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游生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
——以河南省黄楝树林场为例

2015-08-08 10:57:50安传艳
关键词:楝树生态旅游旅游者

安传艳

(河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0 引言

森林旅游是指任何形式的到林区( 地) 从事的旅游活动,这些活动不管是直接利用森林还是间接以森林为背景[1].它是旅游者借助一定服务设施,利用森林景观、森林生态环境来进行的旅游活动.最近几年,随着旅游者对森林旅游的逐步热宠,森林旅游除了得到产业的发展之外,也得到了学者的重视.很多学者对森林旅游发展轨迹[2],森林旅游生态系统构成[3],森林旅游资源环境成本[4]、价值核算[5],森林旅游产品设计理念及创新[6-8]、产业发展[9],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旅游发展影响[10],森林旅游在休闲背景下发展的新模式[11], 以及森林旅游的跨越式发展路径[12]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森林旅游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人们开始思考森林旅游的生态性,森林旅游者行为低碳化路径[13]、消费行为[14]、环境友好意向[15],从多种视角关注森林旅游低碳化运作模式[16-17]、森林人地关系协调问题[18]、森林的生态伦理问题[19]等.但森林作为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在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单从制度、开发、产品设计、消费行为等角度的某一方面来实现森林旅游的长久发展是无法达到的,它需要合理地、系统地设计其新的发展模式.

1 黄楝树林场概况及开发现状

黄楝树林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部70 km的邵原镇黄背角村,与山西垣曲、阳城两县接壤,地理位置为东经112°25′48″,北纬35°15′31.6″.始建于1956年,总经营面积3 447 hm2,活立木总蓄积量20万m3,森林覆盖率90%,原属中央林业部直属实验林场,该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保存有1 000 hm2原始森林.1982年被河南省划为省级猕猴自然保护区,1998年晋升为太行山国家级河南猕猴自然保护区.该区有野生动物352种.其中兽类3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Pamtherapardusfontanierii),二级保护动物有青羊(Naemorhedusroralcaudtus)、 林麝(Moschusfontanierii)、猕猴(Macacamulalatauestita)和水獭(Lutralutrachinemsis)等10余种;各种鸟类140种,其中有黑鹳(Aguilachrysaetos)、勺鸡(Pucrcsiamacrorolopha)等二级保护鸟类10种;两栖爬行类资源19种;软体动物30种;昆虫类485种.植物资源2 000余种,其中维管类植物1 760余种,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树(Celciaiphyllnmjaponiculm)、山白树(Sinouilsonuiahenryn)等15余种.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东、西山两大林区.首先是原始森林和黑龙沟大峡谷位于场部以西的上架林区,共40余个单体资源点,其次是东山的鳌背山,位于石家背林区,共10余个单体资源点.该场旅游景观主要分为主类和亚类的地文、水域、生物、天象和气候等自然景观,具备了科学研究、教学实习、旅游观光等条件.

黄楝树林场是目前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一片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森林旅游在林场管理委员会的推动下刚刚开始.当前旅游开发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定位于山水生态游,集旅游休闲度假、森林生态旅游、科普研究推广、户外探险拓展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生态旅游区.已建项目有林区外围的林场场部,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平时主要接待少量的素质拓展训练人员.道路建设方面主要是依托林场防护功能的林场场部至上架林区道路,在景区内部没有进行游步道建设.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如旅游厕所、旅游指示牌、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等较为欠缺,没有进行大众旅游活动,林场森林生态系统完好.

2 黄楝树林场生态旅游开发新模式

2.1 规划理念创新——“反规划”理论的应用

“反规划”理念的提出是和“正规划”相对的.按照传统“正规划”的理念,是在对旅游市场调研分析、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开发旅游产品、进行形象定位、市场营销、打造品牌等一系列规划.规划的目的是开发利用资源,满足市场、开发商或者当地政府的需要,立足于经济效益最大化,主要考虑景观吸引物能否获得经济利益,重点放在资源挖掘和产品、项目的建设上,在功能分区上主要考虑项目的功能,最终实现为旅游开发者、经营者、社区和当地政府带来经济效益,为游客带来满意的旅游体验,环境保护的内容仅作为旅游开发的考虑因素,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反规划”理念主要强调了在环境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旅游用地的规划.表现在森林旅游规划上,重点放在保护森林动植物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设定非建设区域,在划定非建设区域的基础上再考虑旅游用地的分配,目的是使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主要考虑森林的生态价值,旅游开发的重点放在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上,在功能分区上除了设定强制规划不建设的区域外,还要考虑生态保护项目的专项规划,最终实现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达到人地和谐.将“反规划”理念应用在森林旅游规划中,打破了传统规划模式,更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0-21].

