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平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教师找到好的方法,不仅可以解决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不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从高三历史教学调研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知识处理方面,教师侧重按书本次序设计教学过程、梳理知识、解析重点和疑难点,轻视模糊性知识,忽视小概念提炼与辨析理解等;第二,知识运用方面,材料分析、教师理性分析较多,对变通表达、模仿替换等不够重视,形式也不够多样;第三,知识落实方面,侧重静态处理与静态记忆,对留白、调换、纠错、模仿迁移等不够重视;第四,方法教学方面,侧重对应方法的讲解与运用,对方法的系统化设计、方法化处理(内化的过程)比较忽视。
上述问题,有的教师可以成功避免,但是大部分教师面对沉重的科研任务,无暇顾及。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预见性”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良好
途径。
所谓“预见性”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积累、教学经验、教学研究,预测与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未知”“半解”“难解”的知识点,在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与方法内化中遇到的一些制约与瓶颈,而提前介入的一种对策性教学。
一、增强知识点的解析与辨析
学生在复习中对有些知识点的把握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预见学生对哪些知识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状态,重点加强此部分知识的讲解与运用。教师可以采取加强知识点“角度”的解析与理解,增设“概念辨析”栏目,侧重微小概念的提炼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多角度解析知识点
知识的“点”式突破往往会击中问题的要害,而“角度”理解是“点”式突破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复习“建国初外交三原则”一课内容时,经常会出现以下试题: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律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在做题时,学生会陷入迷惑,不知从何下手。而如果寻求“三原则”与“政策对象”的对接呼应,这类题目就迎刃而解。教师可进行如下讲解:“一边倒”方针,政策对象(强调)是社会主义;“另起炉灶”方针, 政策对象(强调)是国民政府;“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政策对象(强调)是帝国主义。
其他一些知识,比如对“不结盟运动及结伴不结盟”的理解、1787年宪法涉及的“中央集权制”“三权分立制”“民主共和制”等概念,都需要教师进行“预见性”的教学设计,达到“角度”的突破理解。
2.增强对概念的关注
复习教学中,平铺直叙式的知识讲解、体系构建无法对知识进行“点”式突破,应从细微处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做题时的分析比较排除能力,可增设“概念辨析”栏目,对每课内容出现的易混、易错概念知识进行预见性的提炼与比较。
首先,提炼“概念辨析”条目。历史复习课中有很多概念要学生区分,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以及知识的密集性,学生往往处于较为迷茫的状态,如果可以帮助学生分条目、分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整理,对他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复习课中,教师便可设置辨析题目,增强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巩固已有知识系统。辨析题目如下:孔子“仁”与孟子 “仁政”的概念区分?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概念区别?荀子“天行有常”(唯物主义)与董仲舒“天人感应”(唯心主义)的概念区别?
其次,进行实质性的对比解析。历史概念中有很多是一脉相承的,拥有同样的思想本源。对这样的历史概念,教师可采用从实质性上进行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以孔子“仁”与孟子 “仁政”的概念区分为例,教师可从二者侧重的不同内涵来解读:孔子的“仁”是一种广义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包含两个层面的关系;孟子的“仁政”则是侧重政治内涵,主要强调统治者如何处理与百姓间的关系,从而来维护统治。
再次,用示意图揭示联系。文字的解析往往比较理性,不够形象,用示意图揭示则显得感性而易懂。例如,在复习儒家的仁、礼、中庸、德治四者的具体内涵和相互联系时,教师可使用示意图(见
图1),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学以致用,做题目。知识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在历史概念知识的复习中,加入具体的训练题目会更加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古代希腊罗马历史时,由于年代久远,学生不易理解,特别在辨析雅典“公民”身份上容易犯错误。对这一知识概念的复习上,教师可提供如下题目:
在古代雅典,Asion一词是指被排除在公民组织之外的自由民,下列人员可以归为Asion的有?
