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工程系
校园安全
校园突发事件中密集学生群恐慌特征及风险分析
李茂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工程系
本文对突发事件中密集学生群可能的心理特征状态以及行为特征状态进行了分析,并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应用于突发事件中密集学生群的风险分析。根据突发事件中密集学生群可能的恐慌心理特征状态和安全系统理论,具体分析了影响突发事件中密集学生群恐慌心理的因素;建立了多级模糊评价模型及评价因素集;合理地提出了评价因素的评价语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因素的权重集。并将该模糊评价方法应用于某高校教学大楼密集学生群的风险程度分析,得到其风险程度等级。最后,应用MATLAB编制了突发事件中密集学生群的风险程度评价专用计算机程序。对某高校教学大楼密集学生群的风险程度进行了实例计算,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对策措施,同时为各个高校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突发事件;密集学生群;模糊综合评价;风险程度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遇难者中包括有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在校大学生8名。在这起现代安全事件中也充分暴露了在校大学生和高校应对密集人群突发事件的潜在风险意识、知识、教育、演练、应对能力方面的不足。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扩招,在校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加,学校的教学楼、 实验楼、公寓楼等学习生活密集区域内,在其相应的时段内均构成了密集学生群。但有些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的改善速度不能满足目前学生增长速度,甚至相应的基础设施处于超期服役或不能满足密集学生群的安全要求,如遇突发事件(地震、爆炸、 火灾、 恐怖等)紧急疏散时,由于缺乏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加之学生平日忙于学习很少考虑突发事件出现时应如何应对;因此,学生受突发事件恐惧心理的影响,出于自卫的一种生物本能反应,很容易丧失理性判断,从而产生被动接受和盲目的模仿行为,加重了学生群体的恐慌程度,造成更加混乱的局面,甚至酿成群体灾难。
目前,国内外有关密集人群恐慌特征的研究较少。本文重点考虑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学生群特征、 学生安全意识及学生群心理特征等问题,并在该条件下应用模糊评判方法对密集学生群的风险程度进行初步探讨,各个高校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的教学楼、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在承接课堂教学任务时段自然成为学生密集区域,以笔者所在学校其中一栋教学楼为例,慎思楼楼高6层,每层有25间教室,每层楼的结构一致,可供3500学生上课。根据该教学大楼每天学生群流动情况、一学期每天中的7:30~12:00;1:00~5:30;18:30~9:00是学生密集时段;该大楼约有2000-3500人,当学生大量涌入教学大楼,必然形成密集学生群和密集区域。另外,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每学期每周举行的学生各种社团、院系的活动期间;学生食堂一日三餐的就餐高峰时段、学生熟睡就寝的公寓楼均属于密集区域构成密集学生群。
若有突发事件出现,则恐慌信息会很快波及到在密集区域中的每一位学生,使整个群体的混乱局面加剧,造成难以预料的恶性事故。[1]
大学生紧张的学习,考试压力以及生活压力、 就业压力等各种负面的感情影响和焦虑等,使得学生的恐慌心理问题趋于多元化,导致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较差。当出现危机情况时,绝大部分学生没有预判导致惊慌失措,处理事情不沉着冷静、缺乏安全防范知识、事故躲避准备和丧失判断能力,因此极易引起恐慌行为;此外,当客观事物(各种突发事件)刺激于人体时,将会使人的大脑意识水平下降,从而使被感知的信息出现失误,进而导致行为反应出现失误,使得学生出现恐慌心理倾向。表现出不安、紧张、焦虑 、忧郁 、沮丧 、愤怒、 敌意、恐慌等。同时学生对突发事件(地震、爆炸、 火灾等)重大事故的防范和救援了解甚少,因此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学生们极易受到恐惧心理的影响,丧失理性判断,极易被动接受从而产生盲目的模仿行为,在没有组织的疏散中,会不假思索就趋同于其他学生的行为,加重学生群体恐慌程度,导致事故发生。[2]
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在密集学生群的疏散问题上,一般只考虑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安全性,而很少考虑密集学生群体的恐慌特征、安全意识、疏散程序等因素的影响。
密集学生群的风险程度。密集学生群的风险程度是指在高校某一密集区域、密集时间段形成密集学生群后,突发事件对整个区域内学生安全疏散所造成的影响的量化程度。[3]
模糊综合评价作为模糊数学的一种具体应用方法深受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和重视,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关于模糊因素的评判是对多种模糊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判,这种评判过程称为模糊评判,又可称为模糊评价。对复杂系统的模糊评价主要包括:分析影响评价系统的因素体系,建立评价模型;按照因素体系的层次结构逐级进行模糊评价;在对每一级的评价中,先按每个因素单独评价,再按所有因素综合评价[4]。
(1)建立评价因素集。
(2)建立权重集。
(3)建立评价语集[5];本文提出以下5个在突发事件中学生群恐慌风险程度模糊评价语等级:1(级)低度风险;2(级)较低风险; 3(级)较高风险; 4(级)高风险;5(级)极高风险。
(4)单因素模糊评价。
(5)模糊评价。
(6)评价结果的处理。
(7)多级模糊评价。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其中一栋教学楼—慎思楼为例,本文根据密集学生群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因素的结构分析,建立了二级综合评价模型。[6]
在单因素模糊评价中,隶属度(乃至隶属度函数)的确定是应用模糊评价方法的基本而关键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隶属度的确定方法有:模糊统计法、德尔菲方法和借用已有的“客观尺度”等。在本论文的密集学生群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程度分析中采用评价人员确定法,具体做法是评价人员根据密集学生群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因素对各单因素评价因素打“√”,然后,通过求和平均处理给出各指标因素的隶属度。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数。所谓层次分析法,是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件做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方法,也是对人们的主观判断做客观描述的一种有效办法[4]。其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目标和评价因素集。
