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胡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5-07-31 04:45宋飞
人民音乐 2015年7期
关键词:二胡创作音乐

2013年12月7日的“二胡精英人才培养研讨会”曾讨论了有关二胡精英人才的概念和标准问题。我提出,对二胡精英人才的认识不能只局限于是否是金字塔尖上的大赛金奖获得者,更不是制定一个依某种量化标准而建立的指标系统。二胡精英人才,对于二胡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高技能的获得只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指通过音乐的学习和文化的熏染,培养具有文化传承力、文化诠释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担当力,并在这些方面具有文化自觉的二胡专业人才。这是我们所有二胡人一代一代不断奋斗、努力的目标,也是适应国家文化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的评价标准。只有通过培养德才兼备且有文化担当的二胡精英人才,才能传承我们的二胡艺术并真正使之发扬光大。绝不是让二胡人在一种狭窄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培养几个明星,评出几个在大赛上摘金夺银的人才。即便是摘了金、夺了银的人,离一个真正成功的二胡精英人才仍有很远,并且成长、成熟、成就的道路还很长呢!因此,我们为二胡精英人才的定位不仅要看其艺术才能,更多的还要看他用自己的专业为社会的音乐文化建设,为音乐教育的发展,为广大民众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带来多大积极的、有益的影响。所以,对于二胡精英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要有更宽、更深、更远的认知。

循着这样一种思路,这里分别从二胡专业人才“四大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二胡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思考,建立特色各异、资源共享的民族弓弦乐器课程和教学体系这三个方面谈些设想。其中的一些经验和认识,来自于长期的演奏和教学实践,希望和同行有进一步的交流。

一、二胡专业人才“四大基本能力”的

培养和发展

对于二胡专业人才的培养,我觉得可以从演奏、教学、理论、创作这“四大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构成去思考一些具体的做法。当然,提出这“四大基本能力”,是就二胡专业人才的整体教育而言,就个体而言,在这四个层面中,可以有所偏重,也可以跨域整合,构成复合型的综合性人才。这种认识的基本点是在二胡专业教学发展中,提倡并促进复合型的综合性二胡专业人才的培养,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1.演奏能力的培养

就演奏能力的培养来讲,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可以细分为独奏的演奏能力以及合奏、重奏、协奏的演奏能力。其中,合奏、重奏、协奏的演奏能力跟乐团演奏实践相关。

独奏人才的培养,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需要和教学目标,还可以分为顶级的、高级的、中级的人才培养。其中也会有复合型人才。例如,不仅会演奏某一种胡琴,而且还会多种胡琴以及对多种弓弦乐器的演奏有所掌握。

对乐队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来说,也涉及到大乐队合奏以及小乐队、室内乐的演奏,同时还有演奏不同乐种、曲种甚至剧种民族弓弦乐器的能力。就演奏来讲,可以有不同的方向,侧重不同的能力。如果我们培养的是综合性人才,是应具有这样的多方面能力的。例如,合奏、重奏、协奏能力,根据不同的需要也会有所不同。其中,还包括与民族乐队、西洋管弦乐队甚至多种民族传统器乐组合形式、现代乐队跨界组合形式的合作等。

2.教学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学能力的培养来说,我们的二胡专业人才离开校门之后有许多学生会到各级各类院团以及事业单位去工作,甚至还会在社会音乐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工作。因此,在演奏能力之外,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会在日常的学习中,在得到老师传授的同时潜移默化得到培养,并且也可以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具有教学能力的学生可以在高等专业院校(包括附属中学)从事专业教学,也可以到普通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甚至组织学生乐队、乐团,还可以进入国民音乐教育中小学教育领域,还可以到少年宫甚至一些社会音乐教育部门进行教学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如果有对教学能力培养的明确要求,就会在授课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学习的引导、点拨,甚至在教学中设置这方面的学习内容,培养在这方面各有侧重,适应不同程度的教学能力。

3.理论能力的培养

对于二胡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对理论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学习的要求上不同于音乐理论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我觉得无论就理论思维还是写作能力来说,是不能放弃的。虽然表演艺术人才的主业仍然是演奏,但是,我们不能没有既能够演奏又懂得在实践基础上梳理和总结经验的理论人才。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总结与提升,对于演奏实践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否认的。这方面人才对于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少一些,并不可怕,但是如果缺了,就可怕了。从专业的建设和长远发展来看,就会缺失许多东西。

就理论研究来说,既有演奏理论本身的研究,还有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二胡演奏技术理论、二胡表演美学、二胡表演艺术的品鉴和评论,以及弓弦艺术专业方向的历史研究、人物研究、流派研究、创作研究等等很多方面,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4.创作能力的培养

