要求转变生产方式[4]。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者认为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和生态农业必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5-7],而且,在农业发展现代化的要求下,基于地缘与传统的因素,农业合作社将成为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中的主要形式[8]。特别地,一些学者立足于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研究,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粗放经营应向集约经营转化,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9];通过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的内在联系及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进一步提出西部地区应采用精细密集农业和特色集约农业的生产方式[10]。在为数不多的直接研究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的成果中,宗锦耀等以宁夏的做法和经验为例进行研究,并认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提高草原生产力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有效途径[3];而袁世泰等则以山西畜牧业生产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提高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公共卫生和国家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具体地,要以提高产品质量、调整结构和布局、改善经营管理、增加科技含量为主攻方向,坚持走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饲养园区化、经营规模化、销售品牌化的道路[11]。由此可见,已有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理论角度来探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迫切性及相关对策建议,并且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内地农区发展,很少直接以边疆草原农牧区作为研究对象,这也使得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不完整性。
本文以新疆草原牧区畜牧业发展为例,试图以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并定量的分析各因素影响程度大小,一方面为草原畜牧业转型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理论的空缺。
2.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从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在全疆范围内的摸底调查和典型调查。调查范围包括8个县市,其中,北疆5个:塔城地区裕民县、伊犁地区特克斯县、昭苏县、阿勒泰地区富蕴县、福海县;东疆1个:哈密地区伊吾县;南疆2个:巴州地区和静县、和田地区民丰县。从畜牧生产来看,包含牧业县5个,半农半牧县3个(伊吾县、和静县、民丰县),共包括18个乡镇。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中,共发放问卷258份,实际收回247份,其中有效问卷227份,问卷有效率为91.9%。
2.2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建立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影响因素模型,首先要确定模型方程式的适当形式,即模型识别问题[13]。本文首先利用目估法对模型类型选择进行判断。为了更好地研究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新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影响因素进行模拟与分析,将可量化的因素直接应用到模型中,不可量化的因素以随机扰动项的形式拟合到模型中[14]。为了全面说明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本文选取了放牧和舍饲的组合作为不同的生产方式作为因变量,将规模化养殖情况(由养殖数量表示)、畜产品商品率、牲畜出售量、圈舍面积、人工草料地面积、畜群繁育水平作为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于变量中含有虚拟变量,为了避免“虚拟变量陷阱”,拟合模型中将去除常数项。拟合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M代表生产方式;S代表规模化;P代表商品率;A代表牲畜出售量;G代表圈舍面积;B代表人工草料地面积;μ代表繁育水平。β1,β2,β3,β4,β5,β6分别表示相应因素对生产方式转型的影响程度,为随机扰动项。
2.3模型估计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首先对数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本文选取ADF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方法来分别检验各数据序列的平稳性及是否存在多元协整关系。
(1)单位根检验。应用Eviews6.0对生产方式、规模化、商品率、牲畜出售量、圈舍面积、人工草料地面积、繁育水平7组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除了人工草料地面积外,其余序列数据在1%的置信水平下均是平稳的。然后,对人工草料地面积序列一阶差分并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在1%置信水平下也达到平稳水平。见表1。
表1 单位根检验效果
(2)协整检验。按照协整理论,利用Johansen检验对模型中涉及的多个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有不多于6个的协整关系。由此可以判断,上述模型在进行回归分析时,不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
(3)格兰杰因果分析。通过Granger因果分析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结论都拒绝原假设,即生产方式与规模化、商品率、牲畜出售量、圈舍面积、人工草料地面积、繁育水平都互为格兰杰原因,这也就说明长期来看,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4)对影响新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因素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对每一种拟合模型做出优劣性判断。
通过对模型的检验、修正,确定了最优模型。具体模型结果,见表2。
