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层服务型团组织是新时代共青团中央加强基层团建的重要举措。高校基层团组织应该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契合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特点,探索出联系团员青年、服务团员青年和引领团员青年的有效途径。高校团组织应该正视兼职团干部多、工作模存在行政化现象、活动方式有待创新,以及校园活动主流地位受到的冲击等问题,在优化工作模式、加强人员配备、创新活动方式、完善制度支持等方面做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其“青年之家”的职能,完成向服务型团组织的转变。
关键词:基层服务型团组织;高校;途径
一、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基层服务型团组织立足基层,凸显基层共青团组织的服务功能,以强化服务青年发展、维护青年权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通过相关措施,不断强化基层共青团组织对青年团员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基层服务型团组织是新时代加强共青团建设的重要举措,对密切联系青年团员,代表和维护青年权益,提高团建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3年,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时任共青团第一书记的秦逸智同志首次提出,要打造“基层服务型团组织”。2014年7月,《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下发各级团组织,建设基层服务型团组织活动成为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青年组织的基础工程,是共青团中央强化基层建设和基层工作的重要载体。“基层服务型团组织”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命题的延续,是新时期以党建带团建的重要方略。
二、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在高校中的挑战
(一)工作模式偏重行政化
团组织虽然是高校中的一个群团组织,但是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日常工作的开展偏重行政化手段,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和官本位思想,工作相对缺乏灵活自主性。日常工作中,对待上级的任务,往往是严格完成,上级要求什么就去做什么。同时,对待下级的团组织也是这样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开展,忽略了本单位的实际问题和特殊情况,往往会忽略青年团员的看法,灵活性有待加强。
(二)兼职团干为主,人员相对缺乏服务意识
在高校团干部中专职人元占少数,以兼职团干居多,二级团组织中大都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兼职。兼职人数多,无形中分散了工作的精力、,当工作累积叠加的时候,难免出现应付了事,工作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另外,一些团干部已经习惯于行政化的工作模式,观念落后,缺乏服务意识,对服务型团组织的理念不清楚不了解,极大地阻碍了工作模式的转变。
(三)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有待加强
在高校中,除了团委以外,还有学生会,还有社团联合会和学生事务中心等多個青年组织,每个学生组织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都有自己吸引青年大学生的地方。随着竞争的激烈,高校中的学生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一些青年团员的发展需求会在其他群团组织中获得满足,无形中冲击着以共青团活动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格局。此外,一些学生社团更加注重学生的诉求,活动丰富多彩,对青年团员具有吸引力,不断地扩大在学生中间的影响力。这无形中对高校团组织在学生中固有的地位产生影响。
(四)凝聚力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将近40年,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思潮交汇,网络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青年的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个性需求不断变化,其中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在此过程中,一些高校共青团组织没有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工作模式转变相对滞后,团组织凝聚力呈现弱化的态势。例如,很多高校中,团课和主题团日活动呈现形式化,活动主题缺乏吸引力,班级团支部缺乏凝聚力,团干部岗位在竞选得不到重视等。
三、建设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的路径探究
(一)更新观念、转变工作模式。
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要求高校基层团组织要转变工作模式,树立服务意识,克服官僚思想,去行政化和机关化,零距离面对青年团员,打造成真正的青年之家。同时,注意调动学院分团委和班级团支部的积极性,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给予支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深受青年欢迎的院级品牌活动。
(二)推进团干部专职化,构建培训体系。
积极推进高校团干专职化,逐渐减少兼职团干的比重,创新岗位设置,增强基层团组织基干力量。干部除选优配强以外,也要具备相关特长,以契合青年团员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开展的活动更能赢得青年团员的欢迎。建立完善团组织干部培训学习制度,将学生团干也纳入培训体系,加强业务指导,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团干部的履职能力,为创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青年团员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各级团干部要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宿舍,了解青年团员的需求和想法,与青年团员零距离。在第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青年的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设计活动,兼顾时代特色,重点突出思想性。活动的开展与共青团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结合起来,找准结合点。团组织在与青年沟通上应该做到零距离,充分利用沟通媒介,保证青年团员的诉求渠道畅通,积极维护团员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考核方式
服务型团组织建设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服务型团组织建设需要涉及资金、人事、政策等多个方面,应该有完善的制定保障和运行机制,做到人、才、物高效使用。考核是工作的风向标,应该做好考核制度改革,创新考核方法,比如进行互评、自评和青年团员评等形式,找出差距,做好改进,更好地促进转型。
参考文献:
[1]陆昊.陆昊同志在共青团十六届四章全会上升为讲话[R],2011年1月12日
[2]团武汉市委.“红色引擎工程”推进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提质增速[J].中国共青团,2017(10)
[3]韩雪梅 郑磊.断裂与链接:青年工作阵地建设研究—基于“青年之家”基层服务型团组织阵地建设的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17(8)
[4]郑帅.基层服务型团组织O2O“四位一体”阵地建设探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6(3)
[5]巫长林.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的实证研究--基于广州市的调查数据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6)
[6]童潇.对做好共青团基层工作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思考:一个社会学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3)
[7]曹海翔 梁静.建设高校服务型党组织的意义与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
作者简介:张旭,(1983年8月2日出生—),男,汉族,河南商丘人,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单位:浙江财经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