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的体验性解读

2015-08-07 00:48张家榕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冷雨故土时空

张家榕

余光中是蜚声文坛的诗人与散文家。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学成就——“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余光中在用右手写诗的同时,又用左手打开了一方散文的新天地,他丰富的情感、卓越的才华、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都在散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充盈着作者灵动的情思和智慧。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调动了听、视、嗅、触等多种感官,并将其巧妙地多次转位运用,使读者徜徉于如梦如幻、时空交错的雨景之中,品味作者精心营造的艺术美感,同时作者“披文入情”,借飘落的冷雨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将乡愁娓娓道来,“听听那冷雨”,听的实为一曲作者借雨声吟唱的渴望奔赴大陆怀抱的思乡之歌。

体验是生命本体的独特情感活动,集合个体精神的生成和智慧的闪光。体验性解读是针对重视文本理性分析却忽视感受体验的概念性解读和认知性教学而提出来的,不可否认,当前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中仍存在着段落化、碎片化的现象,一篇有血有肉、有感染力的文本可能被肢解得枯燥无味,据此,体验性解读呼吁阅读主体与作者同呼吸、共体验,实现彼此情感的碰撞和心灵的融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注重体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立足点,可以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地领会文本。《听听那冷雨》之所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就在于有作者亲身体验的融入,文章将少年生活的记忆、身处不同地区的观感、对雨的多层次感情寄托等个人体验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赋予了文本真实的力度和情感的张力。因而解读《听听那冷雨》,就必须从体验入手,引导学生体验作家体验过的世界,从而把握其内蕴和情思。笔者认为这篇散文的体验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时空体验,二是情感体验,三是语言体验,下面就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别谈谈上述三种体验。

一、时空体验。初读文章,仿佛就跟随作者来了一场穿越时空之旅,心境由此而开阔。作者记录的镜头跨越了漫长的时间维度和广阔的空间场景,从历史到当下,从国内到国外,读者乘着作者灵动纷飞的思绪,在时空间穿梭,一会儿撑着伞漫步于天潮潮地湿湿,淅淅沥沥的长街短巷;一会儿又跳到了杏花春雨、牧童遥指的江南水乡;上一刻还沉浸在美丽的方块字拼凑出的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中;下一刻就登上了美国的落基山观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前一个镜头还是在古代,聆听着雨点铿铿敲在如椽的大竹屋瓦上;下一个镜头就切到当下,在日式的古屋里听变幻多姿的雨声……在整篇文章中,作者打乱了时空的顺序,将其交织在一起,阅读的同时,脑海中也随着作者极富跳跃性的叙述浮现出一幅幅与之相对应的画面,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引发无穷的想象。正是作者这种别出心裁的时空交织的艺术构思,我们才能更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贯穿在其中的独特体验。

时空的体验中有对冷雨的喜爱。看看作者的语言便可知晓了,如果没有喜爱,作者怎会将感情巧妙地寄托于冷雨,点点滴滴敲打在读者的心上。不论是淅淅沥沥的春雨,还是夏日的狂风暴雨,抑或是凄清寂寞的秋雨,甚至是凭空而写的一个“雨”字,作者都是喜爱和怜惜的,作者嗅雨、观雨、听雨,将自己对雨的感情流畅地诉诸笔端,洋洋洒洒,如涓涓细流般流淌在读者的心田之上,读者的感官也被全方位地调动,魂魄被雨吸引,和作者一起在雨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时空的体验中有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不知不觉,二十五年过去了,分离已经如此漫长,仿佛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作者心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作者既饱受分别的痛苦,同时也有对时光悄然流逝的感伤,尤其是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因这二十五年来,没有受到故乡白雨的祝福,而把鬓角上落下的一点白霜算作自我补偿和安慰,流露了作者对岁月已逝的哀叹怅惋,正如作者在《问烛》一诗中感慨的“咳,这陌生的白发就是当日乌丝的少年?”时间的轮回里,少年已老,满鬓白发,皱纹爬上眼角,斜斜冷雨中,让人也体验到时光转瞬即逝的无奈。

时空的体验中有与故土分离的惆怅。第六自然段中,作者暂时从对冷雨的细腻描写中跳了出来,转眼间登上了美国的丹佛山,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看的是美国的奇岩怪石、皑皑白雪。读罢整段,不难发现,作者的这段插入更多的是为后文做铺垫,美国的山景和中国的山景形成对比,突出了只有回到中国,才能体验“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接着作者的笔锋转到了台湾山中一夜饱雨后的景色描写,人也由美国回归到了台北,与之一起回归的还有那对于中国山水永恒不变的喜爱和留恋。空间的辗转挪移让读者看了一场场穿越时空的冷雨,但加深的却是作者对于祖国母亲怀抱的深情怀念,也道出了如今相隔两地的缕缕惆怅。

