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孝恩岑红叶吴丹娜方芳
(嘉兴学院浙江·嘉兴)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文/陈孝恩岑红叶吴丹娜方芳
(嘉兴学院浙江·嘉兴)
城乡一体化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稀缺资源,其有效利用和流转是促进城乡一体化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关键。嘉兴市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土地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目前农户参与流转的积极性不高。为此,对嘉兴市余新、大桥、七星、王店、凤桥等村镇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羊群行为进行实地调研,探究羊群行为的形成机理,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嘉兴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思考。
土地流转;农户;羊群行为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8日
嘉兴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前期的缓慢发展,2004年嘉兴市委以1号文件在全省率先出台《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使土地流转进入快速发展期,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构建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经营的政策,更使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大势所趋,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农村土地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据嘉兴市农业经济局2014年的统计,全市参与土地流转总面积110.48万亩,已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46.03%,而且流转形式多样,其中转包30.44万亩,转让0.32万亩,互换0.35万亩,出租70.17万亩,股份合作4.06万亩,其他形式5.15万亩。然而,农村土地能否实现流转取决于能否产生足够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而后者的形成又是市场参与主体(农户)的理性决策结果(钱忠好,2003)。因此,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规的完善应以尊重农户意愿为前提。
目前,虽然嘉兴市参与流转的土地面积逐年增加,但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且流转期限以短期为主,显现出农户从众、张望、患得患失的流转心理。(表1)
农村土地流转应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政策的制定应以尊重农户为前提。针对目前土地流转中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为深入研究土地流转中的农户行为,课题组在2015年8月对嘉兴市余新、大桥、七星、王店、凤桥等五个村镇进行调研,以期弄清在流转政策推行和土地流转的执行中,由于信息不完全、信息传递不全面,农户是否易受其他人行为的影响而忽视自己的私人信息并模仿他人行动进行决策,即产生羊群行为。本次调研旨在探究在嘉兴市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的大背景下,农户羊群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其后续影响、作用,并根据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成果,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运作机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社会网络对农户羊群行为的影响,研究模型及研究假设见图1。(图1)
图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本模型使用了以下变量:
控制变量:①性别;②年龄;③教育程度;④家庭规模;⑤家庭成员结构;⑥家庭月平均收入;⑦健康状况。
自变量:社会网络=(社会网络①+社会网络②)/2
因变量:贬低自我信息;模仿他人。
本模型提出了以下两个研究假设:
H1:社会网络因素对贬低自我信息因素存在正向影响;
H2:社会网络因素对模仿他人因素存在正向影响。
(二)调研设计
1、数据采集过程。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课题组前往嘉兴市余新、大桥、七星、王店、凤桥等五个村镇向农户发放问卷进行填写,回收问卷后将选项进行量化统计和整理,取得初步数据后进行纠错处理得到最终数据。
表1 近4年嘉兴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分类表
2、样本基本信息。本次调研共发放225份问卷,其中回收184份有效问卷,统计所得数据即为样本,具体信息见数据描述。
3、变量测量
(1)主变量测量。主变量:社会网络、贬低自我信息和模仿他人,将选项量化统计所得数据输入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再进行拟合和测量。
(2)控制变量测量。控制变量:①性别;②年龄;③教育程度;④家庭规模;⑤家庭成员结构;⑥家庭月平均收入;⑦健康状况,直接将选项量化统计所得的数据输入SPSS进行整理和测量。
4、数据描述(表2)。本次调研共发放225份问卷,回收184份有效问卷,问卷数据统计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数量,年龄以中年的居多,大多数身体状况较好,农户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家庭规模在3~5人范围内的比较多,且家庭月平均收入普遍较低,模仿后进行流转的农户比较多,但由于流转而贬低自我信息的较少,从满意度等量表上看大多数农户对土地流转持有意见但是仍选择支持态度。
表2 统计量描述列表
表3 相关性矩阵
(三)数据分析与研究结论
1、相关分析(表3)。从相关系数矩阵看,没有超过0.75,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2、回归分析(表4)。由于表4中的B值为负数且数值绝对值较小,因此可以说明贬低自我信息变量和社会网络变量相关性较弱,不存在正向相关关系,故假设H1不成立。
由于表5中的B值为正数且数值绝对值较小,因此可以说明模仿他人变量和社会网络变量相关性较弱,存在一定正向相关关系,故假设H2成立。(表5)
此外,本次调研还对农户不愿将承包地流转出去的原因进行了数据采集。相关数据显示,未来生活缺乏保障(87%)和从事现在的农业经营收入虽然一般但较稳定(65%)是影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
3、研究结论。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社会网络对农户自我信息的贬低不存在正向影响作用,但是对模仿他人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作用。或者说,在农户决定是否流转中,虽然会对自己的心理意愿有所坚持和保留,不会贬低自己的个人信息和意愿,但是仍会被社会网络所影响产生模仿他人的行为,从而产生羊群效应,即社会网络对农户羊群行为产生了促发影响。此外,为不断推进农地流转工作进程,除了应充分发挥“羊群行为”的作用外,还应在农民的未来生活保障和未来的从业收入方面做好文章。