表2 模型结果
2.4结果分析
首先,通过模型各变量指标可知,模型中各变量的t统计量较临界值都是显著的;调整后的拟合优度绝对值达到了93.40%,说明模型拟合较好;通过D-W相关性检验可知,变量间存在一些正相关性,有可能是因为商品率和出售情况所致,但相关性不大,不会对结果造成太大影响。其次,根据模拟结果,规模化程度、畜产品商品率、圈舍面积、人工草料地面积及牲畜繁育水平都与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呈正向关系,而牲畜出售量则与其呈现出负向关系,说明规模化越高、商品率越高、圈舍面积越大、人工草料地越多、繁育水平越倾向于良种育肥的形式越有利于实现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转型,即倾向于采取定居养殖的生产方式,而牲畜出售量越大则越不利于转型,结果较符合现实经济意义。最后,根据变量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可以发现繁育水平和畜产品的商品率是对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影响较大的因素,这也就说明牧区牧民的生产养殖方式和畜产品的营销方式对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影响较大。人工草料地的种植情况的影响水平居于第三位,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畜牧业转型应该大力发展人工草料地,为草原畜牧业由传统游牧向定居舍饲转变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3.1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
放牧与舍饲养殖生产情况是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的核心。实践表明,新疆草原牧区放牧与舍饲养殖生产方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而不能一概而论,具体应视天然草地资源状况、草场基础设施建设和饲草料贮备等情况而定。其中,对于天然草场质量好、基础设施较完善、无超载、牧民习惯且满意于全年放牧生产的,可实行放牧+补饲生产,但需加强天然草场棚圈、牧民住房、人畜饮水、牧道、牧道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冬窝子饲草料贮备,做好抗灾保畜准备工作;制定科学的补饲配方,保证冬季动物的营养供给。对于天然草场质量一般,冬草场环境恶劣的,建议全面开展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舍饲养殖,加强基础设施及人工草料地建设,探索开展冬羔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牧民的养殖经济效益,使牲畜能真正在定居点定下来,促进草原畜牧业的转型。
3.2加强畜群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优化畜群生产结构
畜群良种繁育是支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过程中,应以现代科技作为技术支撑,加快牲畜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畜群生产结构。一方面,通过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本地土种的改良,利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提高畜群的良种覆盖率。另一方面,结合新疆南北疆不同区域特点,选择适合当地区域发展的畜种进行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优势突出、效益良好、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畜种结构。再者,根据不同畜种的生产特性,合理确定畜群内部种公畜、后备母畜及基础母畜的比例,尽快形成母畜比重高、周转速度快、出栏率高及可持续发展的畜群结构。其次,应注重农牧结合,由目前的以放牧为主的“自繁自育”向牧区繁育、农区(定居点)育肥生产转变,加快天然草场牲畜的周转,减少天然草场压力。
3.3注重天然草地的科学合理利用,提高草地综合生产能力
天然草地的科学合理利用,关系着生态保护与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注重天然草地资源的可续合理利用。一方面,要完善放牧制度,加强天然草地监测,加强预警,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放牧制度;另一方面,要抓好放牧制度的落实工作,牲畜进出各季草场的时间要严格按照放牧制度规定,不能提前进入或逾期滞留某季草场;再者,应重点关注春秋季草场的利用问题,在春季牧草返青期严格执行禁牧和划区轮牧制度,保证牧草的生长,提高草地产草量及利用率;其次,应充分利用饲草资源,对于旅游景点等的禁牧草场,在旅游季节过后,可对草场实行打草,提高饲草的利用率;此外,对于春秋草场超载,冬草场环境一般的,可探索开展草地置换,即冬草场作为春秋草场利用,但需监测草的生产力(昭苏种马场做法)。
3.4注重农牧结合,增加饲草料种植,积极发展草产业
饲草料来源问题一直是草原畜牧业能否实现生产方式转型的一大问题,农牧结合、调整农区种植结构,加强草料地的建设及替代饲草料的开发,是这一问题解决的有效措施。因此,一方面,应积极改变农区农业中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转而探索并发展“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增加饲用玉米、苜蓿等饲料作物的种植。另一方面,在牧区,依托“定居兴牧”水源工程及骨干水利工程,加强高产饲草料基地建设,并种植优质牧草,保障牧业定居区草料供给。再者,注重现有人工草料地的科学种植,通过培训,使牧民掌握高产饲草料种植技术,鼓励牧民种植高产饲草;对于本身受统一灌溉等条件限制的人工草料地,政府应加大协调力度,促使牧民按区域统一生产、高效利用水源,提高种植水平;对于外包饲草料地牧户,政府应加强监管,统一租赁合同,科学规划种植作物种类。其次,提高农区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发展饲草料加工业,开发替代饲料。此外,可加速发展草业产业化,使饲草料生产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鼓励农牧民种植高产饲草,提高草产量,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成功转型。
3.5注重技术应用与创新,提高牧区综合生产能力
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方法,提高牧区综合生产能力,可以加快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方面,应注重提高牧民的饲养管理技术水平,注重长草短喂、三贮一化等技术的推广,提高饲草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加快牲畜周转与出栏,提高牲畜商品率。另一方面,应注重提高牲畜的机械化转场水平,改变当前“人赶着牲畜走”的转场方式,缩短转场时间,降低转场过程中的牲畜伤亡、掉膘现象。再者,不断提高牧区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注重牲畜棚圈等畜牧业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定居点现有棚圈、草料棚、青贮窖等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扩大养殖规模,推进标准化养殖。其次,应重视和加强对畜产品品牌的培育、经营和打造,大力推进草原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养殖户—企业—市场”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提高牧区草原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牧民增收。
