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组
2013年7月,鄂州市选派机关干部到全市所有村(社区)全脱产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履行抓党建、办实事、惠民生职责。经过两年多实践,选派“第一书记” 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
实践与成效
鄂州市委将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制度安排,作为加快推进鄂州“一改两化”的重要战略部署,作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进行谋划布局,着力打造鄂州基层党建“第一品牌”。
立足高标准、全覆盖,精兵强将下基层。坚持派出单位与结对共建、“三万”、扶贫开发村统筹考虑,一定5年不变。坚持好干部标准和老中青结合,从市直机关选派100名思想品质好、综合素质高、作风优良的优秀干部,到八大新区重点村、难点村任职,由副县级干部兼任片区负责人。各区乡统筹选派256名优秀机关干部到其他村(社区)任职,实现全市356个村(社区)选派全覆盖。
着眼抓党建、解难题,服务群众办实事。“第一书记”围绕“配强一个好班子、建设一支好队伍、谋划一个好思路、完善一套好制度、营造一个好环境”的目标,把抓好党建作为首要责任,把助推经济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把办实事作为主要抓手,把创新基层治理作为探索重点,当好“六大员”(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员、经济发展的服务员、社情民意的调研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创先争优的示范员),积极履职尽责。
突出接地气、提能力,从严管理转作风。 “第一书记”下派任职前,市委书记李兵亲自做思想动员,要求牢记使命责任、摆正角色定位,扑下身子学习、放下架子融入、沉下心来工作,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岗前以会代训,市委副书记陈新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吴海涛为“第一书记”上第一堂课,并邀请“三农”专家、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干部进行专题辅导。选派人员行政关系不变,不免现任职务,在工作上与原单位脱钩,选派人员吃住、工作在村,公开姓名、联系方式、承诺事项和监督电话,记好民情日记。加强对“第一书记”的监管,实行季度巡查和不定期抽查,先后对工作存在问题和抽查不在岗的3名“第一书记”予以通报处理。
坚持明责任、抓考核,固本强基树导向。将选派和支持“第一书记”工作、服务基层办实事作为考核市直单位履行党建责任的重要内容,将抓党建作为考核“第一书记”的主要内容,在年度党建考评和实绩考核中进行统筹考核、综合评价。实行一线考核法,围绕“第一书记”职责定位,突出实绩导向,设定将群众知晓率、驻村在岗率,实绩真实度、干群认可度,党建履责情况、违纪违规情况(“两率两度两情况”)作为“第一书记”专项考核重点,委托第三方进行独立随机调查。考察掌握了一批优秀干部、直接转化为公务员年度考核等次,提拔重用了一批实绩突出、条件成熟的优秀干部,重点培育了一批后备干部,培养锻炼了一批年轻干部,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储备了重要力量。
注重建平台、优服务,典型引路激活力。市委组织部开设服务专线电话,对“第一书记”提出的咨询事项及困难问题进行跟踪协调服务。设立“第一书记”QQ群、微信群,开办专题网站,方便沟通交流信息。媒体开办专栏,推出“不歇脚的池湖村‘第一书记’”吕守山、东沟镇龙塘村“电瓶车书记”王海峰、带着“锅瓦瓢盆”下乡的沙窝乡赵寨村“第一书记”刘传坤等20余名先进典型。
实践证明,选派“第一书记”强化了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促进了机关干部作风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强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深受干部群众拥护和欢迎。很多基层群众由衷地表示“第一书记”是他们心目中的“第一书记”,是群众最欢迎的“工作队”,要求组织上继续选派、多多选派。
启示与思考
选派“第一书记”业已成为鄂州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先遣队,日益成为践行群众路线、做实群众工作的主抓手,逐步成为统筹城乡党建、打牢筑实基层基础的总载体。
选派“第一书记”是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的重要抓手。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从严管党治党必须大抓基层、抓实基层,眼睛向下、步子向下,出好招、用硬招解决基层难题,防止“短板效应”。鄂州市委向基层下派“第一书记”抓党建,“牵一发而动全身”,延伸了整体抓党建工作的触角,疏通了基层党建工作“最后一公里”,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实践证明,管党治党的责任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只有找准突破口、对准着力点、选好主攻手,明责履责考责问责,才能把从严管党治党责任落实、落细、落小。
抓基层打基础是“第一书记”工作的核心导向。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也在基层。“第一书记”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核心职责,抓班子带队伍,抓源头强活力,抓制度促规范,抓严管树正气,打牢筑实基层网底,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实践证明,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久之计和固本之举,牢牢树立部署工作倾斜基层、督促检查工作盯住基层、考核评价突出基层的工作导向,精兵强将下基层、选拔干部面向基层的用人导向,资源、待遇、机制保障的政策导向和大抓基层、固本强基的舆论导向,使每个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党的执政基础才会更加稳固。
整合资源服务群众是“第一书记”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抓基层打基础离不开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众人划浆开大船”。鄂州市委整合部门资源和力量,实行5年内结对基层单位不变,推行一对一定向服务、跟踪服务、持续服务、精准服务,整体带动公共服务下沉,统筹办实事。“第一书记”紧紧依靠所在单位党组织,整合部门政策、项目、人力资源,上下互动、整体联动,集中力量办大事做实事解难事,让基层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实践证明,只有充分依靠市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充分依靠派出单位党组织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对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第一书记”工作效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坚持“三个一块”是“第一书记”转作风强本领的基本要求。 “第一书记”全脱产驻基层,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真心听取群众意见,真情体察群众疾苦,真诚化解群众矛盾,用心用情去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用水、上学、看病、出行等方面一个个具体问题,既体验到了群众生活艰辛、生产艰苦,又洗涤了心灵,培养了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党同群众之间的联系,党性修养、群众观念和服务本领明显增强。实践证明,基层一线是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的重要阵地,只有身入基层、心入基层,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从群众中汲取营养,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第一书记”工作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第一书记”的价值才会得到充分彰显。
群众满意是评价“第一书记”工作的根本标准。“第一书记”工作干得怎样,群众最有发言权。广大“第一书记”知民情、晓民意、汇民智、聚民心,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办实事中工作请群众参与、过程受群众监督、结果让群众评判,赢得了群众的认同和好评。实践证明,“第一书记”只有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向人民报告,才会最终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