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2015-08-07 02:10:53程涓
亚太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科学教育

文/程涓

摘 要:形成于科学发展基础之上的现代主义,彰显出科学主义中对系统的科学方法的要求、对确定性的追求、理性思维方式三大主要特征。从三大主要特征对现代主义进行诠释,有助于认清和理解在现代主义发展下所出现的教育现状,如教学评价中的标准化测试、排名、弱化人文学科的地位等。

关键词:现代主义;教育;科学;系统方法

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文/程涓

摘要:形成于科学发展基础之上的现代主义,彰显出科学主义中对系统的科学方法的要求、对确定性的追求、理性思维方式三大主要特征。从三大主要特征对现代主义进行诠释,有助于认清和理解在现代主义发展下所出现的教育现状,如教学评价中的标准化测试、排名、弱化人文学科的地位等。

关键词:现代主义;教育;科学;系统方法

作者简介:程涓(1989—),女,汉,安徽九华山人,在读研究生,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 40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9214(2015)08-0272-02

对后现代主义教育的思考和讨论几乎是当下教育哲学不可避免的热点问题,而后现代主义教育是相对于现代主义教育出现的一些不足而出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后现代主义的时候必须有一种历史的视角去看待现代主义,而如何去看待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教育,我们就要从现代主义的形成、特征中去探查出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现代主义的起源

在西方,人们通常会认为我们生活在现代至今差不多有400多年的历史,但在追溯现代主义的开始时间却没有达成一致的定论,如LawrenceCahoone(1996,pp.12-13)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提出的问题:

现代主义是十六世纪伴随着对罗马天主教至高无上的权利进行反对的宗教改革和以伊拉莫斯和蒙田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还是十七世纪以伽利略,哈维,迪卡尔,莱布尼茨和牛顿为代表的科学革命而出现的呢?又或者是不是从美国和法国的政治理论和改革的十八世纪开始的呢?

一些人则追溯到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科学革命。而这段时间里,科学不断发展,主要是以哈维发现人类血液循环的规律,还有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定律”——波义耳定律的出现,和吉尔伯特对磁的研究成果为特征的时代,当然还有提出追溯到更早的时代。①

二、科学的出现

然而无论现代主义起源的时间是否存在争议,毫无疑问的是科学一词的出现显然成为现代主义的核心。

强大而富有成效和创造性的各种发现和创造致使在逻辑和数学支持下的实验科学成为令尊敬而严密知识的典范,这些发明和创造的科学家,也被人们尊称为是大自然的哲学家。在现代的生活中,如“科学家发现……”又或者是在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的一则新闻等这些我们再不熟悉不过的有关科学的日常话语都在向我们明示或暗示着这就是事实,这就是真理,这是客观的,用这种科学的概念来使分歧者得以信服。而这种似真理的客观知识的建立和学习离不开以下两个科学的特征。

(1)建立系统的科学方法

几乎每个人在遇到学习困境的时候都会建立起一个系统的习得知识的步骤,而这种理论的建立至少可以追溯到培根,他本人认为在他《新工具》这本著作中所阐释的归纳法是一种精致的研究方法,号召人们采用实验调查法,并且认为新工具会取代旧工具——亚里士多德演绎逻辑方法。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是枯燥的,它可以用于论证逻辑争论是否合理,却对新知识的发现并没有什么帮助②。

培根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力也是巨大,这个被称为是实验科学的鼻祖促进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建立,他对寻求正确方法的兴趣在另一个哲学大师迪卡尔的十七年后所出版的方法论中也有所对照,并且在《指导心灵的规则》一书中的第四条规则就写到在寻求事物的真理时,我们是需要方法的(Thereisneedofamethodforfindingoutthetruth)。

似乎每一个有影响力的科学家都在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或是都在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

(2)确定性的追求

除了系统的方法这一在科学中的必要条件外,确定性也是科学一直在追求的。我们要更好的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代历史中清晰地看到其轮廓。十七世纪上半个世纪见证欧洲大陆上大规模的具有灾难性的大冲突,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权利之争一直从1618持续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而这三十年的战争是残酷的,估计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德国人仅仅是因为信错教而遭到无情的屠杀。而英国也并不安宁,在1642年到1651年的英国内战中,被赋予神圣权利的查理一世国王被处决,而差不多有十分之一的成年男子在内战中身亡,这个惊人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英国在二十世纪里的任何一场大战。

