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基础教育的困惑

2015-08-06 21:30周彦红
人间 2015年11期
关键词:心理质量农村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愈加重视,基础教育空前发展,成绩卓著。同时基础教育中的问题也更多的凸显出来,怎样减轻学生的负担、如何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义务教育的质量怎样保证、怎样才能实现均衡发展等,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善,教育部门及相关单位也都努力改进,相关人士与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并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可是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时间能处理得了的,需要各界人士共同解决。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42-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形势蓬勃发展,教育已成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中之重。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靠人才,基础是教育。而在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更是造就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处在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中,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应清楚地看到社会中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困惑。

一、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严重损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现实的少年儿童由于他们正处在成长阶段,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存在很大差距,他们比成年人更脆弱、焦虑、更容易退缩。过重的课业负担、家长老师的殷殷期望让孩子们承受不住。而以分数区分的好坏学生给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大,久而久之,所谓的“差生”就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懦弱,平时表现会更加退缩,面对困难也不敢迎难而上。这几年,给学生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更强,不关注孩子的学业,不为孩子们的前途着想?“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至理名言”不知道何时兴起,顺其自然地压在父母的头上,逼迫着他们,也逼迫着孩子不敢停歇,节假日、假期也不能休息,各种辅导班、特长班轮番上,就怕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差一些。这样下来,学生们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而心理负担的加重,更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心理问题出现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在中科院公布的2007年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年龄变化表现出特定的波动,在青少年阶段(12~18岁),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身心健康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身体是第一,学习是第二。为了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我们应当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自信,在鼓励孩子的同时,也应当教会孩子感激、关心、与珍爱,适当地给孩子一些挫折感,在磨练中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孩子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能够坚强地面对各种压力,能够正确地面对任何困难。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义务教育的质量不能保证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确立普及义务教育以来,让孩子们上的起学的目标已达成,而上好学的目标却遥遥无期。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仅仅只会答题,只传承了知识,然而做人做事的道理,却没有传承下来。义务教育的确普及了,可是质量却没有保证。宁波大学陶志琼教授指出: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只是义务教育的社会特征或外部特征,并不等于是对其教育特征或内部特征的规定,也不应该作为义务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她提出:为美好人生奠定基础才是义务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就是能够为每个学生的未来、美好人生奠定全面、扎实牢固基础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质量应该以学生是否健康成长和顺畅发展为指向,以学生是否在学校过着充实的智慧和德性生活为指向,以学生是否在不断地积累与构建人生发展的经验为指向。义务教育不能让孩子只会学习,我们在保证孩子上的起学的同时,更应该保证孩子能上得好学,更应该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确保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客观反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身心健康及变化情况,深入分析影响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为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纠正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推动义务教育质量和学生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我国已经探索了很多年,国家的各种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可是,在城市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却困难重重。

农村财政困难,资金不够充足,很多教学相关配套设施都不存在,或者就算有这些设施,却因为资金或者教育观念等问题只成了摆设。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并且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下,农村的小学生人数正在慢慢减少,几十名,一百多名的学校彼彼皆是,这么小的学校,自然很难合理的配备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也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教学的效果也不如人意。农村的师资队伍也适应不了新世纪新时代的要求,许多农村小学的教师家都在本村或本村附近,上课之余还要操心一些家务事,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好教学技能与较高教学水平的名师。学校的负责人欠缺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学校和其它大部分学校都一样,没有特色。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大多数只靠种地为生的家长为了养家糊口都跑到外地打工,大多数孩子的教育都要靠学校,学生缺少接触、认识、了解、适应社会的机会。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关注教育公平应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就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培养孩子不仅仅只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更要注重孩子多方面的发展,而改变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的观念,不是一日之功,不只需要教育制度的变革、政府的措施,还需要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与改变。

猜你喜欢
心理质量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质量投诉超六成
新农村 新一辈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