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长臂猿是世界四大类人猿之一,是现有灵长类动物中数量最少的猿类之一,目前监测记录到的仅有24只。由于它们是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的重要对象,其珍稀程度更胜“国宝”大熊猫。在海南,最了解长臂猿的要算他——海南省劳模陈庆,他已成为中国监测长臂猿时间最长的人。
善念令伐木工闯进长臂猿世界
1978年,陈庆从海南霸王岭子弟学校毕业,成了海南乌烈林场的一名伐木工人。伐木之余,陈庆常和同事扛着猎枪进山打猎。有一次,陈庆像往常一样,扛着猎枪从霸王岭东二作业点出发,突然听到头顶树枝摇动,传来一阵风声,像有什么动物从他头顶飞速掠过。他立即追上去,看见一黑一黄两只动物,手臂特别长,脸似人脸。
霸王岭有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但他只是听说过从没有看到过。他心想,这应该是传说中的海南长臂猿了,于是迅速举枪瞄准。但海南长臂猿好像不怕人,好奇地望着他,并没有打算逃走。陈庆的手扣在扳机上,但看见它们动作灵敏,在树上跳来跳去,非常可爱,实在不忍心猎杀它们。于是,陈庆放下了枪,并学狗叫,吓跑了这两只长臂猿。此事被同事无意中知道后,大加宣传,一个善念令他成了保护海南长臂猿的英雄。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李白的时代,长臂猿的分布遍及长江。然而,1300年以后,长臂猿在中国的分布却已经退守西南一隅,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猿声”只能停留在书本上了。如今,中国还分布有六种长臂猿:西黑冠长臂猿、东黑冠长臂猿、白颊长臂猿、海南长臂猿、白掌长臂猿和东白眉长臂猿。其中,白颊、白掌已多年不见踪影,东白眉只剩100多只;东黑冠尚存100来只,蜷缩于中越边境,其中在中国境内的不过十分之一;最凄惨的海南长臂猿,很多研究者将其列为中国特有品种,上世纪50年代,海南长臂猿数量还有2000余只,后来由于雨林遭乱砍滥伐加上人类对它的捕杀,长臂猿数量锐减,濒临灭绝。
1980年,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成立,为了保护海南长臂猿,保护区设有一支八人的监测队。监测队员有双重使命,一是跟踪监测长臂猿的数量和生活习性,收集数据用于科研;二是护林,防止盗伐。有保护海南长臂猿经历的陈庆当之无愧被选入保护区,1984年成了一名护林员,开始了他在大山深处探猿护猿的生涯。
从一名伐木工转为护林员,需要很大的勇气和牺牲。当时,护林员的工作每月只有80多元,而伐木工人每月工资有1000多元。当时陈庆家经济困难,很希望陈庆能继续当伐木工人,可一向温顺老实的陈庆,这次却没有听父母的。护林员工资很低,还一天到晚待在深山里面。到了适婚年龄,周围没有一个姑娘看得上他。直到陈庆34岁那年,一位从广西来到白沙打工的女子黄耀文看中了陈庆的老实质朴,终于嫁给了他。结婚后,陈庆还是一如既往地往山里跑,轮到他值班时,吃住都在山里,好几天不下山;即使不该他值班,他也闲不住,早上6点就往山里跑,天黑才到家。庆幸的是,妻子很理解支持他的工作。
摸清海南长臂猿习性
为了摸清海南长臂猿的习性,陈庆起早贪黑,跟踪监测长臂猿,有了大量数据积累,基本摸清了长臂猿的习性。
他发现海南长臂猿的食性很杂,喜爱的食物多达80余种,尤其喜欢肉厚多汁的成熟果实。同时,他还记录到海南长臂猿在树上有捉昆虫吃的行为,打破了研究人员曾经以为它们是素食主义者的推论。
根据陈庆的发现,从2007年开始,霸王岭保护区与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合作,实施“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恢复项目”,对霸王岭地区的次生林、残次林进行改造,抚育能为海南长臂猿提供食物的乡土树种,从而恢复雨林植被,改善和扩大它们的栖息地。短短三年多里,共完成栖息地改造面积近3000亩,种植海南长臂猿喜食树苗84134株。2013年7月,又在横穿海南长臂猿现存的核心栖息地南叉河-东三大沟-东二地区,种植重阳、笔管榕、高山榕等大树50株,为其建设食物廊道。
陈庆还观测到,这些雨林的精灵都习惯在高15米以上、直径20厘米以上的大树上活动。无论是睡觉、玩耍,还是觅食、行走以及交配、生子,海南长臂猿所有的生命过程都是在树上完成的,一生之中从不在地上活动。