这些历史事件看起来和我们要说的知识和科学发展似乎毫无关系,但是我们就来看看科学的确定性怎么和这些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宗教之争。

人们开始提出疑问,除了宗教的教义,什么的确定性是保证宇宙和谐运行的根本?当查理一世被处决,很多英国人开始开始恐慌,并且预测世界末日的来临,也有人开始思考如果上帝都允许他所选择的国王被处决,那么其他人又怎么敢确定自己的安全了?人们的焦点开始从上帝转移到太阳系,什么保证了太阳系里星球都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而不发生偏离呢?甚至,而比起思考到太阳系存在于危险中,其系统的规律性和安全性被当成是这个反映上帝合理性安排的自然世界存在的保证更令人深思。随着各种担心和疑问,英国的牛顿以及被称为是十七世纪亚里士多德的德国莱布尼茨和跟随他们的很多人开始寻找一条严密而确定的方法来解释太阳系的稳定性和创造者的合理性,而这种方法也就是他们所认为的数学的方法。牛顿用他发现的万有引力解释了什么支撑了太阳、地球、还有其他的星球在其各自的轨道运行,以至于在牛顿万有引力的法则下人们开始安心了。原来在牛顿万有引力的法则下上帝还在他的那个地方安稳地掌管着他安排的合理的宇宙。我们不难看出宗教所产生的问题开始用理性的科学的确定性进行解释。

三、现代主义的影响

(1)对理性思维的追求

十七,十八世纪的不安和成功促进了科学和以数学和几何为基础的理性的思考方法开始成为一条通向知识的正确道路。用最经典的一句话形容就是theonlygameintown,也就是最好的,最关键的,甚至是唯一的。

如伽利略说的,只有数学家才能读懂自然之书。牛顿证明了他是正确的,因为上帝也是说牛顿语的.而培根所寻求的研究方法也几乎成为一种原则。回望过去的两个世纪,不难发现在各种发明和定律的后来者中无一个不想成为他们各自领域的培根和牛顿。

(2)思维定式

在科学的发展下,我们理所当然地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科学是就是最好或是唯一真实的知识,只要人类去寻找,人类的活动一定存在正确的方式方法,而精确的评价也一定会告诉你一切答案。这种思维定势几乎根植于我们二十一世纪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表现明显的不能再明显了,我们看电视,各种广告从酸奶到大家所熟悉的各种减肥产品,再到很多女生所渴望美白的护肤产品,这些广告要都打上科学论证,科学表明的字样,使我们这些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一种信任感。大家印象最深应该算是宝洁公司的广告,从舒肤佳到佳洁士牙膏,蔓延到只要是牙膏广告一定会出现一个类似于科学家的人穿着白大褂告诉你经过科学认证得到什么结果。我们把所有的科学都当成了心中的权威,或许生活中就差对人的科学论证了,经过科学论证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了。

四、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整个生活被理性的科学思维所主宰,而教育也并没有特立独行地在这个圈子外独自舞蹈。相反教育比其他领域更着迷于这个以科学和理性为主题的现代主义思想的圈子。

(1)系统的科学方法在教育中眉飞色舞

从婴儿的睡眠习惯的培养到如今我们研究生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我们都可以找到种各样的书籍告诉我们所谓正确,所谓理性的培养和学习方法和步骤。

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课本的编排方法,最后都已经延伸到考试方法,如此看来人从一出生就在被计划,被安排,被方法,按照特定的,千篇一律的,大家公认的科学方法和模式来生活,而我们的正规教育是不是也在坚信只要我们教孩子关于幸福的概念他们就会幸福,教师采用最新的教育方法,我们将大学和中学之间的知识空间填满各种概念,我们教育就会呈现出太平盛世。

如果真的存在科学的生活模式,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理性的一成不变地去套用?那我们是否还要孩子自己去体验多变的生活,是否要学会如何和他人相处,建立信任,学会倾听别人,给予彼此空间,如果要建立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又该如何去建立,按照一套科学论证的模式,而生活中我们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建立并没有什么科学或是系统的方法而言的,而是需要人与人相互真诚地去交流,彼此去体验,有的人你只需接触一次,就会有种相见恨晚,而有些性情不相投的,是不是会有种话不投机半句多,这神乎其神的所谓的缘分,请问能用科学的理性来解释吗?

