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赏析要点
李妍祯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与人物访谈作品共同构成人物类视听新闻作品,是视听新闻作品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以凸显人物内在品质、外在形象为主旨,深度揭示其精神情怀和复杂人性。以庞杂社会历史和现实环境为认知背景,融事实与创作、理性与情感、审美与哲思为一体。本文从人物、主题选择,框架、结构搭建,材料、细节处理,基调、情感表达和规律、重点把握这五个方面深入分析,力求在新媒体、融媒体、多平台传播等新兴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冲击下,创作出以真实性、知识性、可读性为方向、内容充实丰富、形式新颖多样、思想深邃洞彻的视听类新闻作品。
关键词人物传记;视听新闻作品;主题选择;结构搭建;细节处理
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或以核心人物为主体展现其不平凡的一生,或以特殊事件为由头彰显人物不寻常的经历,或人事结合,映照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或现实事件的历史观照。总的来说,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要在能统领全篇的主题环境下,表现哪怕已然远逝的新闻人物与当代现实相勾连的意义。例如《世纪行过——张学良》,以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张学良为主体,横跨大陆、台湾两大背景线,纵观百年历史星空,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人眼中的“民族千秋功臣”、“亲师挚友恩仇往事”“红颜相伴软禁终生”,勾勒出张学良“引颈就戮”的大快人生。《世纪行过——张学良》第三集《西安事变》,更是在纪念张学良诞辰一百周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六十四周年前夕推出,具有重大新闻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从人物当然,在展现历史人物及其事件的过程中,不得不正视史料的选择和史观的确定这两大难题。正视这两大问题并非一刀切地抹杀核心人物的复杂性,也不能就此将事件的历史影响和深远意义简单化,而是懂得深入浅出,懂得运用镜头语言来诉说作品主题,在尊重历史事件、核心人物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一定程度地展现作品的倾向性。
被誉为“成功学鼻祖”的诺曼·文森特·皮尔说过,“细节决定成败”。此话虽然言之凿凿,不免带有“非黑即白”的意味,但细节的关键之处倒也了然。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的细节处理,可以是史料的运用,访谈人物的选择,可以是画面的呈现,音乐的选取,还可以是核心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正如《世纪宋美龄·东方与西方》作品中,一段配有背景音乐的旁白,一张恬静优雅的半身照片,一截自信沉稳的美国国会演讲,不用主角讲述,不用亲历者评判,我们对宋美龄的形象气质便了然于心 。
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一对一的人际交往,以电视为媒介、以传者意图为指向、以间接材料为勾连的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在介绍人物,向受众娓娓道来的过程中,本就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多道屏障。如若再大段大段的长篇大论,宏伟巨制,就更徒增了作品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不仅包含受众对作品的认知距离,还包含对其心理上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好的作品不仅能满足受众的观赏需求,还能上升为传授双方的情感共鸣、生活经历共享、最终促进作品的二次甚至多次传播。这就要求叙述者通过材料的运用、细节的把握,确定立论角度、解决认识深度、控制理论高度,深入浅出,通过寻常而非琐碎,情理之中而非意料之内的细节,例如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一句不加雕琢的话语,使作品中的人物生动鲜活起来,变得有血有肉,真实可感,无形中打动受众,拉近双方或空间、或时间、或心里距离。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慎重选择包括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在内的历史资料。正如炫彩油画作品上的一抹灰,用的恰当,便如中和雀跃色彩的一丝稳重,用的不好,违和之嫌不言而喻。这就要求传者能够走出时代束缚,跳出人物局限,运用材料、彰显细节,并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风格取向,既要以小见大,又要大中有小。
如果说印刷媒介给读者带来的是视觉的抽象,并引发他们对事物进行理性的深思和权衡,那么电视媒介给观众造成的则是感官的直陈,进而引发他们对事物投以情绪的感染。如何运用媒介特点,运用镜头语言,在冷静客观展现人物及其生平事迹,尊重甚至还原历史的同时,不加好恶情绪的感性宣泄,含蓄自然地将传者的意图融情于事、倾情于人,进而与受众达到情感共鸣,是考验传者作品创作能力的关键因素。基调的传递,有赖于整体作品色调的把控、节奏的掌握、音响的运用和访谈人物及问题的选取。作品或苍凉、或悲伤、或激情昂扬、或神秘莫测,受众纵观大概便知。基调的奠定,是受众理解作品的软基础,可能说不出一二三,但似乎也能体会传者带来的那点情感积淀。而情感的表达,则是基调统领下的感性细节彰显,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借助意象传递的,例如“残阳如血”、“西树凋零”、“红日东升”,假借此情此景,来描绘镜头语言。也有借助音响传递的,例如典雅精致的古典乐、欢快活泼的小调、斗志昂扬的交响曲、甚至独特的声音留白,也是描绘情
都说新闻作品要做到冷静客观,要做到超脱,学会克制。可是以人的思维为主导的作品,免不了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加之媒体机构政治、经济层面的权衡,视听类新闻作品必然会借作品之口,传传者之声,只不过形式上看似客观中立。而要想使传播效果最大化,利用基调和情感的表达,则是打通传授双方隔膜和障碍行之有效的途径。
视听类新闻作品的创作,借助文字、图片、音响、影像的表达,最大程度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延展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范围。而以人为核心的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更是通过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深刻性、多重身份、多面形象,来记录历史,映照未来。以上多种表达形式下的多维人物呈现,决定了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的丰富多样和变幻莫测,但深入研究,亦会发掘多样性下的共同特征和一般规律。
第一,主题事件化。主题,就像我们中学时代语文考题里的主旨大意一样,它不会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却是统领全文,提纲挈领的文眼,在其指引下铺陈开去。处理好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中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做到寓观点于材料中,寓主题于事件中,通过事实的呈现,体现传者意图。
第二,事件故事化。人类思维的认识逻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表象到深刻的一般规律,没有人会喜欢镜头前艰涩生晦的陈词滥调,或者毫无跌宕起伏的事件呈现。将与人物息息相关的事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有情节、有转折、有冲突、有趣味的呈现,既符合受众的认知规律,又颇具文学趣味,是提高受众趣味,吸引眼球的创作形式。
第三,故事人物化。对于事物的认识,如若缺少关键人物,作品必将如无目之龙,无珠之冠,少了生机和色彩。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要想做到生动、形象、传神,必须处理好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处理好人物与事件的逻辑,处理好事件中人物的矛盾冲突,做到人物与事件的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如上述所言,把握好这三点规律,就是处理好观点与材料,传者与受者,人物与事件,此人与众人这四种关系。只有在此规律性认识引导下,才能发散思维,打造出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张军华,王晓勇.当代电视新闻传播的新特征[J].当代传播,2005(4).
[2]朱高峰.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J].电影评介,2003(8).
[3]苗元华.历史人物纪录片创作探析[J].电视研究,2004 (2).
作者简介:李妍祯,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9-01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