(2)构造判断矩阵[7]。
(3)计算重要性排序。
(4)检验[8-9]。
建立模糊评价因素集:
按照层次分析法,根据前面提出的密集学生群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因素的结构分析、综合评价指标和评价因素集的确定,首先构造判断矩阵,然后计算重要性排序,得到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从而确定密集学生群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因素综合评价各层次权重方案。本文密集学生群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权重计算结果:
(1)密集学生群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因素权重向量W~= (0.68 0.12 0.20)。
(2)学校面对突发事件时处理风险能力因素权重向量W~1= (0.16 0.59 0.25)。
(3)密集学生群紧急疏散的3项基本参数权重向量W~2= (0.10 0.62 0.28)。
(4)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恐慌程度因素权重向量W~3= (0.15 0.07 0.49 0.28)。
本论文隶属度的计算方案: A1=[0.00 0.00 0.17 0.33 0.51;0.11 0.33 0.34 0.11 0.11;0.05 0.16 0.28 0.33 0.18];A2=[0.00 0.00 0.25 0.50 0.25; 0.17 0.33 0.50 0.00 0.00; 0.00 0.00 0.25 0.25 0.50];A3=[0.40 0.40 0.20 0.00 0.00;0.34 0.33 0.33 0.00 0.00;0.14 0.14 0.14 0.28 0.14;0.32 0.35 0.17 0.15 0.00]。
模型中将密集学生群在突发事件风险程度因素集中确定为:学校处理风险能力、紧急疏散参数和学生恐慌程度。其中风险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权重计算结果显示学校处理风险能力的权重值为0.68。笔者认为计算结果基本上说明了学校处理风险能力在处置密集学生群在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应该用法律法规规范学校的安全管理、使高校具备应对密集学生群突发事件风险的知识、依法制定应急预案及实施安全教育,呼吁国家尽快出台《校园安全法》及相关法规。
模型中学校风险应急预案因素在学校面对突发事件时处理风险能力中权重值最大,计算结果突出了应急预案在处置密集学生群在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学校风险应急预案不仅仅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指导文件,而且是学校完整的、有效的、稳定的应急机制的正常工作;是应对突发事件资金、安全设施设备必要投入的保障;是学生安全风险意识教育、应对风险能力提升的保障。在密集学生群紧急疏散的3项基本参数权重向量中,密集学生在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时的平均密度的值最大[10]。突发事件学生恐慌程度评价因素集中学生参加应急演练因素权重值最大,显示出学生参加应急演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通过参加应急预案演练可以增强风险意识、战胜恐慌心理、提高对事物的独立判断力和理性处置的文明素质,锻炼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
将前面各层次根据密集学生群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两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逐级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将前面各层次权重方案和隶属度的计算方案,便可得到密集学生群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被评价对象所对应的评价等级。该教学楼密集学生群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风险程度等级为3(级)较高风险程度。
(1)在突发事件中,学生群的恐慌心理、恐慌行为特征是导致风险出现的诱因。
(2)以本文中实例某高校教学楼在密集时间段形成的密集学生群,应用模糊评判方法得出该教学楼密集学生群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风险程度等级为3(级)较高风险程度。
(3)应用模糊评判方法定量了突发事件中密集学生群的恐慌特征风险程度分析,为高校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1] 孙林岩.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王凯全,邵辉.事故理论与分析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陈宝智,王金波.安全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
[4] 刘国栋,申璐,李翔.模糊评价法在生物安全实验室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19(4):114-120
[5] 何沙,吉安民,陈东升.模糊综合评价在钻井队安全管理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 7(6):156-161
[6] 郝岩,单锋,魏丹.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建筑火灾风险评价体系权值[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9,6(4):68-80
[7] 胡又咏,刘栋栋,张向阳.改进层次分析法在地铁火灾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9,25(3):38-41
[8] 吴建国.第二讲:层次分析法(AHP 法) 建模[Z].仰恩大学数学建模研究会资料
[9] 王振,刘茂.应用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研究高层建筑火灾安全因素[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1):12-15
[10] 杨振宏,何娟霞,马德仲,等.高校突发事件中密集学生群恐慌特征及风险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5(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