陈庆还发现,海南长臂猿像人类一样,具有社会性,它们是群居动物,以牢固的家庭为单位进行活动。一个群体一般有一只公猿、两只母猿和几只“猿宝宝”,它们从不下地,只生活在原始雨林中,很难人工繁殖。
陈庆称,海南长臂猿的家庭意识很强,在一个成熟的海南长臂猿家庭中,往往有一个成年的雄性个体,两至三个成年母猿,另外还有数量不等的仔猿。婴猿出生后,由母亲抚养,雄性幼猿在它们未成年之前都与整个大家庭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性成熟,需要配偶获得交配权时,才会被驱逐出去。小猿仔出生后,母猿即搂着幼仔四出活动,长至三四公斤后才逐步离开母亲,独自活动。如果遇险,小猿不幸掉落地面,母猿或猿群首领往往会不顾一切前去抢救。配偶中如一方被猎人射杀,另一方也不会逃离,所以盗猎者往往一次会打到一雄一雌两只海南长臂猿……
收获:雨林精灵种群有效恢复
陈庆对霸王岭非常熟悉,非常有感情,对自己的这份工作也满怀热爱。30年来,陈庆始终如一地坚守在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护林员这个岗位上。很多和他同时进入保护区的人,后来因为嫌工资低,工作艰苦,又退出来了。
为了监测到长臂猿,陈庆和其他监测队员必须早上5点起床,因为长臂猿有晨鸣的习惯,寻找长臂猿就得早起跟踪“晨叫”。一般在太阳刚露出山梁时先是一只公猿叫,隔约20分钟会有猿群“合唱”,这种啼叫会每隔一个多小时一次,能持续到午后1点,它们的啼叫代表着一种领地占领。
监测长臂猿的工作极为艰苦,因为山上所有监测站都没有电,而且潮湿也不能存放东西,队员每次进山都要背上几大包生活用品和几天的食物。
雨季是陈庆他们这些监测队员的噩梦。雨林里没法穿雨衣,他和队员们经常全身被淋透,山路又滑,遇上狂风闪电,还要随时防备突然砸下来的大树;冬天,雨林里昼夜温差大,晚上只能用火盆取暖,下半夜木炭燃尽了,大家常常被冻得瑟瑟发抖……
1986年7月,陈庆进入保护区工作刚满两年。有一天,他早上7点钟进山,追踪监测海南长臂猿。那天,他又听到了海南长臂猿的叫声,便兴奋地沿着叫声追过去。没想到一脚踩在一块松动的石头上,石头翻过来压断了他的右腿骨。陈庆一个人,无人相助,他只好咬着牙,连滚带爬了近两公里,才回到驻点,过了三个多月,陈庆的右脚才康复。
1992年夏天,陈庆像往常一样进山监测海南长臂猿。他在山里追踪了几天,渴了就喝山泉水,晚上乏了,选块平地就躺下来睡觉。没想到他被山里的蚊子咬了,得了疟疾。下山后,陈庆打了针吃了药,疟疾却一直不能根除,每年到了夏季就发作,直到两年后,遇到一位从瑞士来霸王岭考察海南长臂猿的专家,陈庆的疟疾才得以根除。
陈庆说,像这类事情,是家常便饭。
“我生长在这里,对这里的动植物有感情。从前我是拿着猎枪面对动物,现在我是拿起相机面对动物。”陈庆说,当护林员,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很自豪。他说,要想保护好海南长臂猿,还必须认识了解海南长臂猿生活的环境,要了解长臂猿吃哪些树木的果实,喜欢在哪些树上活动,哪些树木的生长对长臂猿有帮助。陈庆刚当上护林员时,也只认得一些常见植物。热带雨林里,树木都非常高大,树叶长在几十米高的树上,通过观察树叶认树非常困难。可是,仅有初中文化的陈庆,如何学得这一身了解动植物的本领呢?“靠兴趣,要用心,还要注意积累经验。”陈庆随身的挎包里,总是装着一本工具书《海南及广东沿海岛屿植物名录》,遇上不熟悉的植物,他总会采下叶片作标本,加以辨识并熟记于心。
陈庆见了从外面进入霸王岭的动植物专家,就不停地请教,经过20多年的积累,现在的陈庆通过看树皮颜色、闻味道、砍破树皮观察树汁等办法,就能准确地叫出树名来,成了热带雨林的植被专家。
31年间,陈庆先后被海南省评为劳动模范和海南省先进个人,各类荣誉证书厚厚的一沓。2014年4月18日,来自中英德美等十个国家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专家聚首海南博鳌,宣读了《拯救海南长臂猿霸王岭宣言》。这次会议,主办方特别邀请了陈庆参加。
而今,虽然陈庆已年过50岁,不能像年轻时候一样,天天追着长臂猿跑跑跳跳,而是负责与长臂猿相关的科研项目,他希望大家都能来关注海南长臂猿、保护海南长臂猿,帮助这个雨林精灵的种群得到有效恢复。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