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映协
《美美与共》节选自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于2004年8月在“北京论坛”上所做的书面发言。作为一篇社会科学论文,它探讨的主题与时代的发展相吻合,具有高远的指导意义,对阅读者是有益的启示,并且行文架构清晰,语言表达晓畅,对写作者也是规范的引导。
一、“美美与共”,文明才能走得长远
“美美与共”是费孝通先生为多样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代文明提供的理想的发展方向,通俗点讲,即“各自的美与他人之美能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筛选出共同的价值标准,实现“天下大同”,实现平等、自由的社会状态。这里的“美”,是对不同文明不失偏颇地评价后的结果,不带任何的有色眼光,让文明之美尽情地绽放、沉淀与交汇。“美美与共”,是一种充满情怀的不同文明之间的相处关系,倡导尊重文化多样性,丰富世界文明。
随着网络科技、交通运输的繁荣发展,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急剧加速,而外来文明的渗入,对本区域的固有文化有着无法预测的影响,同时也在考验着人的认知与心理转变能力。正如文章中所说,这是一个“紧要关头”,必须迎面而上。当异质文明突如其来,输入不同文明极大的差异性时,若一味排斥抑或一味接纳,都不是理性的做法,会显得短视,显得无知,甚至会让文明出现倒退,而“美美与共”,恰恰是让不同的文化有了对话、筛选与融合的自然选择过程,在顺其自然的碰撞中,实现了文明的重新洗礼和升华。这样,世界的文明才能走得更加长远,不同的文明才能真正自由与共。
“美美与共”是一种理想,要实现这美好的设想,真正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文章一语中的,给出了八字良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说,既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又要懂得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前者是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认可,是自我文化的认真审视,后者是推己及人,真正尊重文明,理解不同的个性,遵循文化平等的理念。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弱势文化不会盲从与排斥强势文化,强势文化也不会妄自尊大,坐井观天,两者产生了自然对话的可能。若做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那么不同文化就可以基于被平等审视的前提条件,自然交流与融合,顺应时代的发展。
这八个字,同时也符合文章中所提倡的“君子之风”,拥有与不同文明相处的良好心态,保持和平、谦逊的心境,理智、稳健地来欣赏“他人之美”。这是费孝通先生对文明急剧碰撞下的人,提出的具有修为的要求,这也是先辈们留下的“克己、忍耐”的遗风。只有继承古人的优良传统,才能站在已有的高度建造更灿烂、更合理的文明体系。当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两者缺一不可,若只做到“各美其美”,就有了闭门造车、夜郎自大之嫌,外来文明也得不到吸纳;只做到“美人之美”,那形成的文明也是短寿的,没有自己的基石。“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并不冲突,它们要同时存在于人的态度与理念里,才能相得益彰,真正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美美与共”的理念超越了指导本国文明发展的单向意义,它对世界文明的长远发展都极具价值。文明不是一潭死水,它也不会一锤定音。文明在历史的敲打下,会沉淀至深,更会在时代的召唤下一直涌动新的力量。当下的世界是共同对话的格局,文明在潜移默化中走向了多元发展,而“美美与共”是理想的结局,这样文明才会走得长远,走得自在。“美美与共”,让优秀的文明互相积极影响,互相给予创新的能量,互相碰撞出闪耀的火花,这样世界文明的道路才会延伸得更远更宽,世界文明才会真正到达“和而不同”的境界。“美美与共”这个理想的命题不知何时会实现,但当下的人,会一直走在通往它的路上。
二、紧扣“美美与共”,论证方法丰富
作为社会科学论文,需具备学术论文的特点,有鲜明的论点、坚实的理论、有代表性的论据以及充分的论证,相当于高中语文所要求写作的议论文,但又不完全等同。
《美美与共》是比较规范的学术论文,也可当作议论文来参考。
行文紧扣“美美与共”的理念,思路清晰,论证充分。作者首先提出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即保持“君子之风”,实现“美美与共”的理想;接着,又分析实现“美美与共”理想的可行性,作者通过列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当做法、日本人的“双赢”做法,以及分析古人留下的优良传统,再次强调了“美美与共”的理念;最后,通过分析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可能会遇到的壁垒,展示了建设“和而不同”的世界的艰巨性。全文观点清晰,重点突出,说理透彻。作者还调用了丰富的论证方法,如将日本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论证,同时也是举例论证,又如借用孔子的名言进行引用论证,增添了文化的雅趣,再如作者注重古今中外的不同角度的对比,提升文章的阅读空间。
总之,该文为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三、语言晓畅,不失特色
