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士合(1.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南宁 530004; 2.武鸣县水利工程管理站,南宁 530199)
武鸣县桥响灌区现状及节水改造研究对策
覃士合1,2
(1.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南宁530004;2.武鸣县水利工程管理站,南宁530199)
摘要:本文就武鸣县桥响灌区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措施,从水资源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后,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是可行的。
关键词:灌区建设;节水改造;分析;研究
1.1灌区概况
桥响灌区位于广西武鸣县东北部,总土地面积345km2,其中可耕种面积约103.5km2,受益乡镇有陆斡镇、罗波镇、城厢镇和东风农场,受益人口总数为6.22万人。坡雷坝引水工程是桥响灌区的主要水源,引水设计流量为10m3/s,引水总干渠沿途修建有忠党水库和岜益水库两座结瓜水库。灌区内还有西甲水库、达马水库、下潘水库及育秀坝引水工程。
桥响灌区设计总灌溉面积8.44万亩,现状实际灌溉面积为6.2629万亩,占灌区设计面积的74.20%。
1.2主要水源工程来水量
桥响灌区的主要水源为引水工程,包括坡雷坝、百合坝和育秀坝3处引水坝,其次包括忠党水库、岜益水库、西甲水库、达马水库和下潘水库5座中小型水库。根据近几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所采用水文资料计算,考虑各水库的调蓄能力,在规划水平年,灌区主要水源工程总来水量为16537万m3,可利用水量为14118万m3,现状灌区需水量为6844万m3,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后,灌溉面积达到8.44万亩,来水量可以满足灌区用水。
2.1工程年久失修,水资源利用率低
桥响灌区水利设施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主要由当地农民施工完成的,工程建设标准低,长时间运行,后期虽然进行数次维修,但任务量大、投资有限,灌区设施仍未能完善,缺乏必要的控制、调节和配水建筑物,灌溉保证率低,灌区尾部农田灌溉率低,多数渠道存在渗漏、淤积现象,水资源损失严重。
2.2末级渠道管理存在困难
国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权限没有明确,水利工程确权划界问题一直没有落实,造成水管单位与当地群众的矛盾时有发生,支渠以下的管理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而影响水利工程效益发挥。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缺乏养护,大部分末级渠道因基层管理不健全,渠道不顺畅,水源浪费严重,灌溉用水难以保证。
2.3水费计收到位难
灌区内农民认为政府已经取消农业税,农民还要交水费,政府或水利部门必须负责村级渠道的清淤和工程设施的养护,否则就拒交水费,或者只有种水稻才交水费,对用水灌溉的其它经济作物拒不交水费。灌区内农民根据市场供求,频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虚报灌溉面积较为严重,给核定收费面积带来困难,直接影响水费的计收。
3.1灌区渠系改造
根据武鸣县桥响灌区水源来水量和灌排渠系的具体工作情况,计划对武鸣县桥响灌区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灌区渠系改造采取渠道防渗加固,维修配套渠系附属建筑物和改造管理设施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将灌溉面积恢复到设计灌溉面积8.44万亩。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85%。
3.2灌区信息化建设
武鸣县桥响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信息系统,以公用网络平台为支撑,实现信息采集处理自动化,办公无纸化,信息传输方便快捷,调度控制科学合理,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让信息技术为灌区节水灌溉提供保障。
3.3深化灌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解决桥响灌区小型水利工程在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落实工程管护经费,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促进桥响灌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后,灌区内各灌片灌溉水利用系数明显提高,灌溉面积由现状的6.2629万亩恢复至设计灌溉面积8.44万亩,主要水源来水量满足灌区用水需求。
(2)武鸣县桥响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工程估算总投资15841.68万元,计划工期3年。按50年运行期计算,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10.73%,经济净现值3287.6万元,效益费用比1.26,在经济上合理,应尽快实施。
(3)通过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逐步增强灌区管理活力,保障工程安全长效运行,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南宁水利电力设计院.武鸣县桥响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2.
[2]孙瑶.彰武县水库灌区现状及节水改造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2013(06):55-56.
[3]哈岸英.青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技术研究[J].人民黄河,2002(01):41-42.
[4]单长勇.谢寨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探讨[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4(04):68-70.
作者简介:覃士合(1984-),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