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讯

2015-07-31 09:20:56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京津冀建筑设计

◎简 讯

● 国际动态

2015年普利兹克奖提前公布 弗雷·奥托获奖

2015年普利兹克奖提前公布,德国建筑师弗雷·奥托(Frei Otto)获奖。由于德国著名建筑师弗雷·奥托的突然离世,普利兹克奖评审委员会提前两周对外正式发布弗雷·奥托荣获201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消息。冠军去世前就公布奖项,这是史上第一次。

值得欣慰的是弗雷·奥托本人在生前已经被告知获奖消息,在听到消息后他说:“我现在高兴能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我非常感谢陪审团和普利兹克家族。我没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能赢得这个大奖,做建筑设计动力就是设计新型的建筑来帮助别人,特别是那些受到自然灾害和灾难影响的人们……”

评语:

弗雷·奥托出生于上世纪初的德国。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研究设计出了最具灵敏度的结构,在全世界的同行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六十年前在灵活、多变、谨慎使用有限资源的轻量级结构领域内的首创成果,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在他看来,建筑师是研究员、发明家、形态发现者、工程师、建筑工人、老师、合作者、环境保护论者、人道主义者以及卓越建筑和空间的创造者。

他最早以设计出一个用作临时展览场馆的帐篷结构闻名。德国联邦花园展览上,以及20世纪50年代其他节日中出现的建筑,均实用美观。“漂浮”的屋顶能够轻松发挥遮蔽功能,在节日活动结束后也非常方便拆卸。

1967年的蒙特利尔世博会德国馆运用了一种索网结构,预先在德国制造成形,并在世博会现场短时间组装完成,其匠心独运成为当届世博会的一大亮点。特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设计的大规模屋顶建筑也令人印象深刻,它既轻盈又具力量,很多人曾认为它是一项不可能实现的建筑任务。体育场、泳池及公共场所的建筑景观是大型团队的努力结果,至今仍令人钦佩。

凭借从大自然获取的灵感,他一直寻求用最少的材料和能源打造空间。他在“可持续性”一词出现之前,就在实践并发展这一观念。他的灵感来自自然现象——从鸟头骨到肥皂泡,再到蜘蛛网。他认为应当理解“物理流程、生物流程及工艺流程对于物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的树枝理念鼓励人们设计能够支撑大型扁平屋顶的结构。

网架结构,例如1974年曼海姆礼堂呈现的那种,展示了一个简单易于拆卸的结构方案如何创造出最为醒目灵活的空间。而麦西特堡人行天桥,运用简易的细长条杆和连接节点便制造出引人注目的金银丝工艺图案,并且跨度达30m。奥托的建筑总是与自然环境和谐适应,并且他一直试图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

实际上所有与弗雷·奥托相关的作品都是他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共同合作设计出来的。经常有人找他组成团队来解决复杂的建筑和结构挑战。这些成果是团队集体努力的优秀结晶。

终其一生,弗雷·奥托打造出了充满想象力的、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空间结构。他还创造了知识。在这一领域他具备深远影响:并非他创造了可供复制的形式,而是他通过研究和发现打开了一条路。他为建筑领域做出了技能和才华上的贡献,这些贡献更是慷慨的。

为了他奇思妙想,活跃的思维,自由分享知识和发明的信仰,他的协作精神和对资源的关心,201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弗雷·奥托。(整理自:筑龙网)

2015年RAIC绿色建筑奖公布

加拿大皇家建筑学会宣布了2015年绿色建筑奖的得主是Perkins+Will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交互研究中心。该奖项旨在表彰对环境和用户健康福利有突出贡献的建筑项目。

可持续性发展交互研究中心由彼得·巴斯比设计,于2011年建设完成。

可持续性发展交互研究中心项目介绍:

可持续性发展交互研究中心(CIRS: the Centre for Interactive Research on Sustainability)建成于2011年8月,是北美最可持续的建筑,在世界范围也是很少看到的。它位于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可供私营、公共和非政府组织的研究者使用,其目标是共同的:加速可持续性的进程。