《美美与共》虽属于学术论文,但基于它又是一篇书面发言,所以语言表达上几乎没有设置障碍,晓畅明了,不太用艰涩难懂的专有词汇,尽可能深入浅出并且有变化,让一般的读者也能接受理解。可也正是因为它是现场讲演,需要获得更多人的热烈倾听,故在语言表达上也要营造个人的特色,以收获听众的认可,尤其是对观点的认可。
(一)语言精炼,含义深远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篇文章中的16个关键字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1990年就被费孝通先生提出,后来多次运用到他的文章中。这篇文章探讨的是不同文明的相处之道,而运用此句,恰恰是点睛之笔,一下子将含义深远的理念浓缩在了简短的话语间,并且增添了文言之味,增加了诸多文采。所谓“言有终,而意无穷”,无须赘言,作者想要传达的精髓皆在16字箴言中,精炼又富有深意。除此之外,作者还引用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己而不贵人”等古语,也是微言大义,文白相间。
(二)情理相生,真诚恳切
作者探讨的话题具有指导意义,是立足于时代的需要而发表的演讲,本身就具备吸引力。当然,作为学术讲演稿,理性表达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定感染力,故在言辞表达上,作者多注重情感的抒发,并且多用“我”或“我们”等字眼,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如作者说,“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希望”一词传递了身负责任的前辈的殷切期望;又如,“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出现在最后一句,有种不畏艰辛、迎头直面的勇气和信心。这些句子的出现无疑让演讲变得可亲可切,让人情不自禁地投入聆听。
(三)准确严谨,理性科学
语言严谨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素,需反复细细品味,方能见其中妙处。如“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的“并”,强化了达到“美美与共”理想的难度;如“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的“似乎”,使话语留有余地;如“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中的“可能”,使表达去绝对化。语言收放自如,理性与感性兼具。
《美美与共》是费孝通先生在全球多元化的时代,为寻求文明的共识而发表的演讲。以“美美与共”为核心的16字理念,充分体现了大师的文化自觉意识,他带着高度的责任感,为当下的及未来的世界文明铺了一条交流、理解、共享、融合的理念大道。正如他曾经说过的,“一种文明、文化,只有融入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世界文明中,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他为世界文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效出路,顺着走,世界文明的灯塔会被点得更高更亮。而作为一篇学术论坛的书面发言,结合了学术论文和演讲词的双重优势,是学术论坛演讲的优秀示范。
学法指导
一、巧设问题 形成对话
《美美与共》虽是一篇学术论文,可文字深入浅出,对学生而言,文字理解上没有太多障碍,且文章涉及的话题具有极强的启发性。现在的外来文化(如欧美风、日韩风)充斥着中学生的生活,而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正好贴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可通过文本,引领他们想平日所不想,锻炼思维,拓展思考的空间,也可为写作积淀实用的素材。
在具体教学中,以提问法为主,用核心问题贯穿课堂,在文本关键处巧设问题,用恰到好处的设问引领学生对文本展开逐层理解,在问题的探讨中形成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的对话,深入思考不同文明碰撞时的去留方向。
二、拓展思考 练笔表达
如何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话题。文本提出的16字箴言,是理想的典范,对中学生而言,极具参考价值。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可进行一定的材料拓展,如影像、评论、新闻、图片等,形式多样,扣紧中外文明的主题,触发对文明交流的再思考,并写成片段或小作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写作水平,无形中也是与文本的再次对话。在写作前后,我们可以研究文本的论证方法,学习用凝练的文言语句来概括自己的观点,注重论证语言的严谨性。
三、问卷调查 联系实际
可以用《美美与共》作为思考探讨的基础平台,将文明的话题延伸到语文课外活动中,保持学习的兴趣。我们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设计问题来调查现在中学生群体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并同《美美与共》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分析背后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不再只停留于单纯的文本学习或课堂学习,而是将语文融入真实的生活中,使自己更深刻地体会当下文明碰撞的现状,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