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泥塑再现中原文化史

2015-07-31 14:50南风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15年5期
关键词:郸城县周口市泥人

南风

传说中女娲捏泥造人,小学课本里的《泥人张》,都叫人记忆深刻,影响了一代代人对泥塑的好奇。现在,泥塑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

其实,中国泥塑艺术早在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被发现。如今,在女娲、伏羲文化深厚的周口市的郸城县也有一位“泥人张”,他叫张振福,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用泥塑再现了200多个农村生活场景,用1000多个泥塑人物创作了一部“中原文化史”。

7岁起爱上泥巴

1967年的张振福出生在毗邻周口的安徽界首马集镇,现在定居周口市郸城县。

他的父亲是十里八乡的能工巧匠,农闲时经常给人家新盖的房屋刻字雕画。小父亲出去干活常常带着他,耳濡目染,他就比照父亲的样子刻木雕、捏泥人。大人们看后很惊讶地说:“这孩子捏得还真像!”就这样,捏泥巴成了张振福儿时最大的兴趣。那时候他7岁。

幸运的是他不仅遇到了父亲这样好的启蒙老师,上学后还遇到了好老师。

在郸城县上初中的时候,他聪明好学,但课余时间还是痴迷泥塑。只要一放学,他就会飞快地跑到村头小河边挖上一块泥,和好,就开始捏泥人。他还喜欢画画,找到一本“小人书”,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把一个个人物画在纸上。一次上地理课,他突然想起刚看过的《神笔马良》连环画,就凭着记忆在本子的背面画起来。老师发现了,走到他跟前没有训斥,而是语重心长地说:“你喜欢画画是好事,但首先要学好文化,没有文化,怎么能画好画呢?”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张振福。此后,课堂上,他认真听讲;课余时间,他一心画画、捏泥人。

1984年,17岁的张振福以优异成绩被沈丘师范学校美术专业录取。

在沈丘师范美术班,张振福如鱼得水。尽管一些同学对他整天与泥巴打交道颇有微词,但老师支持他。1987年元旦,学校举办大型美术展览,他的泥塑作品“桃园三结义”荣获一等奖。

回忆这段往事,张振福不无感触地说:“我从7岁就迷上了泥塑,一干就是几十年,这辈子和泥巴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务正业”难娶妻

1987年,张振富从沈丘师范毕业,被分配到郸城县城郊中学担任美术教师。两年后,他考上了河南省教育学院美术系,继续深造。

学校以文化课为重,美术课不多,张振福有不少时间可以用来创作。他一头钻进泥人堆里,常常通宵达旦,捏时还要听着音乐。尽管音量开得不大,可夜深人静,还是影响别人休息。加上他有时顾不上为学生批改作业,这就引起了一些同事的不满。渐渐地,人们对这个留着长发的“另类”有了非议。校领导也认为张振福不务正业。

由于“不务正业”,长得眉清目秀的张振福找不到对象。相亲的姑娘一看到他家里到处是泥巴,堆满了泥人,再加上他每次都要强调“不准影响阻挠捏泥人”的要求,都以为他精神不正常。直到遇到现在的妻子,他的婚姻大事才有了着落。

1995年,为进一步提高自己对雕塑艺术的理解,张振福到北京,拜在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著名画家、雕塑家韩美林门下。大师的教导,使他的专业水平突飞猛进,实现了质的飞跃。

随着艺术水平的提高,张振福对自己的创作产生了质疑,难道我就一直捏古代人物,一直模仿别人的东西吗?他带着疑惑去请教西安美院院长、著名雕塑家陈启楠先生。陈院长告诉他:“艺术贵在创新,要搞自己熟悉的东西。”一句话,让张振福茅塞顿开。

张振福生长在豫东农村,对这里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一幅幅极为生动的生活场景渐渐在他脑海浮现,渐渐变得清晰。他找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从那时开始,他把视线瞄向了自己身边,粗犷豪放的彪形大汉、年轻妩媚的村姑少妇、顽皮可爱的闺女小子……他的创作由此变得鲜活、亲近、富有生命……

用生命传承

他用泥塑记录童年岁月的所见所闻,用泥巴歌颂纯朴、自信乐观的父老乡亲。地头下棋、推磨、唱评书、卖油翁和小货郎,还有剃头挑子、编竹篮、纺棉花、织布等场景又在他的创作中真实再现。”

河南省文联原主席、河南省美协主席马国强对张振福的泥塑评价很高:“张振幅的泥塑作品人物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们多半眯着眼、咧开大嘴,一幅淳朴欢快的憨态,仿佛诉说着他们历尽艰辛后的满足和希望,让人仿佛听到了他们的话语,感受到了他们的欢乐。一件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人物和景物活灵活现,富有神韵。他每创作一件作品,总会事先在心里画着模特的样子,凭着脑子里亲切的思绪,刀劈斧砍般一气呵成。这些作品朴实、简练、视觉凝重而又充满了乐观积极、无拘无束的气息,甚至五官都带着股生动的笑意和韧劲,有了种精神上的‘工笔,形式上的‘写意,脱离了手工艺品的匠气,洋溢着剽悍的民间气息。”

马国强说:“张振福用粗犷而豪放、细腻而传神的手法反映了豫东上个世纪的风土人情。他的作品表现的是农村最底层小人物内心的善良、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真善美。”

他的创作饱含了深情。比如夫妻两吃力地拉着一平板车南瓜回家的作品,让他不仅想起丰收,更想起了小时候和父母一起拉小麦回家的场景。老人肩上搭着一条毛巾,身体前倾吃力地拉着车,后面老太太使劲地推着。那是他们父母的缩影,乡下的父母就是这样辛苦地哺育着孩子。

他的作品中,成年女性都是坦胸露乳,这是农村生活的写实,也是对美的展现。一边要种地操持家务,一边要喂养孩子,她们只能不再拘束地随时随地敞开胸部给孩子哺乳。这种农村妇女才有的美的展现也是对生命延续的传承。

越深入群众,越能发现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张振福抓住豫东人生活的动感瞬间,用黄河泥和几根普通的竹制工具,将30多年的豫东变化浓缩进他的作品。他的泥塑作品不仅代表了豫东民俗文化,还是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历史体现。

泥塑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向世界展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张振福以传承泥塑艺术为己任,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泥塑艺术,用生命传承着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的泥塑也已经成为中原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

张振福艺术档案

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

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

高级工艺美术师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第一、二、三届周口市人大代表

周口市劳模

周口市“四个一批”人才

周口市十大杰出青年

周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郸城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其泥塑作品40余次获得国内国际展览大奖,并出国展览。作品及辞条被载入《读者》《中国艺典》《美术》《海峡两岸美术家大辞典》《中国民间艺术名家指南》等。《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时报》《欧洲导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大公网、日本《朝日新闻》、美国斯克拉电视台、日本山形电视台、韩国安东电视台等国内外100多家媒体对其作过报道,多件作品被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收藏家收藏。endprint

猜你喜欢
郸城县周口市泥人
周口市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及农业结构调整对策
我是“泥人罗”
郸城县种粮农户投入行为研究
捏泥人
郸城县
周口市
郸城县2012年一次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周口市金融支持脱贫攻坚调查
郸城县
周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