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丽冰
海丝建设呼唤绿色投资
□ 文/陈丽冰
提起“一带一路”,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是一条促进互联互通与经济繁荣的经济带。事实上,不仅如此,“一带一路”从其定位和发展方向来看,还是一条环境优美,生态、人文交流和谐的美丽通道。
“‘一带一路’必须是绿色的,如果不是绿色的,一条带一条路会成为两条绞索。”在2015年6月6日召开的全球绿色经济财富论坛上,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名誉会长沙祖康如是说。
经济发展向来与环境代价息息相关。“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着眼于深化区域合作,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改善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条件和促进国际贸易全球化。但从另一方面看,“一带一路”也极有可能成为新一轮重复建设的催化剂。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均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修建大批铁路、公路、航空、港口、路桥、能源、产业园区等项目,而这些项目所涉及的大都是金属矿采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等高污染、高排放的污染大户,隐含着资源错配和环境污染等重重危险。
另外,根据日前中国科学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结果发现,从总体上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还处于物质化阶段,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压力仍在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以海丝沿线的东盟国家为例,在“一带一路”沿线参与“国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排序的38个国家中,仅有新加坡是排在前五位,而越南等其他东盟国家的排名却较为靠后。
在此背景下,如果仍继续按照以往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避免钢铁、水泥等行业重复建设以及“先发展后治理”等问题,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为绿色经济投资不仅是沿线国家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使“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5年5月26日,中国王牌光伏企业代表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槟城投资建设了一项1亿美元的光伏电池制造项目。该项目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池和组件制造设备,以及晶科高效的制程工艺,并配合全球主流的多晶硅技术,以促进海丝沿线国家在新能源生产和利用,得到很好的反响。
不仅如此,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风声水起,中广核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中国首创集团等企业也纷纷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海丝沿线国家进行绿色投资布局,以达到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两全其美的目的。
新形势下,绿色投资有何发展前景?又有哪些行业在呼唤绿色投资?
对此,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近年来东盟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高涨,但由于能源基础设施欠发达,能源供给缺口较大。未来,能源资源合作特别是清洁能源合作是海丝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投资将超过5万亿美元。
“东盟国家富有自然资源和可靠的能源储备,例如水能、生物质能,在清洁能源方面具有巨大的可开发空间,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说。
海丝沿线国家多处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光热资源、风力资源丰富,传统能源富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具有无可比拟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而且,近年来东盟国家为了推广绿色经济,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日前,根据印度尼西亚政府最新颁布实施的2015年第18号政府条例规定,企业在特定业务领域或特定地区投资,将获得所得税优惠。例如地热、净水、天然气加工、发光二极管、无害废物处理等行业投资项目属“绿色投资”,均可获得税收优惠。
不仅如此,马来西亚政府也对到马来西亚进行绿色能源投资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例如,对于国内外的大型太阳能开发商,都给予10年免征企业税的优惠政策;同时,对其工厂的机器设备也实行5年内完全免税等。
可见,到海丝沿线国家进行绿色投资有着广阔的前景。未来,随着“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加快推进,相关企业还可以加大环保产业、环保服务业的出口数量,积极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让绿色贸易搭上“一带一路”的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