这座5675m2的研究中心有两座4层楼的附楼,并以一座中庭相连。从中庭可进入一座450席的讲堂。讲堂上方屋顶种植了花草,成为上部楼层用户可欣赏的一道风景。西边的立面遮阳板上种植了藤蔓,它们会随着季节的更替而提供遮阳的效果。中庭实现了自然通风,也是公众见识可持续性策略的一个教育空间。

研究中心已经超越了LEED白金级认证,是一个可收集阳光和废热的“活的建筑”,地下设置了采暖和制冷交换系统,还能将600兆瓦的多余电量还给校园。雨水收集器能满足研究中心所有的用水需求,现场的净水器是太阳能生态过滤系统。木质结构减少了约600t的碳排放,有助于实现施工和运行当中的“碳中立”。

这座研究中心已经不仅是一座建筑,还是可持续性设计的一个研究工具,也是推动设计改变的一个催化剂。(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巴林国家大剧院荣获美国剧场技术协会建筑荣誉大奖

法国AS建筑工作室宣布,事务所于2012年完工的巴林国家大剧院项目荣膺今年美国剧场技术协会(USITT)的最高奖项——建筑荣誉大奖(全球最佳新剧院奖)。颁奖典礼于2015年3月20日在美国剧场技术协会年度大会及展览上举行。

巴林国家大剧院于2012年11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是王国最大型的工程项目之一。巴林在阿拉伯语中意为两个海洋之间,描绘了这颗波斯湾明珠孤独地坐落在海天相交的极度水平面上的生动画面, 这一寓意也正是大剧院的灵感来源之一,即用与海洋的结合来演绎一道水平线的风景。法国AS建筑工作室选择将这座建筑面积达12000㎡的剧院面向国家博物馆的环礁湖,使周围的景色一览无遗,更重要的是突显其面向大海的雄伟轮廓和博大内涵。

位于海水与岛屿相汇之处,巴林国家大剧院以独具特色的屋盖从周边景物中脱颖而出。受到当地传统柳条屋顶的启发,镂空铝板编织而成的屋盖具有过滤光线和阻挡高温的功能。这个巨大的“遮阳伞”还给环绕剧院的室外通道带来了自然通风,使其成为了大剧院充满吸引力的特色之一。在巨大顶棚的庇护下,由金色不锈钢材质包裹的贝壳状剧场内含1001个席位,以及连通各个包厢的门厅。这个闪耀的大体量内厅与透明的入口大厅形成对比,如同一件珍宝躺在首饰盒里,成为整个建筑的基石:在这里一切尽有可能。

在剧院内部,整个前厅被雕刻成有机的形态,由榆木镶板覆盖,以发挥木材本身卓越的声学品质。这些镶木板所展现的传统工艺让人联想起世界闻名的当地文化珍宝——阿拉伯三角帆船。舞台的各部分组件(隐形吸音窗帘,可移动声罩, 真皮软垫座椅)可以在保持同等的视觉和声音质量的前提下,灵活精巧地转换不同配置,以适应不同的表演形式。

这个意大利风格的剧场从舞台到最后一排观众席视距仅为28m,是法国AS建筑工作室、位于伦敦的剧院项目公司和声学顾问共同合作创造的结晶。美国剧场技术协会(USITT)2015建筑荣誉大奖(即2015年全球最佳新剧院奖)授予巴林国家大剧院,不仅是为了表彰其极具魅力的建筑设计,也是为了赞扬其对世界产生的深远的文化影响。作为巴林第一座如此规模的剧院,这座建筑已成为中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引发文脉共振,为社会做出贡献。(来源:中华建筑报)

