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 陈元邦
东北旱情特别报道——
新型肥料+节水新技术取胜东北农耕抗旱保卫战
□《中国农资》记者 陈元邦
提起东北,人们可能第一个想到的词语就是“黑土地”,在配上淳朴的东北人满嘴的“大茬子”东北话,瞬间就让人联想到那句“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富有诗意的词语,东北的美丽富饶可见一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黑土地里长出来的食物渐渐的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化肥不合理施用,对黑土地造成的伤害也是日渐加剧。化肥的提质增效、科学的施肥方式探索都迫在眉睫。
在追求作物产量的同时,“天时”也是东北农民所要面对的巨大考验。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透露,当前我国东北、北方冬麦区及南方部分地区旱情持续,受旱较重的吉林省1702万亩、黑龙江省1540万亩、内蒙古自治区1389万亩。自3月份以来,东北地区平均降水量39毫米,较多年同期偏少两成,加之近期气温不断回升,内蒙古东部、吉林、黑龙江等地部分耕地失墒加快,东北告急。近日,记者走访了黑龙江西部、吉林省西部、东南部等几个旱情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部分沙地、山地和白浆土地种植的玉米作物结棒小,棒上不结粒,减产已成必然。
根系是作物的嘴,肥料是作物的粮食,作物生长的好坏取决于根系吸收营养是否全面。在仍处于温饱式农业模式下的中国农业,以化学肥料追求产量的提升仍是农户们保证全年收入唯一可依赖的方式。在产能过剩,差异化(功能性肥料)产品出奇制胜的农资行业背景下,有没有一种能在极端天气情况下保证肥效、稳定产量、保证农户收入的肥料产品呢?
吉林省长春市天普惠农农业服务中心的农艺师刘贵瑜告诉记者,作为一家以销售农资产品和提供农技培训为主的天普惠农服务中心针对东北地区“十年九旱”的天气情况早有关注,更是在6年前就开始推广安徽省某央管企业的抗旱复合肥,是该企业这款功能性肥料在吉林地区的首批推广销售单位之一。他说,今年吉林地区的干旱情况是近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各地均出现了玉米大面积死苗、不出苗或者整体植株高度不足100厘米的情况,而在长春周边,尤其是农安县、四平市等施用了红四方抗旱复合肥的田地里的玉米长势则很旺盛,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片翠绿充满油光。而在同一地区,施用了普通化肥产品的玉米生长情况则较差,叶片枯黄、茎秆较细、植株较矮、结棒较小。
该央管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抗旱肥系列产品是引进了安徽农业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发出来的。它是复合肥料经过高分子吸水材料、有机无机环保材料等多次包膜而成,不仅含有氮、磷、钾、硫等多种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同时还富含亿万个微型智能水库,可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在2010年,被安徽省科技厅认定为“国内领先水平”产品。该产品比较常规产品的优势在于:富含的亿万个微型智能水库能够根据作物需求提供水分,提高水分利用率,发挥节水作用;能够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能力,提升土壤肥力;由高分子材料多层包膜而成,养分随生长周期缓慢释放;符合绿色生态环保要求,所用原材料均为天然成分可自然降解。该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不断的优化创新,配合深耕深施的科学施肥方式效果更为明显。玉米根系能深入耕地层下120厘米-150厘米,在长期干旱的环境下,能够延长保水时间15天左右,保证了作物的正常生长需要。目前在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两地市场得到良好的农户反馈。
记者还了解到,在东北市场还比较流行的一款保水肥料,是由某大型农资股份制企业研发生产的“海藻肥”系列产品。据了解,该系列产品采用了当代最先进的生物化学提取生产工艺,萃取了海藻中的有益营养物质,除含有常规产品中的中微量营养元素外,海藻酸、藻元酸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使作物能够协调生长发育,提高生命活力,具有抗病、虫、旱、涝等作用。在具有“天下第一粮仓”的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乔姓种植大户告诉记者,在他承包的60亩玉米地里,近些年来一直使用的都是“海藻肥”系列产品,在正常的天气环境下,施用了海藻肥的玉米作物生长情况较其他肥种的效果要好很多,植株的根系发达,茎秆和叶片长势良好,后期不脱肥,对土壤的改良状况也表现明显。在干旱的天气情况下,海藻元素发挥了重要的保水作用。相比同地区常规施肥的玉米作物相比较,乔姓农户的玉米植株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长优势,叶面和茎秆没有出现枯黄的现象。他还开玩笑说:“现在城里姑娘们用的面膜都是海藻泥面膜,保湿效果好,这个优点作用在农业上也同样适用。”他还表示,海藻肥不仅功能性强,每亩地的施用量也比其他肥种少10千克左右。
抗旱型肥料只能延缓作物在旱情下的生长时间,而真正的解决方式,喝饱水才是关键。据了解,玉米的不同生长周期中,需水规律也均不同,播种-出苗期:虽然需水量很少,适当干旱利于根系下扎,培育壮苗,充足适宜的墒情是保障玉米出全苗的主要因素;出苗-拔节期:玉米需水量较少,对干旱的忍耐力较强;拔节-大喇叭口期:生长加快,需水量增加;大喇叭口-灌浆高峰期:需水量最多,严重干旱将造成卡脖旱,难以抽雄,授粉结实不良,易造成减产甚至绝产;灌浆后期-成熟:需水量减少,但干旱影响粒重。
在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和恶劣的气象条件下,传统的灌溉方式如沟灌、畦灌、漫灌等难以满足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对节水灌溉的要求。围绕河流、水库以及地下井等条件,选择正确的灌溉方式非常重要,喷灌和滴灌就是其中比较科学的两种方式。较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喷灌可以节省70%以上的灌溉水,对水的利用率可达90%以上。与喷灌相比,滴灌可节省20%以上的水,对灌溉水的利用率可达95%以上。
近日,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副处长杨帆在东北地区考察试验田种植情况时,针对如何解决东北旱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说:“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作物‘吃饱喝足’的生长需求,是目前对作物抗旱保水最直接的解决办法。”据了解,“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增产技术”更是其中最为先进的一种,可根据土壤墒情和各个阶段作物对水分的要求适时灌溉。借助压力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实现水肥一体化,提高水肥利用率,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效果可观。
“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增产技术”主要适用在春播玉米的干旱和半干旱区,这一技术备受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推广,但目前,全面推广该技术仍任重而道远。安徽某央管企业东北区市场研究人员告诉记者,东北地区的农户对天气变化已习以为常,没有主动地想通过打井灌溉或是田间建设灌溉设施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高效种植,除了东北地区冬季严寒对设施造成的磨损和耕种机制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户算不清自己种地时的那一笔“经济账”。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户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接受新技术种田的过程较为迟缓,土地流转情况也是影响新技术种植推广的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若没有当地政府部门的技术和财力支持,这项前期投入颇多且后期维护较为繁琐的新技术将会成为小农户的新难题。
抗旱保卫战,考验的是肥料研发科技的进步和种植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智能化、生态化、规范化、规模化农业种植模式的发展。这不仅需要时间的积累,农户种植技术的提升和政府部门大力的支持,更离不开农资企业为农服务产品的创新和农资经销商们的诚信经营。科技在进步,农业在发展,这也对农资行业的未来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抗旱保卫战,也许只是这发展路上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