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撼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舞”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美学的重要范畴,完美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内涵,其中,古典舞的水袖, 无论从其服饰属性, 动作形态、内在神韵以及文化意喻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独立的审美品格,。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浸漫了传统艺术丰盈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格,因此,水袖本身也因此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具有了意蕴美。
关键词:古典舞;水袖;运用;审美意蕴
一、中国古典舞概念
中国古典舞的水袖来源于戏曲舞蹈中的袖舞部分,是将戏曲舞蹈中的舞袖加以提炼、修饰,吸取其精华,演化成舞蹈所需要的语言语汇。中国的袖舞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分流,深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意韵和审美风范的外在表现。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于195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古典舞开始算起,“中国古典舞,因其历时态的定位,长久以来,关于它的界定,舞蹈史论界难以达成最终的一致与认同。”中国古典舞作为一个舞种,其内涵、定义长久以来没有明确的划定,这种现象算是个典型了。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学者有了很多定义,大家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阐释自己对此概念之看法;对于中国古典舞主流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類是当代中国古典舞;一类是后古典舞;一类是新古典舞。根据掌握的文献与认知,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泛指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典范的舞蹈和当代人创造的具有古朴典雅风格的古舞。在其北韩方面,“中国古典舞”的内涵,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具有“典范”风格的舞蹈;其二,当代人创作的具有古风、古韵的舞蹈。一个是古代舞蹈,一个是古典舞蹈,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显而易见。但是无论怎样界定,有一个前提是必然将界定的,即:古典舞蹈是从古代舞蹈中遴选出来、提升上来、流传下去的;古典舞蹈的母体是古代舞蹈,这是毫无置疑的。另一方面,建国后的中国古典舞脱离了戏曲舞蹈范畴,开始以崭新的形态出现在文艺生活中,为向“学院派”中国古典舞的过渡,具备了条件。在中国,学院派的含义与西方学院派的原始概念不同,抹去了原词的那种保守、刻板、教条主义之贬滴内容,而成为了一个中性词。在中国的舞蹈界,“学院派”一词的“广泛”使用源于上世纪80年代,是伴随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创作之崛起的,在其时空性上,以北京舞蹈学院的建立时间为时间点,以其教学场地为空间起源点。
二、水袖的基本运用
(一)“水袖”的文化渊源
“袖” 是一种服饰道具,而“袖舞” 作为一种表演形式, 在这块中华民族这块孕育悠久历史文化的沃土上源远流长:“袖”源于华夏民族的宽衣大袖, 又在流畅的动态美的追求中加以变化, 大胆地加长与夸张, 从而经过历史的演变, 形成了中国戏曲服装中独具特色的“水袖”。早在汉代汉,袖舞就极为盛行, 再到唐代使袖舞达到了鼎盛。随着封建王朝由高向低的滑落又形成了宋时民间文化的戏曲艺术, 这使“袖舞”变成了一门独特的技巧。后来经过众多艺术家的整理规范, 才使我们看到了独特的、自成一体的“袖舞”。“水袖”其名称的来源有两个: 一是水袖最早是由在戏服内用白布衬穿的短衣袖口发展而来,。二是由于“袖” 舞动的形态似水波荡漾, 故此称为水袖。中国戏曲源于中国古代歌舞, 水袖也受到古代女子舞衣的影响。因此关于“袖”文化的内涵要不断的继承、吸收与创新。
(二)“水袖”的表现运用
中国古典舞袖舞的根本追求是实现独立性的舞蹈肢体语言的表现。袖既是服饰文化的象征, 更是舞者身体的延伸和扩大。中国古典舞水袖直接来源于戏曲舞蹈。但戏曲舞蹈的从属性是在唱的基础之上,这与现代意义上的古典舞的水袖运用不很类似;因为舞蹈里运用水袖的技法来必须将挥动尺度放大、放展,也就是动作的幅度要加大、加长, 使水袖成为了身体的延伸。袖子的舞动态势扩大并重视了手臂的语言, 它通过身体的运用程序予意、气、力的内在因素, 将内与外有机的结合起来。水袖舞起来优美程度与身体关系很大, 同时外部袖子也是由身体由低到高的传导来掌控的, 袖技、袖势、袖劲、袖韵都是由身体各种协调配合后传导到袖子而展示出来的,如此运动型态使水袖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成为了身体内韵与外韵相结合的一部分。因此, 对身体的要求及所强调的内容在袖舞中是十分重要, 并且是袖舞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水袖舞动的基础。
(三)舞蹈动作与水袖技法现
