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说《吵架》摄像式外视角的运用

2015-08-07 00:36侯晶岩
戏剧之家 2015年13期
关键词:百花文艺出版社自选集脸谱

侯晶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视角”或“叙述视角”是指叙事时观察事物的角度。一部作品所运用的视角不同,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文本的建构与作品的风格,另一方面也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接受。申丹、王丽娅在《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中,综合学者们提出的各种模式,将视角归为“内视角”与“外视角”两类。所谓“内视角”,即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内,“外视角”即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外。香港作家刘以鬯的短篇小说《吵架》所运用的摄像式外聚焦就属于“外视角”,“故事外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像是剧院里的一位观众或像是一部摄像机,客观观察和纪录人物的言行。”①

刘以鬯的创作深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他所创作的《吵架》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没有将创作的着力点集中于人物塑造及情节描写上。小说虽以吵架为题,却无一句人物对白及对具体吵架的人物对象的描写。作者仅采用一种摄影式外聚焦的模式来进行故事的书写,这使得小说中的外视角成为“隐形叙述人”(无人称叙述时,可视为隐形叙述者)的一种观察角度,从而给接受者造成一种“自行讲述”的幻觉。

在小说的开篇,“墙上有三枚钉。两枚钉上没有挂东西;一枚钉上挂着一个泥制的脸谱。那是闭着眼睛而脸孔搽得通红的关羽,一派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令人想起‘过五关’、‘斩六将’的戏剧。另外两个脸谱则掉在地上,破碎的泥块,有红有黑,无法辨认是谁的脸谱了。”②作者将自己隐藏在摄像机之后,使得聚焦者的观察视角完全客观化,从而令接受者似乎感觉不到聚焦者的存在,此时的聚焦者只是来带领读者进入故事场景的摄像镜头而已。随着“镜头”从墙上掉下来的脸谱移开,读者接着能看到天花板上碎裂的吊灯,茶几上摔裂的茶杯,以及倒在沙发的坐地灯等等。可以说,是视点的接连转换配合着本文叙述,让观众跟随仿佛自由行走的镜头并随着“隐形叙述者”一起探索人物的命运。

对于读者来说,叙述者对这间凌乱房间中物品的描述颇似对电影剧本中对场景的说明,因此也就会被不由自主地带入一种观影状态。而且,通过作者对屋里各种事物的空间描写,读者能从中推导出一种忽远忽近的空间定位。依旧以开篇描写墙上挂脸谱的两颗钉为例,读者似乎能感受到这个聚焦者的“镜头”刚刚推开了这扇满是凌乱的房间的门。之后镜头继续推进,有了更为细致的描写:“这本《时代杂志》旁边,散着一份被撕碎的日报。深水涉发生凶杀案。精工表特约播映足球赛。小型巴士新例明起实施。利舞台公映‘女性的秘密’。聘请女佣。梗房出租。‘名人’棋赛第二局,高川压倒林海峰。观塘车祸。最后一次政府奖券两周后在大会堂音乐听搅珠。……”③这个聚焦者能用“镜头”将报纸内容清晰的呈现,读者自然能推导出这是由“近镜头”构成的空间定位。这种描写手法强调了聚焦者的空间位置和纯粹客观的视觉印象。

从艺术效果来看,这种摄像式外聚焦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很强的叙事上的逼真性和客观性,同时又能引发很强的悬念。读者跟着镜头观察到撕碎的报纸摊中间夹着的那件被剪碎、带着唇印的衬衫。通过这件撕碎的带着唇印的衬衫,引导着读者去寻觅导致这次吵架矛盾冲突的原因。接着聚焦者将镜头聚焦到被撕成两半的双人照,以及之后出现的被刀子割破的画着一男一女肖像的油画。悬念在一层一层揭开的同时,又在一层一层的加深。是谁将照片撕成两半;是谁划破了油画上的两张笑脸;无人接听的电话是谁打来的;放电话的茶几已经摔得不堪;为什么电话听筒还完好地放在电话机上;一次次打破宁静的电话,为什么一直无人接听。虽然作者之后形容电话的响铃声“有如一个跌落水中而不会游泳的女人,正在大声呼救。”④总的说来,这种纯客观式的摄影式外视角虽然唤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对于这种展现两性情感的小说,读者还是难以窥探这对男女感情风波之下的更深刻的心理问题,因此也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注释:

①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5.

②刘以鬯.刘以鬯小说自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39.

③刘以鬯.刘以鬯小说自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40.

④刘以鬯.刘以鬯小说自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42.

[1]刘以鬯.刘以鬯小说自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2]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百花文艺出版社自选集脸谱
何为『智慧』
帖脸谱
《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
一束光
做个脸谱迎『六一』
灶王爷的“脸谱”
叶延滨自选集
武歆《重庆爱情》出版
著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