二胡专业人才创作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要在教学中需要特别重视起来的方面。就二胡艺术的发展和已经形成的传统来看,从刘天华、阿炳到鲁日融、黄海怀、宋国生、王国潼、陈耀星、刘长福等我的父辈,一直到朱昌耀、邓建栋、周维、高韶青、胡志平、陈军等等,都是在延续着一个二胡表演艺术家同时进行创作的传统,这个传统,自然应当成为我们二胡专业人才培养和相应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历史上看,二胡演奏家的创作给二胡艺术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推动力,演奏家的创作和作曲家的职业创作共同推动着二胡艺术的发展。因此,我们在二胡人才培养问题上应注意从操作层面,对于创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些课程教学的设计、规划和实施相配合。这方面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也是和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创作能力的培养,还必须提到,在不少传统二胡演奏家的身上,创作、演奏是不分家的,他们的创作能力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是和死谱活奏、即兴演奏的能力联系在一起的。死谱活奏可以说是民族音乐传统创作能力的一个方面。民族器乐职业演奏家的创作能力是和死谱活奏的演奏方式与能力有关联的,不应让这种能力退化。

二、对二胡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思考

二胡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专业课。学院的课程设置无论是学习中西音乐理论,还是面对所有的专业学习群体,大部分都是接受共性知识的课程及其教学。但是,从二胡或民族弓弦乐器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还应当有更有针对性的、内容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例如,涉及到对民族弓弦乐器乃至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从演奏技法到音乐语言特征,从弓弦艺术史到各种流派、风格和乐种,从不同作品的表演美学特点到审美鉴赏,都有很丰富的内容。这些也是在学习中随时会碰到的问题。学生学哪种作品的演奏,会涉及到哪些问题,在哪些方面可以给他们以启发、引导,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课程教学来解决的。在通常情况下,单一的主科教学是满足不了这些方面的教学需求的。因此,如何建构一个可以从多方面对二胡以及其他民族音乐的专业学习以多方面支持的教学系统,是应当探讨的。目前的教学系统还缺乏这样的功能。

现在是一个传媒资讯非常发达的时代,理应是好事,但是,我们在很多时候会发现,社会媒体资讯对民族音乐的导向和氛围经常是不如人意,或者说经常是被娱乐化,很难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现代的传媒资讯就像一个很大的自助餐厅,虽然看起来很丰富,陈列有许多东西,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很难具有有效的甄别能力。如何既不偏食又能汲取营养,既能促进自我的成长又能避免消化不良的问题,甚至还要考虑到教学的步骤和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与衔接,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什么样的课程教学,如何发挥更好的效果和积极作用,也是需要探讨的课题。

三、建立特色各异、资源共享的民族

弓弦乐器课程和教学体系

我们是否可以探讨如何建立二胡以及民族弓弦乐器的教学体系,建构更为完备的教学内容的问题?中国音乐学院目前已有乐种课,台湾地区的院校有的也有弓弦课,学习不同的弓弦乐器。国内各音乐院校都有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源,以及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在探索中形成某种课程及教学经验。但是,从二胡专业的整体发展来看,仍需要通过共同的探讨,作整体的设想和建构。在这个建构中,关于二胡教学的课程类型,我想可以分为基础课程、素养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这四类。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目标。

1.基础课程

学生除了主修乐器还可以学习不同的民族弓弦乐器,或者叫“胡琴家族”的演奏课程。在这类课程里(民族弓弦课或胡琴家族演奏课程),学生会涉及到各乐种中不同民族弓弦乐器的演奏、操作,接触不同的演奏技法,学习不同音乐语言的表达并了解相应的演奏特点。这样的学习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经验并有丰富的积淀。在相应的理论课程中,我们可以了解民族弓弦艺术史以及结合对不同流派经典作品的赏析,通过乐种课学习不同乐种中胡琴的演奏。这方面,星海音乐学院的特色是,由于高胡在广东是地域性很强的乐种乐器,所以强调学习二胡的学生一定要学习高胡,才能适应现代工作和民族乐队的需要,同时他们也期望高胡以及广东音乐有更多的传播、教学空间。他们现在要求二胡专业学生要学广东音乐、学高胡,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