①法庭陪审员 ②被放逐的执政官
③首席将军的妻子 ④家庭奴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如果在做题时弄清“公民”“自由民”“平民”“居民”这几个概念,则迎刃而解。教师可进行如下讲解:公民的组成是除妇女、奴隶、外邦人之外的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包括下层平民、上层贵族);自由民的组成是人身自由的居民(相对于奴隶而言);平民的组成是公民中的下层(主要指农民,没有经济政治大权);居民的组成是外邦人与本邦人(或奴隶与自由民)。
所以,在历史复习中应加强知识的“角度”理解,概念的辨析与运用,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由一般层面提升到透彻的深度层面。
二、加强对概念的关注和理解
教师在专题复习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在有联系的课文之间,共同性的理论问题虽然多次讲解,却无法讲清楚,学生也不便记忆。这时就需要对各课内容进行提炼,建立小专题或概念系统。
首先,寻找组成专题的相关概念点,设计“概念”专题。历史学习中这样的概念很多,例如,贯穿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几个经济思想概念:自由主义、重商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同类概念的专题复习环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厘清与概念点相关的主要史实。概念的理解离不开史实的支撑,所以教师须厘清概念体系下的知识点,便于学生复习、记忆。例如,在复习工业革命促成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时,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手工工场发展、海外殖民、圈地运动、革命与政体的变化、纺织技术革新、走上工业化道路等史实与评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概念联系。
再次,构建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图。在分析的基础上,还可将若干相关概念、重大事件、重要结论进行逻辑关系梳理,建构概念图。这有利于学生形象具体地理解专题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时,可以“官僚政治在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为题目,建立结构图(见图2),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三、活跃思维,增强知识运用能力
每次考试和试卷分析时,教师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通常是静态(死记硬背)的,在新情境下的运用相当被动,还有的学生听课状态是听、记笔记,而不是“思考”,这使得学生的学和实践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急需教师在知识运用层面增强“预见性”。
首先,加强知识的变式重组与运用。知识的变式运用与重组,考验的是教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历史复习中很多知识比较隐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较隐秘,这种重组和运用十分必要。例如,教师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讲解通常从“整顿银行,恢复工农业,举办救济,保护劳工权益,建立社会保障”进行,其实也可从“复兴、改革、救济”三个措施角度变式重组进行处理。
其次,多样方法调动思维。为解决学生上课只是听、记笔记,缺少“思考”的现状,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方法调动学生思维,例如:呈现错误,改错订正,说明理由;留白(还有哪些)、填空;呈现选择题答案,说明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三项;知识罗列编号,变式运用,排列组合(多角度解读某一事件);方法迁移(提供一种方法,迁移运用);试题模仿(学生自主或与教师一起)等。
在学习“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时,教师可采用排列组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其不同影响的认识。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有以下几个观点:引起“商业革命”,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中心);引起“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和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的状态,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揭开殖民扩张和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证明“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极大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实际课堂中教师可以对上述观点从以下4种思路进行排列组合运用。思路一:内外评价(对欧洲的影响、对亚非美洲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思路二:优劣评价(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思路三:三模块(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影响)评价;思路四:三角度(文明演进、生产力、道德)评价。
调动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法,克服长期以来学生形成的静态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
四、加强对“方法”的内化与吸收
高三复习阶段,审题解题方法、史学理论运用(尤其是五大史观)等经常性地融入习题讲解中,而学生对方法的运用却缺少真正的内化,做题时凭感觉,如何既让学生对“方法”进行内化并自主融合,又让教师克服重复的方法讲解,须进行系统及方法化的预见性设计。
首先,系统规范“方法”。高三课堂中,方法的融入是一种教学常态,但局限于教师课堂中的“教”与“运用”,有时显得“零散”。从宏观层面看,方法缺少“系统”,学生自觉内化融入时又缺少借鉴。因此设置系统规范的一套方法是提高预见性教学的有效举措。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审题方法系统化可分解——选择题审题方法、材料主观题审题方法等;具体知识分析与运用的系统方法——原因、影响、意义的分析法;特殊知识如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等分解法;阶段特征揭示法(如:五位一体)等;五大史观——不同史观的内涵与理解等,使学生的解题方法系统化。
其次,运用“方法”。历史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多元史观来诠释重大事件的历史影响,学生学得模糊抽象,教师应将这一现象进行方法的设计,并在教学中举一反三进行运用,相信对教学会起到“通”“融”的
作用。
教师可将多元史观的理解与显性表征、示例(例如,辛亥革命)设计成表格,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粘贴在历史书首页。当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及练习时,对照性地进行理解与运用。此外,在审题答题方法、“五位一体”揭示阶段特征,从实质、积极作用、局限性、总体进行事件或人物的评价时,都可结合具体题目进行同样处理。
学生的方法内化需要在自主性中、过程化中逐步形成,而教师也应谋求“一劳永逸”的方法,上述“方法化”处理与运用不失为解决这一困境的好方式。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教师找到好的方法,不仅可以解决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不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