首先,身体动势对袖势的影响是首要的,袖势即袖子的动势, 是指袖在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势态与趋向。袖势包括: 外放动势、内收动势、三圆动势和回旋动势等。在古典舞身韵中讲求欲上先下、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动势传导原理, 在袖舞中也同样, 只不过要比徒手身韵做得更大、更强烈, 使袖子成为身体的延伸充分体现出来。如: 上推袖。上推袖运用上出袖的方法。借腰上提的动势, 向上提肘并挑腕, 将袖身挑起并让其停住在空中。其次身体对袖技、袖形、袖劲的影响也是重要的方面,袖技即运用袖子完成的技巧。它包括: 抖袖、扬袖、绕袖、出袖、收袖、推袖、冲袖、抓袖、搭袖和片花等等;另一方面,手腕对袖技、袖形、袖劲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对腰的强调更严谨, 要找到巧劲, 要感受传导的作用。只有腰的反作用力恰当才能使袖子的袖劲出的有力、使袖子的袖形直而挺、使袖子收得顺畅。
三、审美意蕴
(一)技法角度的审美情趣
在身体与袖的外在配合逐渐熟练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进一步体会以袖练意,让袖的运动与身法相结合现出韵律,在忽展忽叠的形态中, 在忽强忽弱的劲力中, 通过动静、开合、高低、强弱的对比, 将袖的韵律与身体的韵律融为一体,运用身袖配合来表达感情和塑造性格;水袖在舞蹈中的表现力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传统思维在发挥引领作用;而人的文化思维决定了袖舞在其悠久的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形态,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圆融周游、气道曼生”的延绵不止,以及内在的“和谐”。这样就使得袖舞的袖韵风格的特征既是一种具有运动感的舒缓、安徐、娴雅和均衡的动作流程, 又是一种具有凝注感的雄伟、壮丽、豪迈的英雄气概。
(二)精神角度的审美情趣
水袖作为肢体的延长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水袖舞动时的重要环节是身体与袖体之间的配合,水袖本身是一种道具,它是没有生命的,舞者只有融入情感、意念,才能被赋予其舞者的生命。例如水袖出收袖组合中袖子的出、收与身体之间的配合:收袖时,以腰发力带动手臂动作、重心后移、身体略沉、待袖稍一落在手中,同时吸气身体提,这时袖体就是肢体、袖子的稍节就是肢体的稍节,袖子与肢体之间的协调运动就是由袖稍发出命令,袖稍一落,身体就走;出袖时,也是由腰部发力使重心逐渐前倾、腰部的力量传导至手臂、身体提、出袖,袖稍落地后,呼气、重心和气息下沉。在出袖和收袖的动作中,由于袖体是人体手臂的几倍长,因此在整个出和收的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都呈现出身等袖的状态,但是这个等不是身体僵直的等,而是气息、肢体、意念都处于一种均匀缓速的运动过程之中,此时的袖子就是肢体,是舞者手臂、气息、意念、情感的延长,是舞者体内之韵的外化夸大的表现。所谓的“身心合一”即是如此。
(三)艺术角度的审美情趣
水袖在舞蹈中的表现力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它已经超越了戏曲中表现特定人物动作的程式化;不仅可以表现喜、怒、哀、乐,也是中国古典舞表现境界、体现意境的手段与途径。水袖自身就包含了一定的文化性,但是必须配合舞者身体的精神与艺术的融汇,若果不能如此,水袖也只能成为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水袖做为一种与徒手截然不同的形式来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语言语汇,涉及到袖与身、气与意、袖体与肢体、形态与动势的默契配合。在中国古典舞水袖技法中,水袖的运动是人体运动的外化表现,水袖的表达是舞者意念、气息、情感、肢体的延长,是舞者身体之“韵”的缩影。它并不是单一强调袖子的运用,而是更加注重袖体与肢体配合之间而形成的整体意蕴,是通过身袖的整体来体现一种生命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国“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影响下的必然形态,是中国人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外在表现形式。
四、结语
在以上三个章节中,笔者围绕古典舞水袖的运用及其审美意蕴,从古典舞的基本內涵、水袖在古典舞的运用、审美情趣的角度研究其意蕴进行了概略的分析与论述。通过这些分析研究,笔者认识到:意蕴是中国古典舞蹈审美的核心之一,而对于技法的熟练掌握则是通向意蕴的必然道路,同时,水袖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代《盘鼓舞》、唐代《剑器舞》、到当代《踏歌》、《楚腰》都凝聚体现着中国古典舞蹈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与气韵之美。今后中国古典舞蹈水袖的研究,只有继续沿着传统文化延续的大方向深入开展,才能凝结出拥有独特形式与审美韵味,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古典舞水袖运用的理论。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舞蹈卷[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邵未秋.中国古典舞袖舞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于平.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十年走向,2008(4)
[4]邵未秋.中国古典舞袖舞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6]陈锦清.舞蹈艺术必须向戏曲艺术学习[N],光明日报,1952
[7]什克洛夫斯基等著.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现代西方学术文库[M].三联书店,1989
[8]双白.中国近现代舞蹈史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9]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1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