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研究文献综述

2015-08-09 01:24邱晖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22期
关键词:内源城镇城镇化

□文/邱晖

(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新型城镇化研究文献综述

□文/邱晖

(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令人瞩目的,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大量的成果。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城镇化;内涵;动力;模式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4日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城镇化率为18.96%,与新中国建国时10.64%的城镇化率相比,增幅只有8.3个百分点。201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4.77%,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了近36个百分点。伴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转型和深刻变化。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以及伴生的乡村社会网络和乡村社会文明日益萎缩,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以及新型的城市文明则日益彰显出巨大的力量。城镇化的过程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产生了许多学术成果,在党的十八大上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之后,对于城镇化的研究再度掀起热潮。

一、对城镇化涵义的探讨

表1 新型城镇化内涵框架

表2 城镇化模式

表3 城镇化模式及其特征

冯更新(2004)指出:因为城镇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条件下前进的,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亦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丰富和变化。所以,城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城镇化的内涵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丰富的。随着人们对城镇的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城镇建设的标准逐步升级,从而城镇化的内涵呈现扩大趋势。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乡村按照城镇发展的方向,在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必须实现思想意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镇现代化水平转变。

张友良(2012)指出:城镇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他进一步指出城镇化的内涵包括如下方面:第一,人口城镇化。这是城镇化的核心,其实质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第二,经济城镇化。这是城镇化的动力,是指整个社会经济中城镇地域产出比重的上升状态,主要指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非农化;第三,社会城镇化。这是指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关系乃至精神与价值观念会随着经济、人口、土地的城镇化而发生转变,城镇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由城市向乡村扩散的过程;第四,产业结构城镇化。其实质是指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符合经济规律(比较利益、规模经济等)的演变、发展过程;第五,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城镇化。这是指城镇空间形态扩大,城镇规模和数量增多,新城镇地域、城镇景观不断涌现,城镇生活环境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单卓然、黄亚平(2013)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指出新型城镇化应该具备强调民生、强调可持续发展以及强调质量三大内涵。他们对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认识概括在表1中。(表1)

段进军、殷悦(2014)详细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他们指出:传统的城镇化是政府主导型的,而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市场主导型的;传统城镇化主要特征是“化地”,而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应该是“化人”;传统城镇化是一种外生的模式,而新型城镇化应该体现为内生的城镇化模式;传统城镇化是建立在投资驱动以及出口带动基础上的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应该建立在消费驱动的基础之上;传统城镇化只关注经济增长这个“一维”的目标,而新型城镇化则关注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多维”的目标。

二、对城镇化动力的探讨

欧向军等(2008)指出:一个区域城镇化的进程受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发展阶段各个因素对推动区域城市化的作用大小又各不一样,可以归纳为行政力、外向力、市场力和内源力等四个方面。其中,行政力对区域城市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地域景观和人口城市化方面;市场力、外向力和内源力更多作用于经济和生活方式城市化方面,它们相互联系,共同推进区域城市化发展。

魏冶、修春亮、孙平军(2013)以省区为基本单元,对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加以考察。他们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市场力、行政力以及内源力作用较强,而外向力作用较弱,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内生性特点。利用时序分析发现新世纪以来城镇化动力机制具有较强的动态性与趋势性,虽然金融危机会对动力组成结构产生一定的扰动,但是在长时间尺度上,内源力作用逐渐上升而行政力作用逐渐下降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利用空间分析发现,市场力与内源力具有一定的历史依赖性,优势地区将继续保持领先,落后地区继续维持落后状态。随着市场力的不断稳固和内源力的持续增长,城镇化不平衡发展的趋势将加剧。增加行政力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城镇化动力的多元化是缓解这一不平衡的重要策略。

刘世薇、张平宇、李静(2013)利用动力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垦区的城镇化动力机制。该文指出:1989~2010年间影响垦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依次是市场力、内源力、行政力和外向力。黑龙江垦区远离大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动力表现为典型的“内生性增长”特点,垦区农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可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发展提供借鉴。

宋艳、李勇(2014)利用历史数据对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了四种动力机制,即:中心城市的极化与扩散、政策推动和工业化驱动下的城镇化、投资驱动下的中心城区空间扩张、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规划推动下的城乡发展。

三、对城镇化模式的探讨

曹钢(2010)从定位于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城乡关系变化的视角出发,将城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模式:“城市瓦解农村模式”(20世纪50年代前)、“城市馈补农村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农村转变城市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

黄向梅、何署子(2011)在对山东省城镇化模式的研究中提出了关于城镇化模式的二分法。他们的结论可以用表2来表示。(表2)

孔祥云、王小龙(2013)对中国城镇化的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将城镇化模式从总体上分成迁移型和非迁移型两种,在每种模式下又进行细分,并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征。他们的研究成果如表3所示。(表3)

[1]冯更新.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内涵和中小城市区域城镇化的重点[J].郑州大学学报,2004.5.

[2]张友良.深入理解城镇化内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传承,2012.1.

[3]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

[4]段进军,殷悦.多维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内涵解读[J].苏州大学学报,2014.5.

[5]欧向军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8.9.

[6]魏冶,修春亮,孙平军.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地理研究,2013.9.

[7]刘世薇,张平宇,李静.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地理研究,2013.11.

[8]宋艳,李勇.老工业基地振兴背景下东北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及策略[J].经济地理,2014.1.

[9]曹钢.中国城镇化模式举证及其本质差异[J].改革,2010.4.

[10]黄向梅,何署子.转型时期我国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J].调研世界,2011.8.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模式研究”(12544056)

F29

A

猜你喜欢
内源城镇城镇化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内源多胺含量在砂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研究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内源信号肽DSE4介导头孢菌素C酰化酶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
一次注射15N-亮氨酸示踪法检测鸡内源氨基酸损失量适宜参数的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不同层积处理滇重楼种子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