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丽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系统评价
胡晓丽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0例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经患者同意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每天注射1次,用量为15000U,对照组患者接受白细胞介素-11进行治疗,每天用药1次,用量为1.5mg,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在50×109/L以下的持续时间、恢复到70×109/L以及125×109/L的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肌肉酸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肌肉酸痛,3例患者出现头痛,1例患者出现昏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且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血液肿瘤;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减少
血液肿瘤主要包括各类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恶性淋巴瘤等,在临床上,患者通常采用化疗,以控制病情并达到治疗的目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是刺激巨核细胞系生长、分化、成熟的一种细胞因子。研究表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明显刺激血小板生成,增加外周血小板计数,且对其形态与功能无任何影响[1]。所以,临床上常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用于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基于这一情况,本研究选取40例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于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40例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2组各有20例,其中研究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20~50岁,平均(33.26±5.14)岁。对比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2~65岁,平均(47.02±2.18)岁。经检查,患者的血小板在30×109/L以下,排除了处于哺乳或妊娠期女性、急性感染患者。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化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接受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15000U(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S20050048),每天1次。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1.5mg白细胞介素-11(齐鲁制药厂,批号 S20020301),每天1次。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2-4]。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所出现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相应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在50×109/L以下的持续时间、恢复到70×109/L以及125×109/L的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肌肉酸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肌肉酸痛,3例患者出现头痛,1例患者出现昏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比较
针对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在以往的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单纯输注血小板的方法,以改善血小板情况,但这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增加了感染其他疾病的概率。另外,多次输注血小板可产生血小板抗体,降低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因此,安全、有效的、刺激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尽快恢复的药物,是血液科医生追求的目标[5-6]。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后,其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加,可见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促进血小板数量恢复及缩短血小板降低持续时间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7-8]。
综上所述,在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的治疗中,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且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1] 郑杰,马静瑶,苏雁,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5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22(2):393-398.
[2] 李思,洪珞珈,展昭民,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96例的疗效对比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14(4):433-434.
[3] 范玮,石瑞平,郭树霞,等.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28(3):382-384.
[4] 鲁惠敏,鲁会卿,王景昌,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2):86-88.
[5] 徐雅靖,李晓林,赵谢兰,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重组人白介素-11促进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疗效比较[J].血栓与止血学,2013,19(4):145-149.
[6] 陈芳君,张丹,王增,等.重组人白介素-11(Ⅰ)与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的经济学评价[J].中国药师,2015, 12(2):250-252.
[7] 李萍,喻志宏,梁煜霞,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环孢霉素A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2,33(20):3149-3151.
[8] 高红梅,王兵,李寅,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脓毒症血小板减少症[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3):239-24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1.038
河南 476600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血液科 (胡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