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瑶
【摘 要】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也是河南特有的剧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艺术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戏曲受到了冲击,豫剧也不例外。然而作为传统文化,要想在当今艺术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豫剧就必须不断地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变化而改革创新。
【关键词】豫剧;艺术市场;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7-0027-01
豫剧诞生在中原大地上,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丰富灿烂的中原文化中,戏曲文化独具魅力,它的历史悠久、剧种众多,河南因此被人们称作“戏曲之乡”,豫剧正是这众多剧种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传媒形式的多样化,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戏曲也在所难免,豫剧这一古老剧种,已经失去了昨日的辉煌。在新时代下,豫剧与现代艺术市场的与时俱进、与现代艺术传播方式的紧密结合则成为豫剧是否能够较好的保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豫剧简介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讴、靠山吼、土梆戏,属于梆子声腔系统,具有粗犷豪放、大气磅礴、质朴通俗、节奏明快、热闹红火的个性特点。豫剧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就已经流行于河南一带,至今已流传二百多年,在地方戏中属于起源较早的剧种,但是在很长时间内,豫剧一直停留在乡间小戏阶段:在农村高台演出,表演场地简陋;演出内容主要为传统戏,没有剧本,靠演员口传心授;表演艺术粗糙简单。辛亥革命以后,豫剧开始进入城市演出,并且步入了现代发展的轨道。
豫剧剧目众多且唱腔丰富、流派纷呈、大师辈出。其传统剧目约有一千多部,按音乐分可分为: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调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豫剧界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桑振君、唐喜成等全国观众喜爱的大师,还有《花木兰》、《朝阳沟》、《七品芝麻官》等知名剧目也唱遍全国。
二、中国古代艺术市场和近现代艺术市场
就中国艺术市场而言,它兴于魏晋,成于唐宋。六朝时期,书画市场峥嵘初显,唐代则有了专职的书画商人,并且出现了“书行”,直至南宋偏安之后,经战乱不久便衰落了。此后,明嘉靖至康熙年间,苏州艺术市场继之而起,接着扬州艺术市场在乾隆年间也兴盛一时,晚清时期,艺术市场的重心又转移到了上海,北方则有京城。
中国近代艺术市场可追溯至18世纪中叶,当时广州十三行一带出现了一批专营外销画的店铺,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则是上海。1874年,英国鲁意斯摩拍卖行成立,开展拍卖业务。总体上,近代中国艺术市场较之前朝,盛况空前。以上局面一直维持到1949年,此后形势陡转,艺术市场被政府垄断,自由艺术市场几乎消失。直到1978年,艺术市场因“改革开放”才逐渐恢复元气,数十年来,中国艺术市场尽管百弊丛生,但发展迅速。
21世纪,中国艺术市场现代化进程显著,数字化媒体的到来、互联网的迅速传播使得艺术市场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艺术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分工更加细致。按投资主体分为政府艺术赞助、私人艺术赞助、公众艺术赞助;按买卖对象分为艺术劳务市场、艺术商品市场;按艺术商品种类分为美术市场、表演市场、文学市场等。可以说,现代艺术市场随着技术的革新日益多样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健全。
三、豫剧在现代艺术市场中的新发展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豫剧的辉煌不再,面临着严肃艺术市场萎缩、现代媒体潮流般的冲击和传统剧目老旧的困境。豫剧人不断改革创新,河南卫视制作的豫剧电视节目《梨园春》适应现代传媒,样式不断创新,有戏曲晚会、戏曲小品、戏迷擂台赛等众多节目样式,建立了群众基础,集中展现了戏曲的精华部分,成功挽救了豫剧。
《梨园春》的成功,将豫剧推向了全国甚至海外,也激发了豫剧界对豫剧的改革,使其适应现代生活而焕发新的生命力、创造新的辉煌。我认为,除了目前《梨园春》已有的表现形式外,还可以把豫剧作为商品来营销,使其品牌化、名人化,同时可以跟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合作,把豫剧名家的戏服、演出的著名剧目的原本在这些场所展出拍卖,也可以把豫剧中的经典扮相做成各种形式的“LOGO”印在商品上,利用广告宣传扩大知名度。在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建立集培训、演出、公益于一体的豫剧馆,使豫剧小剧场化,增强豫剧文化的普及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把豫剧传统剧目改编成微小说、微动漫和微电影等,并在其中注入现代流行元素,增加青少年们对豫剧的了解和喜爱。
参考文献:
[1]谭静波.豫剧——中国国粹艺术读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2]李萍.现代传媒与戏曲节目的结合——以河南卫视《梨园春》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1(18).
[3]陈国华.探究豫剧的现代化进程[J].当代戏剧,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