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百芝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第一中学 274900)
“问题教学法”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教师对问题的巧妙设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和学习者所关心的特定问题相结合,从而使他们主动探索,并同时使其能力得到发展。这种教学过程一般是以一个科学、社会和个人生活中发现的特定的问题为中心,学生以其为学习动机,参与到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中来。
教师要提出的问题必须满足以下两方面条件:第一,使本节课学习目标得到展示,以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方向;第二,问题要紧密连接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识,从而使他们的思考积极性得到激发,更快地进入好的学习状态。
现在通用的教材,一般都是把数学知识逻辑加工之后表现出来的,经常是先给出概念和公式,然后是定理的案例及练习应用。但是,学生一上来就按照这个顺序看书的话,不容易了解知识是怎么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若干知识点分成相对应的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要能够体现知识的萌生过程、框架规律。
学生在分析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得出结论、得到了各种新观点和思路之后,教师要做的就是先判别这些想法是否正确,这样才能把想法转变为知识。
新知识得到形成,这时候教师应使其转变为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还要用举例子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在更高维度上有什么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点,并且学会推广、深化该知识点。
数学的基础在于不断提出、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学的学习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获取新知、增强探索能力、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精神和钻研精神,使学习愿望得到激发。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期间做好引导者,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从中寻找问题。比如,目前广泛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该如何放置才能使其充分利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日照时间,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呢?又如,生活中买房、买车时的分期付款问题,买彩票中奖概率问题等。这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善于提醒学生去观察身边事物,发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一来,当学生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之后,就会感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密不可分。比如,一个灯塔点A周围5海里有礁石,一客轮以每小时5海里的速度由东向西航行,行至B时测得灯塔A在它的南偏西50,那么以此速度继续行驶20分钟后,到达C处,又测得灯塔A在它的南偏西35,问客轮如果继续向前航行不改变方向,是否会有危险?又如,怎样设计易拉罐的形状可以降低其生产成本?这类具备真实情景的数学问题更容易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问题包含这么几个状态:起始状态(认知早期问题解决者的现状以及其所储备的旧知识)、目标状态(问题解决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其所形成的新知识)、中间状态(二者之间的种种探究过程)。所有学习,只要是有意义的,都产生于原有的基础,不存在不受学习者原来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可以说,每个人的学习都是一个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问题解决法注重在知识构建过程中充分利用个体的认知和已有经验,这样方便于学习者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新知识的认知并不完全来自于只接受知识灌输,它的根本源头在于学习者的亲自探索,这样知识才会长在自己的脑子里,实现活学活用。
数学学习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是连续的,体现在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只有不断探索思考,才能形成有意义、值得去解决的好问题。作为教师,应当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再去发现并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这就是问题的成长。一般来讲,新问题可以有多种来源,如书刊新闻中收集来的,教师编撰或改写的,或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但最主要一点就是这个问题要适于教学。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表示,学习者的思维始于问题的提出,因此学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为切入点,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1]王昌彬.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1(4).
[2]王广.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运用策略[J].文理导航,2010(36).
[3]吴荣华.以生为本:“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运用刍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