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孙西 地产商人的家国情怀

2015-07-31 13:51郝涛
中华儿女 2015年9期
关键词:福建香港

郝涛

“在我有生之年,如果是爱国、爱乡、爱家庭的事情,我都随时准备献出我的精神、时间和能力”

香港香江国际集团董事长杨孙西是著名的地产商,香港、北京都有他大手笔的地产项目。他还是一名非常有影响力的侨界人士,在香港回归前后充当了重要桥梁作用,其赤诚的家国情怀让很多人为之钦佩。

位于北京会议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在北京市侨务办公室的安排下,中华儿女杂志社记者对杨孙西进行了专访。杨孙西在助理的陪同下走进会议室,眼前的他身材修长、风度翩翩,面颊消瘦,但精神矍铄,很难相信他已经是78岁高龄的老人。杨孙西的语速很慢,接下来的时间,他用带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讲述了他与改革开放共同发展的创业历程和心系祖国的赤子情怀。

进入社会早当家

1937年11月,杨孙西出生于福建泉州的一个华侨家庭,父亲那一辈是在菲律宾做生意,“我出生的年代是1937年年底,正好是卢沟桥事件之后。”

几岁的他学会了干农活,帮家里面种田、放牛。10岁开始,他就学会看报纸,因为那时候父亲从菲律宾回来,“每天我都要帮他买报纸,然后跟着父亲一起看。”

杨孙西1951年他跟随父亲离开家乡来到香港,那时的香港主要是以广东话和英语为主,而他只会讲普通话和福建话,进学校读书有一定困难,后来经过一年多的补习进修才慢慢习惯。但是,学校同学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文,而他是12岁才开始接触英文。“现在回想起来,有那么两三年是比较辛苦的。”为了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进入学校,他恶补英文。

杨孙西是华侨家庭,那时候,在香港生活的福建乡亲不是很多,学校同学以香港本地和其他省份的人为主。由于他在老家是抗战胜利之后,8岁才开始上小学,到香港后不得不跳级。

每个少年都有个梦,杨孙西小时候也有个文学梦。他在老家的时候就很喜欢看地方的戏剧,闽南有梨园戏、高甲戏,还有本地的音乐“南音”,他都学会了欣赏,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学,但是这个只能作为一种业余爱好。除此之外,在念书的时候,他也投稿到一些报纸的青年园地、学生园地,锻炼文笔。

20来岁时,杨孙西就步入社会参加工作。香港是个工商业城市,“母亲带我们到香港的时候,我12岁。母亲四十多岁时,我的弟弟才出生几个月,她是个比较保守的农村妇女,而我12岁也就开始独立了。”杨孙西回忆道,50年代香港的各个行业开始发展,内地很多实业家都把工厂搬了进来,他也在工商业领域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杨孙西在这个纺织服装公司一做就是8年,这8年中,他一面工作,晚上还一面到大专院校进修。因为年纪轻,学东西很快,中英文很快就能熟练掌握。晚上他除了进修英文外,还去进修有关纺织服装业的技术课程,在在公司工作的第个四年头时,公司打算从欧洲引进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就派他派去了欧洲,深造学习。

“所以年轻人会有很多机会,但是必须要勤奋。”杨孙西感受到,去欧洲学习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他在德国留学了近两年,在工厂里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回国之后,便成为国内工厂自动化生产部门的主要技术人才。

赴内地实现快速发展

1969年,杨孙西从厂子出来,决定自己开公司创业。他创办了一家针织制衣厂,这也是香江国际集团的前身。辛辛苦苦经历了十年的打拼,创业,之后刚遇上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十年创业,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订单源源不断。”杨孙西告诉记者,当时公司的情况出于扩张的需要,亟需一个招工容易,租地资金较便宜的地方,广东、福建是两个内陆最先开放的两省,福建又是他的家乡,所以他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家乡福建,在那里让香江国际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起成长。

当年中英谈判时,很多香港人对于回归后的发展尚存疑虑,杨孙西作为港商代表,以自己的亲历告诉香港人,香港回归后港人治港的前景会更好。

香港人的投资主要是在大陆沿海地区,比如广东、上海、江苏等地,上世纪80年代,杨孙西每年都有机会到北京来参观访问,特别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杨孙西作为香港基本法委员会的筹备委员,就基本法的制定参加讨论。

他从这些领导身上了解到北京市政府和沿海的还有一些差别,“因为沿海开放较早的城市的政策相对内陆较灵活,而北京作为首都,要做其他城市的榜样,它紧跟中央政策,中央政策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我发现北京政府要么不答应你,答应你了就一定实现承诺。”