参考文献:
[1]王登华.内蒙古科右中旗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2]崔兰.东乌珠穆沁旗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3]宗锦耀,李维薇.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有效途径[J].中国草地,2005,27(3):71-74.
[4]陈首珠.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研究[J].前沿,2012,(18):83-85.
[5]胡承龙,马艳,李贺.形成和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对策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1,18(8):260-262.
[6]林丽娟.农业产业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有效途径[J].企业家天地,2011,(1):20-21.
[7]许有伦.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19(6):62-66.
[8]顾宏松,戚福康.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与农业现代化—基于苏州农业合作经济调查分析[J].唯实,2014, (4):23-27.
[9]吴咏虹.我国西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制约因素与对策选择[J].农村经济.2001,(6):13-14.
[10]吴旻,王征兵,郑少锋.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J].西北农业学报,2005,14(5):185-188.
[11]袁世泰,靳军,胡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策略[J].中国畜牧通讯,2007,(13):40-42.
[12]邵培杰.中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13]朱振宁,朱美玲,甘昶春.羊肉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新疆羊肉市场的调研数据[J].中国畜牧杂志,2014,50(12):25-29.
[14]李秉龙,何秋红.中国猪肉价格短期波动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0):10-14.
中图分类号:S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377(2015)06-0049-06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新疆草原畜牧业生产转型研究”(KY20130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新疆畜牧业生产要素配置与牧民收入关系及牧区经济联合体研究”(KY2015006)
作者简介:刘娜娜(1981-),女,高级畜牧师,研究方向:畜牧业经济。E-mail:85031016@qq.com
收稿日期:2015-09-09,修回日期:2015-09-24
Empirical Analysis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Mode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n Xinjiang
LIU Na-na1,ZHU Zhen-ning2,WANG Xi-bo1
(1.Institute of Livestock Economy and Information,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Urumqi 830000,China;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2,China)
Abstract:At present,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s facing with the predicament that grassland is degrading and the life of herdsmen is difficult to be improved,so the,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main contradiction.The paper takes the examp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n Xinjiang,and carries out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mode of animal husbandry by using dummy variable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by means of field sampling investigation across Xinjiang.It i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livestock breeding,the commodity rate of animal by-products,artificial forage planting area and the housing area constitut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nsformation.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we should implement intensive farming,strengthen the herds breeding system,focus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rove the commodity rate of animal by-products,pay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of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and increase the planting area of crop planting.
Key words: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mode of production;transformation;Xin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