表4 回归分析1
表5 回归分析2
(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城乡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76元,增长10.2%,农民收入增幅一直高于城镇居民,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工资性收入的部分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5.6%。农村土地已不再是农民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这使土地流转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但一方面传统的地权意识,使农民仍把土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怕务工经商亏本后无退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更加凸现出土地是农户的最大利益之所在;另一方面部分中老年农民,由于自身职业技能的缺乏,无法外出就业,仍依靠自己经营承包土地来获取收益,而嘉兴人均耕地在浙江省相对较多,相当一部分农户可以依赖土地的精耕细作获得不低于一般打工者的稳定收入,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农民在处理自家土地的问题上显得保守,即便经济效益不明显或者没有经济效益,也不愿把土地流转出去。
针对这一现状,政府应弱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尽快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能力,解决广大农户的后顾之忧。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及时对农村困难群众开展救助,逐步提高其生活水平。认真研究解决好居住转移、身份转换与就业转移的同步配套问题,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村居民,给予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待遇。
将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健全劳动力转岗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对流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的就业培训和岗位推介力度。对流出全部土地经营权且年限超过10年以上“弃耕流转”的农村劳动力,在参加就业培训和岗位推介上享受被征地人员同等待遇。积极引导规模经营主体优先吸纳适合生产要求的流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家庭人员就业,特别是外出就业有困难的劳动力和超过劳动力年龄段但仍有较好劳动能力的人员,就近从事农业生产,从而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有效地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从行为学角度看,农户有流转意愿到真正做出流转决定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即他人的态度和流转风险感知。(图2)
图2 农户最终流转决策的形成
农户流转意图会因他人的态度而增强或减弱,他人态度对农户影响力的强度取决于他人态度的强弱及他人与农户的关系。
农户对土地流转风险的感知来自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他是否流出土地取决于他对流出土地所能带来的总的收益、成本和风险的判断,一旦其预期的收益足够高而成本和风险足够低,那么他会流出土地(曹建华等,2007)。农户不流转土地的风险来自于农业经营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而流转土地的风险来自于非农经营风险和放弃土地的保障风险。在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农户即使参与流转也会选择短期行为,为自己留有后悔权,为增加农户风险抵御能力,可以大力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将农村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置换成股权,既能避免农户由于流转收益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公平问题,又克服了农户在土地转包、转让等自发流转随意性大、规模分散过小、矛盾纠纷较多等不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三)寻找“意向领导人”,通过“示范效应”促进土地流转。从原始数据中得知:农户的教育水平总体不是很高,其知识水平较为有限。同时,由于农村中消息传达不便,信息交换较慢,加上村委会等有关部门的宣传讲解不全面,导致了农户对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尚不透彻,因此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户比较手足无措,会倾向于接受他人意见或是模仿他人行为进行流转。虽然从数据中得知,农户对自己本身信息有所保持,但是并没有表现在实际行动上面,因此还是会忽略个人信息而跟随大众参与流转,产生羊群效应。
农户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在评价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时,由于亲戚朋友的述说和村委会的宣传,直接导致自我信息的不确定,而较有主见的农户和较早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就成为这个群体中具有影响力的灵魂式人物,称之为“意向领导人”,作为共同体的一员,意向领导人的行为是其他成员行动的参照,从某种意义上讲,意向领导人的行为较之村委会的宣传更具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对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来说,关键要找到土地流转中农户的意向领导人,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前征询他们的意见,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正视意向领导人的示范效应,发挥其正面推动作用。
[1]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J].经济研究,2003.2.
[2]冯晓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风险与分化研究——以D村为例[J].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曹建华,王红英,黄小梅.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10.
本文系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嘉兴家庭农场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R417026)的部分研究成果
F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