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感悟与思考

2015-08-07 12:25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272400
学周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评价

陈 琳 (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 272400)

《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了课堂的中心发言人,长期以来学生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已经整理形成体系的知识,缺少了思考、质疑、探究的思维过程,其结果是难以形成能力,同时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新的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里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特征就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更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面对课程改革,深入课堂,我们会发现有些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的理解存在误区。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课文的价值取向融为一体。如一位教师教学《包身工》一课,最后让学生想象:芦柴棒在被资本家奴役,最终命运会是什么?因为课文只是写了包身工遭受资本家无情残暴的对待。虽然没有写明结果,但是其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就立即发散思维,有的说:“芦柴棒遇见了世外高人,学会了一身盖世武功,将所有奴役过她的资本家都正法了。”有的说:“因为资本家作恶太多,遭了天谴,得了癌症死掉了,芦柴棒得到了自由。”有的说:“芦柴棒学习了如何保护自己的法律,最终为自己赢得了自由。”教师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都给予了肯定。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文中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包身工制度对工人的迫害,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作者写这篇报告文学是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也是很明显的。在教学中,教师摒弃了课文的特定时代背景,而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解读。试想,这样的引导,对学生感悟体验文学又有什么帮助呢?

教师注意的往往是学生形式上的思维发散,至于课本的人文精神、教育意义何在,怎样把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课本价值取向融为一体,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语文阅读是人文性很强的行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行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效地组织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更要兼顾两面(一面是学生的独特体验,一面是课本的人文价值),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但是教师也要成为对话中价值的引导者,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不要让学生的合作性学习成为一种形式。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琵琶行》时,把学生分成五组,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个环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句子进行赏析,每组派代表发言。结果教室里没有想象中的紧张热烈的讨论气氛,有的只是寥寥无几的讨论声和不少学生无精打采的模样。最后发言的基本上都是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课堂模式又回归了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因此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形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得肤浅化、形式化,将心思用于课的形式上,如教师设计好几个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在有些教师的眼里,它好像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以为这是“合作研究性学习”的最佳形式或唯一形式。于是几乎每堂课都有小组讨论这一道“风景”,这实际上还是问答式教学的延伸,看似与学生合作、探究,但自主性却无从体现。这样的“讨论”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教师也不能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便把教学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却退出教学舞台,当起“观众”一节课下来,教师没讲几句话。这样是不对的。

我认为,合作性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合作前,让学生独立探究,发现问题。

2.合作时,要对每个学生的问题进行讨论筛选,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3.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3到4人为宜。

4.加强合作性学习的指导。

小组学习时教师不要当观众,而是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实效、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成功的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要颠覆传统课堂,教师不仅要改变教学模式,还要善于运用语言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会很好地激励学生学习,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那么运用好评价这一武器,能激励所有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师在激励学生时,注意不要让自己的激励性评价失真。如一位教师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先让学生集体朗读,再让学生男女生分别比赛朗读,最后这位老师给出的评价就只是一个“好”字,或“平分秋色”。这种评价是无效的。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的评价。但是这种过于失真的奖励并不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我个人认为,这种失真的评价是多余的,这样的评价也让学生的对比朗读失去意义,进而使得课堂的设计环节也显得多余。教师要在客观的基础上给予客观的评价,坚持激励的原则,才是有价值的评价。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不要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树立一个大语文观,不能让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要联系生活。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时时都有要让语文作业更富实践性。如我们在学习《雷雨》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文章背景,再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课本剧,这样不仅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时也使语文作业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新课程探究评价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