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焚琴客
该剧将通过描绘扬州盐业的兴起、发展、繁荣和衰落,描绘扬州盐商与经济、园林、“八怪”文人、民俗风情、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展示历史上扬州的繁华。
《大清盐商》以扬州为背景,描述乾隆时期扬州几个盐商大家族在生活、经商过程中尔虞我诈的争斗和悲欢离合的心酸。该剧将通过描绘扬州盐业的兴起、发展、繁荣和衰落,描绘扬州盐商与经济、园林、“八怪”文人、民俗风情、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展示历史上扬州的繁华。
《大清盐商》的总策划是盛和煜,艺术总监是张黎。上一次看到这一对名字的组合,是《走向共和》,该作品的水平和地位已经无需赘述,可那已经是11年前的事了。
《大清盐商》走的无疑还是古装剧的老路子,但有与以往古装剧不尽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邪二元对立。正因没有正邪之分,处处透着世故人情,才使情节人物显得真实可信。
比如说,同为开篇破题的钦差大人,与冷面王胤禛,海瑞海刚峰这样的国之利器、孤臣死士相比,《大清盐商》里的阿克占显得实在没有那么伟光正。他一手收下盐商供奉的瘦马,一手又断绝四位总商的财路,什么驱虎吞狼、挑拨离间、口蜜腹剑、卸磨杀驴,阴谋阳谋都用尽了,其作风蛮霸,手狠心黑,与以往的反贪青天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很多细节也颇值得推敲,比如向盐商索捐,先收七十万两,再收三十万两,另收十万两作为关节费。张嘉译饰演的汪朝宗立刻指正说,不对吧,关节费最多只需要三万两就行。阿克占为什么要多收那七万两的捐输银呢,是为了充作国帑用吗?恐怕不尽然吧。
汪朝宗身上,体现的则是古代商人的一种柔性价值观。阿克占自从执掌盐院以后,一招紧接一招,一套行云流水的组合拳,不给敌人半分喘息的机会;更厉害处,是招招打在要害上,不留余地,做事做绝。而汪朝宗呢,既利己,又利人;既谋身,又谋国;事做得漂亮,人也做得漂亮。清朝徽商圈子流传着两句话,一句是“花花轿子人抬人”,一句是“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汪朝宗向阿克占低头而不弯腰,跟鲍老板唱将相和,足见其深得徽商心传。
另外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角色,是马老板,那个播弄是非,是刀削豆腐两面光的马老板。原本他与鲍老板一胖一瘦,一唱一和,一个红脸一个黑脸,让我以为只是简单的功能性角色。后来他偷偷把汪朝宗从曹大使处买盐的事告诉鲍老板,不仅隔岸观火,而且借刀杀人,让人惊觉此人城府之深,用心之毒。紧接着却又出来一幕,讲马老板事母极孝,用自己的牙帮老母亲咬软鞋帮,篇幅不多,可一个身世坎坷、心思深沉的中年盐商形象,立刻脱颖而出了。
说到演员,张嘉译、俞飞鸿自不必多说,要长相有长相,要演技有演技,色艺双绝,看他们的戏是一种享受。《走向共和》的恭亲王瞿鸿机化身盐商总瓢把子,李光昭化身权五爷,也都让人感慨万千。霍青老师扮演的卢德恭,亦儒亦官,亦官亦商,恬淡冲和中又带有一点和光同尘的油滑气,亦是妙极。唯有盐务四大总商之一的鲍老板,演得有些飘,与其余戏骨比起来相形见绌。当然这个角色的设计本身就略嫌漫画化,似乎纯粹是为了插科打诨,或推进剧情用的,远不及其余三大总商血肉丰实。
最大限度呈现出这些表演神韵的,是张黎老师那神出鬼没、幻化无方的镜头技术。虽说本剧的挂名导演是韩晓军,但几个镜头一下来,要说这不是张黎老师的手笔,我绝不相信。大到布景,小到特写,简直与11年前的《走向共和》贯通一气,浑然一体!美中不足的是,本剧旁白略多,很多意思明明用镜头语言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却非要用旁白念出,没有给观众留下咂摸的余地。
最值得赞叹的,是这部戏的剧本。虽然讲的是扬州城一地一隅之事,但在这部剧里,清王朝从贵胄乡绅到市井细民,种种风物、文化、习俗纤毫毕现,简直让人身临其境。后来随着剧情移形换步,秦淮佳丽、府邸纨绔、盐商乡绅、漕运兵勇、宦海官吏、黑帮舵主,尽皆穷形尽相,每一句台词,都极尽考究,极尽雅致,又极尽有韵味。再加上戏里极尽讲究的道具、场景,比如汪朝宗的辫饰,姚梦梦的琵琶,婉儿的水袖,乾隆面前各种的奇淫技巧,不仅让人神驰目眩,更使人意醉神迷!
写这样一部煌煌大戏的剧本难吗?难,因为它需要经年累月的功底,福至心灵的才气,还有厚积薄发的时机。
应该注意到,《大清盐商》只有三十四集。以这部戏的投资规模来看,剪出来的集数算是很少的。剪得少,卖得钱就少。但相应的,剧情紧凑、扎实、绵密,无一场废戏,甚至无一句废话,让人目不暇接、荡气回肠。《大清盐商》的编导,似乎一开始就是要奔着影史留名的劲头去的。在这个年代,还有这样的野心,无疑令人瞠目结舌。
夸得这么多这么猛,估计“水军”二字已经呼之欲出了,再不济也得给我安上一顶“脑残粉”的帽子。但我最后要说的是,我对《大清盐商》总体是失望的,确切的说,是一种带着欣喜的失望。这部电视剧,无论从各个方面看都达到了优秀的水准,但这样的优秀,我们十多年前就看到了。
十多年前拍《走向共和》,是开天辟地,是振聋发聩,是摧枯拉朽;十多年后拍《大清盐商》,充其量,也仅仅是高水平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不如从前。《走向共和》有各种各样的缺憾,比如某些战争戏拍得太差,慈禧逝世之后的民国戏拍得太烂,罗文和田沫这一对奇葩演得太莫名其妙,但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历史,对国家,以及对许许多多大命题的思考。作为一部电视剧,能做到如此,就足以获得礼赞了。
反观《大清盐商》,诚然,它在制作上弥补了当年预算、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但它的视角,却已缩小到官场权术、帝王反腐来,局限在各方势力心怀鬼胎尔虞我诈这些枝节处,而没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提升。换言之,论制作之精,技术之强,昔不如今;可论立意之高,用心之深,今不如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