因而,杨孙西大胆地把投资重点放在了政策开明,公平公正的北京。“1995年,正好碰到一个香港的地产商在北京的一期项目完成后,第二期项目不考虑继续了。我刚好利用这样的机会,能够和我们合作的单位谈到比较好的条件。”杨孙西回忆了在京投资的前后。

他先后开发建设了北京三元桥的友谊花园、北京CBD的财富中心等地标性建筑,这些项目也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财富。

又十几年的飞速发展,直至2013年,杨孙西应企业投资外扩的需求,他又把视野瞄向了重庆,“那时候我们看重西部大开发,重庆是作为西部最重要的一个城市。”他兴奋地向记者形容着最近一次到重庆的感觉,“哎呀,这个重庆真的不得了,现在看起来真的很像纽约的曼哈顿。”

爱国爱乡回报桑梓

杨孙西作为早期从福建到香港的老乡,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在香港组建了爱国爱乡的福建社团。

“我作为福建在香港的同胞,时间比较长,年纪比较大,从1951年12岁到现在70多岁,在香港60多年,经历了香港的不同的年代。”杨孙西说,他刚到香港的时候,福建的老乡还不是那么多,为什么会到香港去呢?是因为解放初,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还没有建立外交,福建特别是泉州的一些父兄长辈都在东南亚,不能回到家乡,那么他们这些侨眷都要想办法到香港去团聚。

因为一些限制,到香港去要排队等,比如,一个人从中学开始申请,要到你上完大学才轮到。申请时间的漫长,让去香港的福建老乡有来自各个年代。

“这批人都是在内地受过教育的,最起码受过小学的教育,大部分受过中学的教育,部分受过大专的教育,所以我们福建的中学、大学在香港的校友会特别的多,在香港700万人口中福建的老乡是有110多万,这110多万是坚定的爱国、爱港、爱乡的一批人士。”

所以,像杨孙西这样的福建老乡不仅爱国,而且在港英的60年代有一批人反英抗暴,除了一些香港的工会之外主要就是福建老乡,“因为华侨家庭,华侨在外国非常能感受到祖国强大的重要,在外国受到排斥欺负,所以爱国爱乡的心情是特别浓厚的,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也都继承了这样一种传统。”

杨孙西特别注重捐资助教,目前他担任了福建华侨大学、广东暨南大学、江苏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北京清华大学等多家大学的校董。2014年,他带了一个香港民主建港协进联盟(香港最大的政治组织)20多人的班到清华大学进修。从2013年开始他赞助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学院的很多位老师他90年代就认识的,一直向他们请教学习。

“接下来的五年,我们集团每年赞助100万人民币,70万交给清华,30万在香港,他们到香港考察交流的时候可以用。我在其他大学每年也会有一定的赞助,特别是在学校周年庆的时候提供比较大的赞助。”

虽逾古稀之年,杨孙西却与香港和北京的大学生时常交流。“两地的大学生相处很好,内地学生在香港高校读书,很用功、水准也很高,让香港学生很佩服。”杨孙西到北京时,就召集在京读书的香港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要;在香港,他也通过商会帮助内地学生推荐工作。

“这个时代是年轻人的,我们要为青年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多创造一些机会。”杨孙西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水立方”作为海外侨胞捐款的项目,有来自101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参与“水立方”的建设,杨孙西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捐资者。

回忆起这段经历,杨孙西称当初水立方的建设,资金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要如何发动更多的侨胞参与捐资,让更多人表达一份心意。

与此同时,他也借香港国际工业出品展销会之际,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奥运会场馆的捐资。

2014年5月,首届华侨华人京华奖在北京举办,杨孙西荣获特别荣誉奖。

谈到目前的生活状态。杨孙西说,自己一把年纪了,垂衣而治,不再去追求固定的目标,像他这样的年纪很幸运能够在自己的晚年还遇上了国家的太平盛世,民族的复兴,现在轮到年轻人去追求他们的梦,实现“中国梦”。

最后,杨孙西说:“在我有生之年,如果是爱国、爱乡、爱家庭的事情,我都随时准备献出我的精神、时间和能力。”

责任编辑 吴军涛

猜你喜欢
福建香港
那个梦
福建艺术战“疫”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总目录(下)
香港ifc商场夏日呈献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对2015年福建高考三角函数题的反思与别解
香港ifc商场
香港
在福建
关于“福建当代艺术展”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