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诗平
今年年初,国家信访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实现了对信访业务的全覆盖。这一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对信访事项的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对此提出:“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最大限度方便人民群众。”
对群众来说,网上信访让漫漫上访路有了替代性选择,用鼠标和键盘即可实现下情上达,信访成本因之降低;对政府而言,网络平台打造阳光信访,办理过程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行政效率必然提高。
然而,如果盲目乐观地认为推行网上信访就能减少上访量,提高信访效率,显然有些为时尚早。因为由网络搭建的信访办公室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会不会遭遇“神回复”糊弄,信访问题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满意的答复,“网上信访”会不会最终成为形式主义的花架子,都尚难预计。另外,网上信访本质仍是上访,仍是上访人具体甚至强烈的个人诉求。开通网络投诉,这虽然是促进信访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有益探索,但我们仍有担忧:一者,网络渠道畅通,会对群众上访形成分流,这在一些地方会不会异化为截访的“正当理由”?二者,网络投诉省转市、市转县,假如一层转一层,仍转回基层,就会迫使不少人从网上走向网下,亲自去上访。如果是这样,网上信访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网上信访要做到“不虚”“不空”“不偏”,就需要硬实的网下功夫,提供好网下保障。具体地说,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简化网上信访操作流程,设置相应的回应机制;另一方面要设计和落实好网上信访投诉之后的跟踪和监督制度,对一些上访信息告知去向,具体谁在办,什么时候办好,将久拖不办的部门进行曝光,将接访信息放在阳光下。如此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才能畅通权利救济渠道、拓宽诉求表达平台,促使相关部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让群众真正受益。否则,网上信访就只是一种噱头和形式主义,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群众最终还是不满意,降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本栏编辑/张丽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