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国学情怀

2015-08-11 07:39郭思远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一介国学

文郭思远

总书记的国学情怀

文郭思远

自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三次对国学进行阐述和表态,分别是造访孔府并发表讲话、与国学大师汤一介促膝交谈和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有外媒发表分析文章称:这或许意味着中国社会尊孔崇儒的时代已掀开序幕,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老师的话:习近平对国学情有独钟

在习近平讲话中,往往引用大量的成语、典籍,如“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养痈遗患”“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等,之所以能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这与习近平对国学情有独钟分不开。北京市八一中学原教师、曾担任过习近平中学语文老师的陈秋影说:“他读书很认真,对课堂上讲的不满足,自己还会读很多书。他很喜欢杜甫的诗,对国学情有独钟。”

作为习近平曾经的中学语文老师,陈秋影对这位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做了点评,她说:“他今天的讲话,还是很有文采的。”

谈及习近平的中学时代,陈秋影对他的印象很深。当时习近平只有十多岁,但是比同龄的孩子更显沉稳。“比如中学楼门很小,如果同时遇到几个同学和老师,他一定会让老师先走。他也不说话,就做个手势。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可以做到这样很难得。他的家庭教育和成长过程,都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陈秋影坦言:“他不是激动型,是沉稳型的,对很多事情会很理性去看,多阅读、多思考。”

造访孔府:“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习近平看到桌子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他一本一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随后,习近平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座谈,听取他们发言后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在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详细阐述了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原则,须“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

习近平说:“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及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促进社会和谐,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习近平看来,要解决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贫富悬殊、社会诚信与道德伦理每况愈下等突出难题,需要现代人的智慧和力量,也需要人类历史上累积而来的智慧和力量。

拜访大师:与国学泰斗汤一介促膝谈心

北京大学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2014年5月4日,在“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

习近平首先来到北京大学人文学苑,观看人文社科成果展。展览展示了北京大学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学科取得的重要学术成就和北大图书馆馆藏的重要文献。习近平向马克垚教授、袁行霈教授等详细了解人文社科学科发展情况,对北京大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

最让人难忘的画面便是习近平亲自拜访87岁的著名哲学家汤一介教授。当时汤一介教授走出研究室欢迎习近平的到来,习近平快步迎上去,亲切握手后走入研究室,同他促膝交谈。

汤一介向习近平介绍了编纂大型国学丛书《儒藏》的情况,习近平问他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并赞扬他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

走出研究室时,习近平亲切地拉着这位国学大师的手的场景,感动了中国学术界所有人士。正如习近平所说,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文史哲研究要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立不断前进的方向和信心。这是当代学术研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与习近平促膝长谈后不久,汤一介教授于2014年9月溘然辞世,目前《儒藏》尚未最后完成,令人喟叹不已。在汤一介教授追悼会上,习近平送去花圈寄托哀思。

两论古典:不赞成课本去掉古诗文经典

2014年9月9日,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北京师范大学南门附近,挂起30年前的“教师万岁”横幅。

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早前,上海市小学一年级新版教材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颇受争议。“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样朗朗上口的诗句从课本中消失了,同时被删的还包括《登鹳雀楼》《夜宿山寺》《江雪》等经典之作。

据《法制晚报》统计发现,近17年来至少有43篇经典课文消失在各个出版社的中小学课本中,其中22篇经典古文、古诗词8年内被删除。取代过去经典课文的则是《蜗牛》《飞向太空的航程》等新面孔。

几天后,在出访塔吉克斯坦的专机上,习近平到后舱看望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再次谈论诗文经典。习近平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笔耕不辍:体现深厚的国学功底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多次动情回忆起40多年前学习焦裕禄的情景,并深情地吟诵自己创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该词曾于1990年7月16日刊登在《福州晚报》上。他深有感慨地说:“我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作为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路走过来、深知民情国情的习近平,最知道一个民族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民族精神乃国之神器,是不可坍塌的。具有强烈的家国意识和人文情怀的习近平不能不为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而深感忧虑。1990年他正在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任上。7月15日,夜已经很深了,皓月如银,心地一片澄明,这时候他正读着一篇《人民呼唤焦裕禄》的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如潮,随即挥毫写下了这首词。

1991年1月13日,习近平还在《福建日报》上发表了《军民情·七律》,全诗严谨而不拘泥,含蓄而兼奔放,仿佛随手拈来,自然洒脱,一气呵成,让人久品不厌,回味无穷,受益匪浅。2014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在福建和11位双拥模范亲切交谈时,习近平动情地说,作这首七律是为了表达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鱼水深情。

习近平不仅能填词作诗,而且在担任更高职务后,还在笔耕不辍地撰写社评。2003年2月25日至2007年3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头版开设《之江新语》专栏,累计发表短评232篇。2007年5月,浙江日报社以《之江新语》为书名,将文章集结出版。

(摘自《人民文摘》)

猜你喜欢
一介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汤一介:自由的思想最重要
走入国学馆遇见最美的你
国学大考堂
汤一介、乐黛云夫妇的藏书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先生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