获超高评价新建筑 伊拉克埃尔比勒市大型综合体

由4m architecture设计的伊拉克埃尔比勒市大型综合体项目设有豪宅、社交和娱乐区域。不断涌现的零售中心已经影响到城市形态和社会发展,因此这座城市想要转型,关键在于如何将新与旧融合在一起,同时鼓励市民将不同空间结合在一起混合使用。

该项目的混合元素正是达到了这一点,建筑首层专用于零售和休闲空间。公寓的建筑策略是提供埃尔比勒城堡和martyr samiabdul-rahman烈士陵园的极佳视野。对比强烈的建筑高度将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标志。除了提供2500个公园单元,该综合体还包括办公塔楼。从外观上看,该建筑与其他区域自然地融为一体。(来源:筑龙网)

● 国内资讯

我国首部《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规范》颁布实施

近年来,房屋建筑在地震、火灾、爆炸等不可预估的非常规荷载和偶然事件作用下的倒塌事故屡有发生,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设计技术标准体系,有关规范、规程对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规定了基本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发生偶然事件时房屋建筑的抗倒塌能力,经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CECS)批准,由清华大学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负责编制的《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规范》CECS 392:2014将于2015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本规范以建筑结构倒塌案例、研究成果、工程实践以及现行国家标准相关规定为基础,对现行规范规程中尚无规定、但工程设计中确实需要的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内容做了补充;对现行规范规程中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的原则规定进行了具体延伸,提高了可操作性,便于其在工程设计中应用。

本规范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设计、房屋建筑抗火灾倒塌设计、房屋建筑结构建造阶段及加固、改造阶段防倒塌设计等共七章,以及房屋建筑外围护结构抗爆炸倒塌设计、静力弹塑性分析法、保有耐力法、等效线性化方法、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法的倒塌易损性分析方法、构件截面温度分布、火场温度、高温下钢和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火灾作用下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力、应变等9个附录。给出了房屋建筑抗连续倒塌、抗地震倒塌、抗火灾倒塌、建造加固阶段防倒塌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方法和措施,可供相关工程设计参考。(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京津冀欲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或于4月底下发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或于2015年4月底下发。据了解,《规划》除了将明确区域整体定位及三省市定位以外,还将确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根据《规划》,到2017年,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要取得明显进展,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对接协作三个重点领域,要集中力量先行启动并率先突破。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灵敏。随着《规划》出台时间日益临近,京津冀一体化板块指数从2月9日的1390点涨至4月2日的1977点,不到两个月上涨了42%。据上述权威人士透露,《规划》要求,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应体现该区域在国家改革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突出作用;必须有利于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必须依据区域的发展潜力以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立足京津冀区位特点和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优化首都核心功能,打造出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以及现代化新型首都圈。

从整体定位来看,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之一,这已广泛获得三地共识。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疏解非首都功能提供了机遇。在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151.6万人,人口资源矛盾非常突出。特别是中心城区功能过度集中。疏解非首都功能首先要回答往哪里出,谁来承接的问题。从北京的区位特征看,北京周边被河北的固安、三河等14个县市,以及天津的武清等7县环绕。河北、天津是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天然最佳选择。

发展目标方面,权威人士表示,近期目标是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到2017年要取得明显进展,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要基本确立。中期目标的时限在2020年,届时北京市的常住人口要力争控制在2300万人左右,首都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交通网络要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要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更要有重大进展,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同时还要求明显缩小区域内的发展差距。远期目标是,到2030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京津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甚至能够引领、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说,下一步,河北省将突出科学治霾,突出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具体措施包括:联合其他机构研究制订“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三年(2015—2017)行动方案”;集中力量打好控煤攻坚战,联防联控,实施八大控煤工程;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进度加大力度;组织全省环境保护大检查和利剑斩污行动;严厉惩处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查处环境监管不作为和乱作为。

对于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对接协作,有专家提醒,还是要注意政府和市场边界的划分,让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表示,在政府与市场主体的互动方面,政府既不要越位,也不可缺位,要以高水平的决策抓住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机遇,真正按照法治化和契约社会的精神,通过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吸引、寻找国际国内的主体一起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务、电气、垃圾处理、绿化等,实现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真正相得益彰地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整理自:经济参考报)

