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跃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与自我发展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是以课程为媒介,知识为操作对象,能力为载体的学会学习、完成自我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教师是学生过程中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对不同知识的学习掌握与操作的技巧,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一套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和应对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不断地去跟踪、反馈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尤为重要。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就要在課堂上善于设置不同问题去检查学生发展情况,发展存在问题并及时地进行调控,从而使学生稳步和谐地得到发展。这个过程一般就是通过课堂训练来实现的。
课堂训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与发展实际,在课堂上的适当时间设置适当问题,用来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情况和对事物的认知进行提高的过程。化学学科具有文科性质的理科,识记内容较多,重在考查的是对识记内容的理解与应用,有其独特的课堂训练方法与技巧。结合近几年的教学,谈一下自己进行化学课堂训练教学的一些实践与体会。
化学学科课堂训练根据学科特点,可分为课前训练、课中训练和课终训练三个阶段性的时间设置。每个阶段的内容、目的和任务虽然各不相同,但共同作用都是温故知新逐步提高的过程。
一、课前训练
课前训练指的是在本节课的前10分钟内进行的。按其形式主要分为课堂默写、课堂提问、课堂习题演板和课前学生展示等四种,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而设置。
(一)课堂默写
课堂默写是课堂训练的一种低级形式,但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却是非常必要的。它是用来检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要点或基本原理、专业化学术语的识记与写法的标准化来设计。最突出实例是高中化学必修1的内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大多属识记性内容,是化学原理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识记和默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的课前训练通常以化学方程式默写为主,针对本段学习内容重要知识点、易考点、易混点错点进行默写,可以找有代表性的几个学生在黑板上默写,其余在笔记本上默写。默写应在5分钟内完成,然后让同学们看黑板,师生共同对答案(或先收部分学生默写内容再对答案)及时纠正错误,再收部分学生笔记本,较全面了解学生识记情况,针对错误的知识点,下次再提问。
(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时针对一些重难点、易混点,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别按难易找不同程度学生来回答,检验同学们掌握情况。由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是找相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的,既可以全面了解不同程度学生的理解情况,又可以使不同程度学生都能按自己水平回答相应难度问题,使各种水平的学生经自己的思考都能回答出来,具有自我成就感。设计提问的问题不超过三个为好,以免影响本节正常内容。
(三)课堂习题演板
课前习题演板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似,针对作业中出现错误多、比较典型的问题,让不同程度学生在课堂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答案,用来发现针对性错的典型和思路比较新的、比较简便方法等方面问题,暴露问题及时补救,同时是不同学生都学到更新的、解法便捷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前展示
课前展示是近几年来比较新颖的课堂训练形式,我们一直在实践,发现它能起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具体操作是:先由课代表根据学生情况安排展示的学生的顺序,每节课都有学生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找相应的内容,大多为近段学习中自己找到比较典型习题。学生自己先做,写出解析,可以与部分同学或课代表之间交流,然后向任课老师交流内容,并由教师把关,避免出现太离谱的难题。课前展示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解决问题。在课间学生将问题投在白板上,上课前的小预备时就开始进行,展示的同学分析问题,讲自己的思路和解答并总结技巧,同学们认真听并提出问题,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展示的情况评价,教师重点针对习题质量和学生的展示语言、思维的逻辑性与效果作肯定性评价,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质量很高的问题,保留在班级习题集中。
经过几年的实验,笔者发现课前展示的关键环节在于学生的选题和解析,教师的评价两个方面。问题的质量和难度要把握好,过难过易效果都不好。遇到较难问题,有价值的可以让学生先展示自己的思路,学生听不懂的问题布置成作业,下次有机会再课前展示或者自习堂解决,教师要灵活掌握;肯定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对于展示的学生劳动的肯定,也是对下一次展示同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一种有效形式。
通过实践,笔者还发现此形式还有很多独到的教学效果:首先是锻炼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再自己去解决问题,与同学们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这方面是个弱项。通过给大家讲题展示,锻炼了胆量,完善了语言能力。第三,还可以发现很有价值的习题,由于所有学都生在寻找习题,每个学生也是花费很大精力,结合很多资料,不少学生比教师涉猎的还广,于是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很有价值的题型。
二、课中训练
课中训练主要是为某个重点问题且易于产生错觉问题而设计。如刚学过某概念或原理,及时设计一两个问题进行训练,纠正偏差,达到巩固知识形式能力之目的,如在课堂上刚学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之后的训练题:
【例题1】现有九种物质:①铝线 ②石墨 ③氯气 ④硫酸钡晶体 ⑤纯硫酸 ⑥金刚石 ⑦石灰水 ⑧乙醇 ⑨熔化的硝酸钾。其中能导电的是 ,属于电解质的是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 。
【例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钡难溶于水,其水溶液导电能力极弱,所以硫酸钡是弱电解质
B.CO2溶于水得到的溶液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C.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D.氯化银难溶于水,故其水溶液不导电
这些练习可以让学生认真辨析“强弱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以及它们与物质的“溶解性”“导电性”的关系,强化对概念正确全面了解,把握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课中训练亦可能是某个化学反应或反应原理的对应训练。如高三复习过电化学原理之后,及时列出一两种电解和原电池的变化习题进行训练,即可让同学们把握电化学原理的实质,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抓住窍门,使得在考试中能快速地解决问题。课中训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训练之后一定要及时总结规律和技巧,最好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记录下来,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课终训练
课终训练是新的课程学习完后,对本节的重难点和易混易错点而设计的相关问题训练,目的在于强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试题应该精心的准备,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最好来自高考真题、一测二测试题或高考模拟题,这样试题精炼且可以检查出学生的程度和不足。题型可以是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也可以是非选择习题。若选择题一般不超过5个,非选择题最多2个,能在8分钟左右解决为宜。当然习题完成之后重要的是及时地引导学生总结做题的规律和方法,更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便学生能整理内化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综上所述,课堂上的训练常见有这三种,当然每种细分还有诸多变化。从时间空间上考虑以这三种最易于掌握,每种训练各有目标与具体内容,在教学中要灵活应用,切勿僵化、教条化,使得自己的课堂训练灵活多变而且生动有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