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背着家人创业,不到一年就纯赚了120万元,22岁就成了600户农民的主心骨。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的林映波,年纪轻轻就已经拥有了亿万资产,成为年轻伙伴们羡慕的对象。但是,有谁知道,身为“富二代”的林映波,曾放着年收入百万元的家庭生意不做,却立志独自创业,他的“第一桶金”就是背着父亲挣来的。
19岁开启创业梦
20世纪90年代,汕头沿海地区建筑刷墙的主要材料,都是用贝壳加工的贝壳灰。当时,林映波家里就一直做着贝壳生意,每天能从海里打捞将近500个立方米的贝壳卖给贝壳灰厂,日子过得很富裕。1999年,19岁的林映波中专毕业了,家里开始忙着为他相亲,希望他结婚后接下家里的贝壳生意。林映波既不去相亲,也不接手家里的贝壳生意。每天大船一出海,这个19岁的大男孩就开着宝马车四处转。有一天,林映波在村里遇到了一个叫陈江全的人。陈江全家中的变化让林映波大吃一惊:盖了房子,买了摩托车,衣着方面也比以前有很大的改变。林映波很好奇,陈江全一年之间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他从哪里赚到了这么多钱呢?费了好大劲林映波才了解到,陈江全生活上的改变是因为家里养着一种宝贝——牛蛙。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林映波一夜未眠,他想:以自己家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把养殖规模做大点。林映波的想法遭到父亲林绍强的反对,并把钱卡得死死的,逼着林映波回家打理贝壳生意。看到父亲态度这么坚决,林映波只好背着父亲,在村里承包了2亩水田,偷偷养牛蛙。
林映波养牛蛙的第二年,牛蛙价格罕见地从每公斤3元开始爆涨,最高卖到每公斤12元,而当时每公斤牛蛙成本才1.5元左右,即每公斤牛蛙就可以赚到10元。林映波承包的2亩水田,当时纯赚了120多万元,这比他父亲带着20多个工人干一年的收入还多。当林映波把120万元放在父亲面前时,其父亲林绍强正在为打捞上来的贝壳发愁,因为水泥快速代替了贝壳灰。而19岁的林映波正是看到贝壳行业的衰落,才开始到处寻找新的生意门路。林绍强不得不佩服儿子长远的眼光,他决定关停自己的贝壳生意,全力支持儿子养牛蛙。
三年成为产业带头人
2001年初,汕头很多人砍掉香蕉,大规模养殖牛蛙,汕头的澄海区一下子成为全国最大的牛蛙主产区。当大家都在扩大牛蛙养殖规模的时候,林映波也租下10亩地。但林映波建的并不是蛙池,而是投入了300多万元建起了厂房。2002年2月,汕头大雾天气持续了半个多月,成群的牛蛙缺氧死亡,大量集中上市的牛蛙促使收购价格急速下跌。这时,林映波的厂房已经建好,当牛蛙价格跌到1.4元/公斤时,林映波开始以高过普通经销户一两毛钱的价格收购牛蛙。同时,林映波的加工厂也开工了,他的加工厂年处理牛蛙6000多吨,拥有全国第一家牛蛙分解加工车间,分解后的牛蛙腿通过出口到欧美市场。仅牛蛙腿一项,他就收回了厂房的投资。
林映波的加工厂把牛蛙收来进行加工,为许多养殖户解决了销售难题,化解了一场价格危机,赢得了农户们对他的信任,这一年,与林映波签约的养殖户达到了600多户。
随着收上来的牛蛙数量大大超过工厂的加工能力,林映波决定与弟弟分头外出扩展销售渠道。刚开始,林映波在武汉找经销商,可是逛遍了整个市场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合作,原因都是觉得他太年轻了,不可靠。林映波没有灰心,他找到当时在武汉市场做牛蛙批发的商人李继芳,软磨硬泡,终于说服李继芳代卖牛蛙。牛蛙运到武汉的当天,李继芳给了林映波一条盖被、一条垫褥,安排他住在了自己档口的阁楼上。此时,李继芳还不知道,这个凌晨三点钟就起床工作,且没要一分钱工资,晚上爬进档口简陋夹层阁楼里过夜的汕头小伙子,当时已拥有了上千万元的身家。
有一件事,让李继芳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这个很能吃苦的年轻人。这天,李继芳接到一个老客户的报货单后,就送货去了,摊位上只剩下林映波一个人。正好在这时来了一个客户,一开口就要500公斤牛蛙,林映波忙前忙后招呼客人,自作主张把牛蛙卖了出去。李继芳回来后,林映波告诉他:“牛蛙我卖了,这是钱,这是账,都在这里。”李继芳接过钱和账本一看,500公斤牛蛙,林映波帮他多卖出了好几百元。事后,李继芳感慨:“我们卖的是2.5元/公斤,他卖的是2.75元/公斤,若是别人的话,可以偷偷将多出来的钱自己留着,可他一五一十地给了我,这虽是件小事,但证明这个孩子很正直。”经过这件事后,李继芳决定跟林映波合作。此后的一个月里,通过李继芳介绍,林映波又发展了成都、重庆、长沙等地的十几个客户。这一年,林映波的牛蛙销售量增加到了500多万公斤。对此,李继芳感慨道:“我现在已经40多岁了,还从没有看见这么年轻的人能把生意做得这么好、做得这么大的。”
如今,林映波已经拥有900多亩的养殖示范基地,带动周边1400多户农户,年销售牛蛙一万多吨。林映波以他年轻的激情及对市场的远见,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新天地。
(广州 马燕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