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与德国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简称史太白)接洽协商,旨在全方位深度合作,将史太白先进职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新型技术转移方式与中关村实际相结合,从而打造中关村创新创业新模式。
费迪南德·冯·史太白生于1807年5月5日,是德国技术转移的先驱和双元制职业教育之父。他认为“教育是面包”,知识和技术只有通过人,才能转化为商业价值,而人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才能具备实现知识和技术转移的能力。1868年,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成立,该基金会以打造知识和技术转移的技术、资金和人的完整产业链为基本理念。史太白基金会在1998年创办了史太白大学,该大学致力于国际技术知识转移以及企业竞争力与管理人员能力提升教育,于2003年起获得授予博士学位的资格。
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形成了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978个专业技术转移中心的国际技术转移网络。曾成功培育孵化了戴姆勒奔驰公司和众多的德国中小企业隐形冠军,打造了人、技术和资金的技术转移全产业链,成为政府连接企业推动技术产业化和中小企业技改及国际化的全方位技术转移服务国际平台。
德国科技与制造业发达,每年有丰富的先进技术与专利成果可实现转移。就史太白而言,每年则有一万多个技术转移项目。如何将这些项目成功转化到中关村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与史太白初步达成了合作框架,明确了项目合作思路。
第一步,遴选适用项目。根据我国产业发展需求,从史太白万余体量的技术项目库中遴选出适用技术项目。合作第一期将引进30个适用项目,争取成功孵化15家高科技企业,并根据需求建立应用技术研究所,进而成立高科技产业园。
第二步,挑选合适学员。学员挑选范围面向全球,主要是立足国内创新创业者,以及遍布世界各地、总量50余万名中国留学生中的创新创业者。候选学员将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及发展兴趣与适用项目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使我国产业需求、创业人才与德国技术实现深度结合。
第三步,全面支持孵化。中关村成立中国技术转移孵化器,为技术转移项目提供优越的孵化场地与孵化环境,并组织学员进行项目路演,或者邀请风险投资机构或天使投资人前来参观,并对意向项目提供产业基金支持。同时,政府则可以对入驻孵化器的项目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如与社会基金进行1:1的配套),共同促进项目孵化。史太白则利用其优质教育资源,为这些学员提供实操技能培训、“仿真项目”课程等技术咨询支持。通过以上全方位支持,确保学员在成功实现项目孵化的同时,获得职业技能的全方位提升。
第四步,实现技术转移。按照孵化器与产业需求方的协议,将孵化成功的技术项目有偿转移至产业需求方,助力厂商实现产业化生产,从而实现德国先进技术在我国的有效转移。
按照以上运作思路,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是通过项目孵化将德国先进技术转移到我国并实现产业化发展;二是项目团队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实现了创新创业;三是项目团队成员在技术项目孵化中全面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业方式、一种便捷的技术转移形式、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
相信借助与史太白的全方位合作,通过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服务于众多创新创业者,一种新型创新创业模式将在中关村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