我们的教育同样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是需要去体验外在世界才能真切地理解生命和体会生活。如果只是教给你所有有关于知识的概念,用所谓科学的方法让你死记硬背记住这些概念,而你自己不去在生活深刻的体会这种概念对于你的意义,那么这些概念仅仅是存在于你灵魂之外的客观事实,对你人生的价值也许仅限于各种客观事实回忆的考试。

(2)确定性,你还要自信地驱动教育多久?

科学的确定性促使我们的教育在各种百分比中不断“发展”,各种数据就是其最好的保障。从一些知识最基本的概念确定到各种评价制度的数据化无不体现着确定性的驾驭能力。

各种各样的评价制度同样在我们教育中盛行,对一个学校教育好坏的评价一定是集中体现在公共考试中孩子试卷上的分数,教师所有的工作也是围绕着分数转的,什么理解,什么体验占着学生提高分数的时间,我们可以淡淡地记住社会中出现小悦悦,我爸是李刚这样对生命失去最基本敬畏感的事件,但孩子的分数的高低一定深深地存在我们老师和父母的脑海里,分数就是我们孩子学习的驱动力,也许意图是好的,但我们的教育和社会是不是夸大了其确定性又或者是我们统一标准的数据化是不是扼杀了我们孩子的天性。

大学同样都在为跻身于十大什么学校的各种排名提供各种数据,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大学里基本上都涵盖了各种有关于科学的科目,如物理,化学,生物,因为这种在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学科可以更方便地再从科学的系统里得到成果性的数据,而在我们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想熏陶的人文学科要做到用理论数据在科学理性的教育评价体系找到一席之地太不容易了。

而我们又不可能撇开人文知识,只讲理性的科学知识,因为人文知识具有默会维度上的根源性和先决性③。很多现代的科学理论,把人的知识比喻成一棵大树,理性比作树干,科学,数学,逻辑等比作是树枝,正好我觉得这棵大树缺了一块,那就是根,我觉得把个人理解后并渗透到其内在的人文知识为其根,是其科学发展的根,而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先固其根,再壮其干,繁其枝呢?

五、总结与思考

现代社会中,我们所建立的一种以科学为主体的数据化从教育研究一直到教育评价的教育体制是不是在根本上扭曲了我们教育的本意?绑架了我们的孩子,老师,甚至学校和大学?这种科学教育体制是不是狭隘了我们孩子的视野,是不是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就在这种体系中早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科学固然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该从这种所谓的科学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教育是不是在现代化的过程,忘记了现代性的存在,又或是错误地把那些现代性的负面影响理解成现代性,如盲目的追求高分,追求速度,似乎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要全速奔跑的培养才能让孩子成为所谓的成功的现代人,令我质疑的是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考试机器?接近智能的计算机?冷漠,没有情感的,彼此只知道竞争,不懂关心和关爱他人的理性的可怕的人?以科学为主的现代主义教育并不完美,甚至有缺陷,而令人思考的是我们在面对科学的态度是不是一味的爱屋及乌,同样我们在对待教育的时候是不是还是继续抱着知其白而守其黑的无为的态度了?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

注解:

①Toulmin,StephenCosmopolis:TheHiddenAgendaofModernity.NewYork:TheFreePress(1990).

②RichardBaily,RobinBarrow,DavidCarr:TheSAGEHandbookofPhilosophyofEducation.London:SAGEPublication(2010).

③郁振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自然辨证法研究,2001,(8).

参考文献:

Toulmin,StephenCosmopolis:TheHiddenAgendaofModernity.NewYork:TheFreePress(1990).

RichardBaily,RobinBarrow,DavidCarr:TheSAGEHandbookofPhilosophyofEducation.London:SAGEPublication(2010).

郁振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自然辨证法研究,2001(8).

尤西林.“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思想战线.2009(05).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科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科学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3
科学拔牙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