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玲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改革也不断深化。在这样的环境下,高等学校开始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扩大办学规模。然而高等学校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办学规模与有限经费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矛盾不断激化的现状下,高等学校需要不断尝试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与社会发展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目标与程序,确定评价内容,运用制度特有的强制性确保绩效评价的顺利实施。本文集中探讨预算绩效改革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 预算绩效 改革
中国现有的高等学校绩效管理大部分都集中在对个人的绩效管理中,没有与院系、部门相结合,且绩效评价较为孤立,没有与预算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种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的管理方式约束了绩效评价特有的激励惩罚功能,因此,高校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加强绩效与预算系统的管理,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发展,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繁荣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含义及实施的必要性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含义
高等学校实行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是将绩效作为管理核心,再通过一定的对比分析,最后对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做出较为真实的评价。高校预算管理的管理方式之所以比过去的制度科学,就是在于其不仅对预算及绩效进行事中监督与评价,而且还要运用特殊的手段,从事前、事中及事后三方面抓起,进一步保障预算及财务管理的科学性,确保在管理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果,为高校创造价值。
(二)高校实施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实行预算绩效管理是进行预算改革的首要任务
2011年,财政部推出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关于预算绩效改革的全面推行,各级部门也积极配合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管理的新制度,快速做出反应,出台关于预算绩效改革的文件,确立绩效改革管理新目标,并继续推出将局部改革扩展到全面改革的改革措施。这一系列政策的变化代表着各高校也要积极做出反应,及时改变财政管理战略目标,将独立的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全面促进资源优化管理,运用综合系统的管理理念将预算改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2.实行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是优化高校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
在过去的财务管理中,一般都只偏重于关注支出投入却不注重结果,这种单一的投入预算容易造成资源损失。高校实行预算内绩效评价管理制度能有效优化预算管理,促进资金分配优化管理。高校通过在制度上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在教育资源方面,高校实行预算绩效评价体制能通过评价转变高校提高配置率的分配现状,全方面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加快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
二、高等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各学校认识程度的不足或是制度的缺失都直接导致高等学校绩效管理的缺失,下面我们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探讨。
(一)缺乏健全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发展一直较为片面,对办学规模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教育效益。在政府拨款方面,部分高校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争取更多的拨款,却不重视对资金的利用效率。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就是要将投入与规模效益结合,利用科学的考核监督机制,明确考评职责,为高校带来更大的效益。而高校却没有真正认识到绩效监督的重要作用,部分预算支出与产出效益相差太远,导致资金流失,资金没有合理利用,影响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等学校对预算管理的缺失
目前,高校在预算管理中尚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高校领导层对预算管理没有清楚的认识
高校决策层与领导层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中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制定的预算管理体系中,并没有将绩效管理与评价考核列入预算管理体制,这直接导致高校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往往不会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预算结果也缺乏长远性与合理性。
2.没有明确的预算目标
预算是管理资金的关键,但是在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层和财务管理者却缺乏预算概念。高校制定预算时,没有明确的思想认识,没有明确划分支出项目及效益目标,项目的管理意识较为淡薄,使得高校资金分布较为散乱,且失去了其本身的效益性。
三、高校实施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建议
高校实施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促进高校发展、符合社会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一大制度改革。财务是高校管理的核心,高校必须紧抓预算,并与评价体系结合,双管齐下才能全面发展。下面来探讨几条关于发展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建议。
(一)建立范围广、层次多、覆盖全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
范围广是指高校建立绩效评价体系不能只实行某一部分,而是应该在大范围实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绩效评价体系在管理财务、制约权力等方面的作用,为高校的发展创造更高的价值。与范围广同等重要的是层次问题。在高效财务管理中,实行多层次的管理才能更好地完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预算绩效评价的覆盖面较广,涉及的信息也较为重要。高校可以依据政策设立专业的财政管理部门,与教育、审计等部门充分配合,依照自上而下地编制流程,将校级管理部门作为评价的主体,最终建设一套科学完善的预算评价管理体系。最后,建设一套全面完整的体系是执行体系的基础。高校在建设预算评价体系时要注重对编制与审查的建设,利用收支预算的周期性,将预算编制、执行与决算三点完美结合,最终实现高效的业务、财务、社会绩效,全面提高高校预算资金的运行质量,促进评价体系的健全完善。
(二)构建有序的预算评价体系
中国高校建设预算评价体系不能操之过急,应当有序进行,并且能够结合国内外现有的建设经验,有序地、逐步地构建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预算评价体系。高校建设预算评价体系不能只单纯地将部分收支列入体系中,而是要涵盖各个部门,将项目的支出预算作为切入点,实现对收支结果的预算与最终评价。可以先抽取部分发展较好的高校作为典型试点,待取得一定的成绩与建设经验之后,再开展大范围的扩展,确保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三)正确认识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掌握其周期性
高校不能盲目地推行绩效评价体系,而是应当在对其有了一个清楚的、完整的认知之后再结合自身发展实践推行绩效评价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1.高校依据自身发展实情,初步建设一套绩效战略规划方案
制定绩效规划方案是未来高校检验自身成果及发展水平的依据,在规划中,高校需针对自身要完成的任务量及行动纲领做出明确说明。
2.由财政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制定与高校相对应的绩效评价基准与基本体系
由这两个部门联合制定的绩效管理体系便是高效成绩做出评价的准则。
3.由财政与教育两部门联合对高校建设成果进行考评
高校在完成了一年的任务表之后,制定年度绩效表上交财政与教育部门,由两部门共同决定,最后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善意见,并结合年度预算表给高校相应的拨款,以解决高校资源配置的问题。
(四)根据高校发展实情制定相应的绩效指标
中国高校发展稂莠不齐,不同的发展现状其绩效指标也应该不同。现实是制定政策的最好依据,高校在制定绩效指标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未来发展状况,而是高校的现状。制定合理的绩效指标,能提高预算评价的准确性,从而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及预算支出分配的科学合理化。部分高校制定的指标超出高校能承受的范围,往往为高校造成不利影响,其年度报表也难免失去真实性,不能起到反映高校发展缺陷、促进高校成长的作用。
四、总结
在社会经济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不断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才能抓住发展机遇,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建英.浅谈绩效管理在高等学校中的应用[J].科学与管理,2009(2).
[2]田志刚.高校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应用的构想[J].经济师,2013(5).
[3]曲京山,王大勇.基于发展视角的高等学校绩效预算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2(32).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中国总会计师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