时空的体验中有对故乡最深的眷念。作者希望脚下狭长的巷子和他的思路可以永远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由金门到厦门,真正实现台湾和大陆的有效对接。然后作者由此牵动了遥远的记忆,想到了自己处在杏花春雨江南的少年时代,但是现实的镜头又将作者摇了回来,少年时的一切都已不再,“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从现实到记忆再到现实,时间回环往复,一个问句最终升华了时间的走向,也唤起了漂泊游子对家乡最深切的思念。

冷雨串起了回忆,听雨勾起了乡思。文中多次提到了穿越时空的听雨,作者借用王禹偁的故事,写雨打在竹瓦上的声响;之后又写如今在日式的古屋里听不同的雨的情形,最后还是将叙述的笔触落到了记忆中的江南上,作者写道“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作者煞费苦心,特意将听雨的描写在漫长的时间记忆里走了一圈,最后又回到原点,回到作者最喜欢听的那江南饱满的雨声,读者也在聆听一首首雨之交响曲的同时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故土深沉的爱。

纵观全文,作者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在如梦如幻的时空错综叙述中渴望带领读者穿越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共同奔赴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难以排遣的丝丝乡愁。

二、情感体验。初读《听听那冷雨》便感受到如同《乡愁》般的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愁绪,看到了一个漂泊游子对故土最殷切的思念。余光中先生二十岁的时候离开了大陆,在远离家乡二十五年以后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心心念之的是承载着他无数回忆的故乡,传达的是渴望叶落归根的心愿。作者写到“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由此可见,作者现在只能借助气象报告来维持着和故土的一点联系,而对于作者来说,能够感到暖意已经是极大满足了。现实硬生生阻隔了作者回归大陆的愿望,满腔乡愁借助听雨来抒发,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最为突出的是,作者化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来表达一生漂泊凄凉之感,“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作者借鉴蒋捷的手法,在三打听雨中也同样蕴藏着“一颗敏感的心灵”、“一滴湿漓漓的灵魂”,而牵挂他的正是“窗外在喊谁”的祖国。这雨声,是漂泊游子思念故土的心灵之音,也是祖国母亲对于在外的游子深沉呼唤。

作者以其细腻而绵柔的手法诉说着他悠远、深沉的内心体验,不论岁月如何变迁,永恒不变的是游子对故土最深的眷恋。在《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里,作者将饱含乡愁的个人情感体验透过雨这一意象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其最为质朴的情感诉求。

三、语言体验。反复咀嚼《听听那冷雨》,有一种余韵悠长的细腻缠绵之感,细细品来,想必和语言有很大关系。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一唱三叹,含蓄隽永,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让原本普通的方块字都有了表情达意的神韵。

变化多端的语言首先体现在叠音词的巧妙运用上,如作者一开头就说到“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几个叠字的巧妙运用渲染了凄冷迷蒙的环境,顷刻间就把读者带入了雨景之中,也为后文的听雨、看雨、嗅雨做了铺垫;再如文中的“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这一串叠音词运用的可谓出神入化,使得“雨”更加鲜活灵动,充满了生命力。最为精巧的还属作者的构思了。作者不是在写自然界真正的雨,而是借“雨”字来衬雨,充分发掘汉文字的魅力,“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都突显了汉文字所独有的视觉美感,实则也把祖先的智慧、民族的希望、中华文化的传承都寄托在了方块字上,借以表达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深厚情谊。作者还这样写道“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几个叠音动词充分调动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随着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表明了作者迫不及待亲近故土的心情,足以可见作者内心对故乡的无比眷恋。叠音词的大量使用使得整篇散文意蕴雅致,情思绵长,读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余音绕梁的复沓之美。

《听听那冷雨》变化多端的语言体验还表现在作者对古典诗词的巧妙化用上。余光中先生对于古典文学有着极高的造诣,在他的散文里,古诗词的影子无处不在,恰到好处的化用使得他的散文充满了古朴的气息和文化的厚重感。“牧童遥指杏花村”、“细雨骑驴入剑门”、“渭城朝雨浥轻尘”、“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借助这些信手拈来的诗词,作者或者表达对魂牵梦萦的故土的思念,或者流露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或者抒发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巧妙融入诗词来表情达意,使得散文极富诗意性和韵律美,从而构成了余光中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而言之,在作者独特体验下,雨幻化成了多种多样的姿态,富有生命力,时而淅淅沥沥,时而滂滂沱沱,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清清爽爽……雨在读者心中已经变成了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的审美,与读者的灵魂交流;同时雨又寄托了作者多种多样的情思,给读者以多重的情感冲击。

看一场穿越了时空的冷雨,听一首寄托了乡思的乐曲。细细品读,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融入了作者极为真实的个人体验才赋予了《听听那冷雨》无穷的艺术魅力,从时空的切换、情感的抒发再到语言的变化,无不满载着作者切身的体验。因此,在解读这部作品时,应该用体验来感受体验,沉下心,潜进去,定会发现文本更深层次的意蕴。

[作者通联: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冷雨故土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清平乐·初冬夜半惊雷
镜中的时空穿梭
相见欢·无聊独自彷徨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卜算子·清明
故土情
立冬
时空之门
踏遍千山万水 依旧寄情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