济源市黄楝树林场出于保护需求,实行分区管理和开发,设定严格保护区域、适当开发区域、娱乐休闲区域以及旅游开发商业区等4种类型,见表1.严格保护区是游客禁止涉足的区域,重点保护墁坪斗顶海拔1 900~1 950 m处太行山仅有的1 000 hm2原始森林,主要保护瞭望台野生花卉园区、黑龙沟珍稀植物青檀群落区、橿子栎、上架华山松、风洞迎客松、红叶林、动物与植物演示地、野牡丹群落区、天然南方红豆杉、山白树群落区、领春木群落区、猥实群落区、野猪林、黑龙沟猕猴饲养地等;在适当开发区域实行适当开发,根据动植物群落以及生态环境状况,适当布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满足生态旅游者的基本需求,如帐篷搭建、野营等,主要有郭万庄古槐、鳌背山人工华山松林、待落岭山顶草甸、人工油松林、连香树人工栽培园区等;娱乐休闲区布局在保护区域外围,以项目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为原则,建设旅游娱乐项目,如在银河峡谷开展山水风光游、奇石文化欣赏、漂流、滑道等自然观光游,借助创世文化传说开展演艺活动、神话传说展览馆等文艺活动,利用当地山村零散的房屋适度开展生态住宿、餐饮服务;在商业区域布置居民区,进行旅游娱乐、休闲、购物、吃住等活动,同时注意污水排放、噪声污染、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环境的影响,注重环境监测和评估,以期达到和林场环境协调,保护林场的生态系统,如在远离核心保护区外围的黄楝树村和花园村以及周围区域进行商业、服务、娱乐活动.

表1 黄楝树林场生态旅游开发分区Tab.1 The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division of Huanglianshu forest farm

2.2 旅游产品理念创新——全景森林的打造

在休闲旅游时代,旅游者可以把任何自己喜欢的地方当作旅游对象,自驾游、自助游、“无景点”旅游渐成时尚[22],在走走停停的过程中进行深度体验,通过与外界环境、景观、人员的互动获得愉悦和自身的满足.消费者的这种价值取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纯粹的经济利益、资源的掠取、环境的破坏,也预示了生态破坏性的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因此,针对黄楝树林场需要用“全景森林”的理念来开发产品,把黄楝树林场的社会美、自然美展示出来,满足游客旅游全方位观赏、体验的需求.林场的社会美主要靠故事来打动游客,以林场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为主线来展示它的社会价值,从建国初期为国家提供木材,到20世纪50、60年代大量的人工种植林木,在高山之巅改变生态环境一直到现在的艰苦护林、科学育林,有很多感人故事和模范人物可以挖掘.自然美主要全面展示黄楝树森林景观多姿多彩的动植物之美、山川河流之美、花草树木之美、蓝天白云之美以及鸟禽野兽之美.

所谓全景展示主要体现在全时段、全方位、立体的美景展示,以及强有力的生态酒店、餐饮、交通等基础设施,高质量的服务保障.需要旅游服务人员、营销人员在旅游者进入观景之前,提醒引导消费者,赋予它们一种观赏美景的眼睛和良好的心态.第一,要注意观赏时机的调控和引导.引导游客观赏森林景观的各种变化,观赏由阴晴雨雪天气影响下的森林树木的情态,体验森林的冷热温湿的差异,还有朝晖夕阳的光影效果.第二,引导旅游者选择合适的观赏位置.观赏位置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观赏视点,从而影响观赏的效果,在宏观层面全景展示林场的俯瞰、仰视、四周方位景观的不同,利用森林防火瞭望台,小型飞机俯瞰森林的色彩、形状的变化,利用沟谷地形仰视森林的生命壮美.在微观层面观察树形、树叶、小草、小花、野山菌及小动物的变化.第三,保持森林宁静的环境,引导旅游者的观景状态.调动旅游者对景物全身心地观赏,使其放下一切,凝视、投入到旅游观景的过程中,在审美知觉和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并将自己的思想意趣投射到外在的景观上,使景观成为感情的载体甚至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大大提高旅游观赏的质量,而不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观景状态,对景观中的美视而不见、麻木不仁[23].

2.3 市场定位创新——生态旅游者

森林生态旅游模式的更好执行不仅取决于开发者、经营者,更需要环境友好的游客.在大众游客中,只有少部分人是真正的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者是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游客[24],对保护、维护景区自然生态系统措施的支持度更高,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实施意向更高,向景区支付额外费用以保护环境的意愿更强.这部分旅游者愿意为森林保护让出自身的部分利益,把保护环境作为旅游体验的一部分,愿意听从、服从景区服务人员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议和做法.

因此,黄楝树林场的市场定位应为生态旅游者,而不是大众游客,围绕生态旅游者的消费理念、消费特征进行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等.在实际操作层面,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对旅游者进行引导、规范,强化其旅游生态保护意识和旅游行为.如在所有游客涉足的区域设置生态保护宣传标语、环保知识;利用林地的导游员、引导员带领游客宣誓从自身做起,不做出任何干扰与破坏景区环境的活动;对于破坏景区生态环境的游客给予适当的惩罚,如罚款、捡拾垃圾、建立黑名单拒绝该游客的再次重游等;对于保护环境的游客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环境监测、会员制管理等,使旅游管理和林场的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林场当前的护林员、瞭望台等一系列管理手段和措施等.

