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乱无章: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2015-08-07 19:56艾迪莎
戏剧之家 2015年13期
关键词:政治

艾迪莎

【摘 要】本文通过探析电影海报和社会的微妙关系,介绍了“七十”年代的艺术文化,并通过研习“七十”年代电影海报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等,探讨电影海报中的构图关系、色彩运用以及海报和电影的关系。同时介绍“七十”年代的电影海报是如何将艺术与政治结合,做到艺术为政治发声,背驰正确的艺术文化之路。

【关键词】电影海报;“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政治;反艺术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7-0116-01

一、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困顿的十年。“七十”年代泛指20世纪70年代下的中国。这个时代留给人民最深的回忆是“文化大革命”。

这个时代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前期走在臆想中的错误道路上,无视人民国家的真实需要,希望与实际背驰对立。后期是正确审视自身的错误思想,确定新时代下国家的重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振兴民族事业。

(二)文化背景——压抑的十年。在“文革”的错误的指导下。中国无论是文化、经济、思想还是教育都遭受巨大的灾难。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运动将我国孕育千年的文化艺术顷刻间化为乌有。生活中见不到有血有肉的艺术文化,仅存的文化艺术也沦为政治的发声筒,全权为政治服务。

二、电影市场简介——萎靡不振

七十年代的“文革”的兴起和发展在艺术领域造成的巨大影响是极其特殊和严重的。它将艺术政治化、畸形化。在当时政治的强压下,电影海报艺术创作遭到重创。广大电影海报艺术创作者不能也不敢创作具有艺术审美、艺术形式美的电影海报。当时的电影海报沦为宣传政治主张的工具,毫无艺术美感。更多的是借助仅有的几部“样板戏”电影来达到政治的目的,统一的艺术审美为的就是束缚人的内心。其中,徘徊在1969-1972年之间的样板戏电影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样板戏电影是这个时代下的特殊产物,他们分别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当时的人民只能观看这几个样板戏。

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发展要想跟上时代、跟上国际,需要政治的解放、政权的信任、艺术正确的表达。

三、“七十”年代电影海报时期划分

“七十”年代下的电影海报艺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社会时代背景与艺术创作剥离时期;(二)政治压迫下束缚的艺术创作时期;(三)柳暗花明,转折后的厚积薄发时期。

一直到一九七九年十月三十日这一天,邓小平同志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使我们看到了艺术文化的解放。这份祝辞表明了艺术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肯定了艺术工作者对于民族存亡的重要性。使艺术脱离政治并重新回到现实、人民中来。

四、“七十”年代电影海报审美特点

(一)电影海报政治性强。电影海报体现强烈的政治主张,离艺术本身宣扬审美、独特的精神,表达美的需求越来越远。人民已经忽略电影海报也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法。

(二)京剧和电影结合。这个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电影艺术现象就是京剧融入电影。京剧和电影的结合可以说是这一时代的产物。此时的电影海报毫无艺术美感。当时的海报可以说张张相似,一样的艺术风格,一样的艺术表达,看不到艺术本身应该具有的差别美。

(三)“三突出”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当时主张的“三突出”原则(“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的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的英雄人物”)运用在电影海报的创作中,所以当时大部分的电影海报是一样的套路。如《智取威虎山》电影海报(图一)

五、结语

艺术在政治的强压下受到不合人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人们更多的是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中,理解不到艺术是流动的、发展的,更体会不到艺术是要与不同的文化交流的。“七十”年代下的电影海报的本质已荡然无存。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它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表达”的深刻含义,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电影海报来感知历史留下的韵味。

参考文献:

[1]汪海明.中国电影老海报20世纪70年代[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

[2]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北京电影学院编.文艺知识小百科[M].北京:北京电影学院,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长抓政治生态
“政治问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领导不能“空喊”——必须从实讲政治
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不谈政治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