中国建筑节能升级:一栋大楼就节约出几个埃菲尔铁塔

在被称在建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的施工现场,由于大量使用了建筑产业化技术,工人就像“搭积木”一样进行高效率安装,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建筑方式。

“上海中心大厦总重量相当于70个埃菲尔铁塔,投资上百亿元。由于我们采用了最先进建筑产业化技术,施工中,材料耗损从传统建筑行业的3%~5%,降低到万分之一,一栋大楼就节约出好几个埃菲尔铁塔。”“上海中心”总经理顾建平说。

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在环境资源约束不断加剧、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红利淡出的背景下,传统粗放的建造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要求。”河北省住建厅厅长朱正举说,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步伐已“迫在眉睫”。

建筑产业化被形象地比喻为“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它是用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建筑业的设计、配套生产、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最终实现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数据表明,相比于传统建筑,产业化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可节约钢材10%,木材80%,水资源50%,砂浆80%,模板50%,降低施工能耗40%。并且有效降低建造过程所产生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污染物排放。(整理自:新华网)

WELL建筑标准进入中国

2015年3月24日,绿色建筑认证协会(GBCI)和国际WELL建筑研究所(IWBI)正式将WELL建筑标准引入中国。WELL是一套注重建筑环境中人的健康和福祉的系统。

WELL是在中国人民寻求改善生活品质,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时期被带到了中国,它是LEED、绿色三星和BREEAM等绿色建筑评级系统的强有力补充。

“我们的世界现今正在面临着众多的健康挑战,它们正侵害着我们完好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生活福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里克·费德里兹(Rick Fedrizzi)指出,“当这些问题持续恶化,我们就有责任在考量人类健康问题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做到更具有针对性。WELL认证计划是促进中国更好、更健康建筑的强有力途径。”WELL建筑标准是一个基于性能的系统,它测量、认证和监测空气、水、营养、光线、健康、舒适和理念等影响人类健康和福祉的建筑环境特征。

我们9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建筑中度过。WELL认证立足于医学研究机构,探索建筑与其居住者的健康和福祉之间的关系,让业主和雇主了解到他们的建筑空间设计有利于提高健康和福祉,并且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在运行。

“我们认为,中国巨大的市场机遇让企业立足于健康建筑实践的前沿,”国际WELL建筑研究所的创始人保罗·夏拉(Paul Scialla)说,“许多企业和项目对WELL认证和汇集环境与人类可持续性的最佳实践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需求,我们为此感到振奋。”

GBCI,作为WELL和LEED的官方认证机构,成功地整合了两个系统的认证与资质鉴定程序,以帮助项目组有效地达成环保与人类健康目标。(来源:Archina建筑中国网)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来了

有没有这样一种建筑,在冬季,不需要供暖也能保持20℃以上的室温?在夏季,不需要制冷也能保持室内舒适凉爽?在雾霾天,能够通过排风系统过滤PM2.5,并通过密闭的窗户防止PM2.5进入室内?

对于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来说,这一切都不是梦想。

“所谓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主要指不依赖于自身耗能的建筑设备,完全通过建筑自身的空间形式、围护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的设计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方式。例如利用遮阳、墙体隔热、自然通风等设计,降低南方炎热地区室内温度。”日前在京举办的“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表示,“它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供热或制冷系统,建筑物基本的热需求或冷需求由新风系统提供,其设计、施工标准均远高于普通建筑标准。目前,示范项目主要分布在寒冷和严寒气候区,并已逐步扩展到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气候区。”

在“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还透露,有关部门目前正研究继续扩大示范规模,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和监督评估办法,包括财政支持等在内的激励政策也在研究制定中。(整理自:经济日报)

猜你喜欢
京津冀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设计秀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种设计叫而专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32
京津冀一化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4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