2.4 门票定价标准的创新——资源有价、环境成本内在化

生态旅游产品具有精品性,旅游行为具有高端性[24],在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定价过程中要考虑环境成本和资源价值.环境成本是指从资源的开采、生产、使用到回收处理全过程中,用于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活动所需的费用.资源价值主张自然资源有价,根据生产要素价值论[5]和自然资源有价值论[25].黄楝树林场在考虑环境成本、资源价值以及其他定价因素的基础上,对景区的门票、游乐项目、服务等进行定价,走产品低碳、产品高端化路线,利用价格杠杆控制大众旅游流量,这样既保障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收入,也有利于控制游客数量,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2.5 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制定标准,引入监督机制

我国宪法规定森林资源是公共资源,归国家所有.黄楝树林场的管理者主要是管委会,林场管委会作为行政单位在管理的过程中无偿使用公共资源.按照当前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办法,林场管委会行使国家对森林资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将国有林场的经营权有偿出让,由开发商进行开发经营森林旅游项目.这种管理模式造成了很多国有林场不当或过度开发,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局面,在林场腹地进行乱批、乱占、乱建,使大量大众游客涌入森林,给森林资源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破坏和生态失衡.

要理顺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管理权,达到生态开发的目的.林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森林旅游只是森林保护、开发利用的一种形式,森林旅游应该有国家林业部门统一管理,经营权可以通过授权、有偿出让等方式进行转移.第二,由国家林业部门统一制定开发利用标准和保护措施.在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由于保护的需要,要坚持“分区开发,适度游憩、区外吃住”的原则制定严格的利用标准和保护措施,从政策、法律的层面理顺开发的程度和相关要求.第三,企业经营要严格遵守国家林业部门的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否则林业部门可以随时收回经营权,当然,国家要立法授予林业部门相关权利.第四 ,要断开林业管理部门和经营者的利益链条,管理部门的日常支出由国家财政拨款,企业有偿使用国家资源,国家将收益部分投入到森林保护中去.第五,以林业部门牵头、人民监督、社区参与的方式严格筛选委托经营的企业,评估森林的环境承载力,限制游客的客流量和车流量,使企业真正地落实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种由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模式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森林的生态环境,从体制上保障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

2.6 旅游效益评价创新——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传统旅游效益评估往往以经济指标作为发展好坏的标准,社会、生态指标仅仅作为参考部分,或者是为了保障旅游业的正常发展,才对社会效益——维护景区社会和谐,生态效益——维护景区生态环境进行评估,二者最终是为经济效益服务.而针对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评估,应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旅游开发是为了“人地”和谐,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的评估最终落脚在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整个评估体系的核心放在生态效益的评估上,通过生态效益的提高保障经济效益的长久和社会效益的最佳.要评估森林有关管理和经营人员在生态旅游宣传、保障措施和制度等方面的效果;评估餐饮、住宿、交通、购物与娱乐等旅游企业生态经营管理的理念和生态化程度;评估森林旅游者所接受的生态旅游理念教育、生态旅游动机及行为;更要评估森林周边居民和森林环境保护、共建方面所取得成就.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指标加以评价,最后才是经济效益的产生以及经济收入给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所做的贡献.通过这种评价理念和评价指标的选取才能更好地保障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森林旅游活动的前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森林保护的重要驱动力和手段.旅游活动的开展为保护森林提供了原始的、功利的动力,也是解决林区居民滥砍滥伐的重要手段,为保护森林提供了持久的动力.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旅游开发、经营方式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经济功能被过度凸显.在森林旅游开发过程中允许多渠道资金注入,投资者素质参差不齐,投资动机多样,使得一些环保意识淡化、过渡追求经济利益的人群加入其中,尽管有些森林旅游景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但由于经营管理者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以及监督、调控措施不到位,旅游者环保意识相对淡薄,行为缺乏引导和规范,往往不尽如人意.允许大量游客入内,带入了异地细菌生物、垃圾、噪音、强光源等,部分游客不分时节、不分场合的任意践踏、采摘植被造成了很多森林生态环境破坏.如林下土壤的裸露、枯枝落叶层减少,草木层逐步消退,动物迁徙,栖息数量减少等.第二,不能更好地与市场对接.在旅游规划、产品开发设计、市场定位、经营管理需要改善;服务和基础设施未能很好的满足“生态”旅游者的需求;由于经营管理体制设计的问题,森林资源存在“公地悲剧”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森林旅游的发展.因此,针对黄楝树林场,在开发过程中就需要从发展理念、合适的产品支撑和市场定位,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正确的效益评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最终实现更好地保护林场资源、服务社会的目的.

猜你喜欢
楝树生态旅游旅游者
生态旅游之利弊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8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6
生态旅游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0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楝树种子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女子世界(2017年4期)2017-04-13 19:36:33
楝树花开
紫薇和楝树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决策探索(2014年6期)2014-04-22 01: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