2.素养课程

这里的素养主要是指综合文化艺术素养。这类课程,一是加深对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特质的认识;二是应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体验和感悟,能够有助于学生从更宽的艺术视角了解中国音乐,了解中国弓弦艺术。这方面的课程教学,主要是从其他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如书法中的行书具有不同的形态、笔触和风貌,与弦乐器的运弓和意韵的表达非常接近。还有中国的太极拳、民族舞蹈,其肢体运动与气韵、呼吸都可以举一反三,帮助学生了解二胡作为民族弓弦乐器在演奏中肢体与音律气韵的关系。素养类课程中,还可以从多元文化艺术的角度,有更宽的视野,在比较、体验中从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艺术中获得灵感。另外,作为表演人才的综合素养,还有舞台心理、仪表服饰、化妆等也需要有一定的引导和训练。

3.特色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是在主科的学习之外,设置一些摹奏、摹唱和声腔化训练课程。这类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传统戏曲声腔与民歌的摹奏、摹唱和声腔化演奏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和传承中国音乐的能力。二是通过对二胡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的赏析与摹奏,解决创造与传承之间的关系。就像书法、绘画的学习,都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临摹阶段。只有通过这种学习,使他们了解传统,通过这种训练,会非常有助于对于二胡传统的延续和传承。三是在这类教学中,从“双语”教学的认识角度,还可以学习非母语的、世界上其他文化和民族优秀的弓弦乐器演奏以及作品风格的表现,甚至接触一些现代派的、探索性作品的演奏,作为多种营养去补充、吸收。非母语弓弦艺术作品的风格及其演奏特点,不仅可以鉴赏,还可以模拟甚至移植。这方面的借鉴、学习可以为二胡艺术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

4.实践课程

这类课程可以有合奏、重奏、室内乐、胡琴声部乐队片断和胡琴声部乐队训练等内容,可以涉及到古典的、传统的、经典的胡琴大型音乐作品。还有视奏课程,这对演奏训练非常重要。再可以有作曲实践课,自己创作一些作品,也可以与作曲系师生合作创作新作品,通过试奏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知道创作出来的音乐是个什么样的效果。还有就是即兴音乐演奏课程,可以加上时尚的、流行的、跨界的甚至试验性、现代派的手法都可以在实践中进行比较、鉴别。实践课程中,还可以设置小型乐队指挥的学习内容。

对于实践课程来说,我们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多种演奏能力的培养。比如,合奏课、重奏课中协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还包括对作品的诠释能力。对一部作品,无论是新创的还是传统的、经典作品的演奏都会有情感的表达、文化的诠释和技术上的协调等方面的要求,在完成一部作品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有反思能力、辨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拿来一段旋律,可能是新创作,也可能是经典的,学生如何通过视唱、读谱,分辨出是什么类型和风格样式的作品,如何去润饰、处理,如何更准确、生动地诠释出来。例如《清明上河图》,作曲家提供的文本并没有我演奏出来的那些装饰音,滑音,也没有一定的标识,这是什么人物、情景。有时作曲家给你一个新创作品的乐谱,并没有告诉你这是什么地方的风格,具有哪种音乐语言的特点,你就要去分析,去找到诠释它的语汇和技法。又如,面对一个新作品的试奏,作曲家在其中是如何运用一个新的素材在作品中发展、陈述的,我们就要辨识,哪些音符是经过性的,哪些是连接性的,哪些是原始素材的语汇,哪些是需要张显个性的等等,这些都需要建立一种音乐的辨识和分析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尤其显得薄弱。在通常的情况下,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去听老师的演奏,去临摹老师二度创作中的某一个样本,或者上网去搜各种优秀的版本,然后选择一个作为自己摹奏的依据。在这样一种过程中看似学到了,学会了,但是学生可能就丧失了自我表达音乐的能力,缺少运用自己的能力和个性去表达音乐的自主性,也难以了解老师或演奏家在二度创作中那种“原创”的诠释力的精髓了。

对于这样一个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去不断完善的二胡专业人才培养和相关教学改革的设想,是可以根据各个院校不同的情况和特点,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思考、探索的。目前,从整体来看,我们已经形成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全国各院校,尤其是专业音乐院校二胡专业的发展也是各有特点,并有长期的积累和成果。但是,面对二胡专业的未来发展甚至挑战,我们应当有一个共识,就是通过运用并整合我们共有的教学资源,合力去为整个二胡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一个动力,或者说是一个动力场、能源场。因此,我倡导建立一种更先进、更有聚合力,多方共享的教学机制。譬如,我们可以在专业院校之间建立教学联盟、教学基地,并且还可以建立跨院校、团体的教学联盟,可以建立有联合培养功效的游学机制,让一方院校的优势或教学资源可以辐射到其他院校,这样相互辐射、相互流通起来,这个专业的发展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并且提升得更快、发展得更广、更深厚。这样一种具有蝴蝶效应的教学联盟,就会是相互对应的,大家都能身受其惠。所以,我希望我们所有的院校在一个更有协作力的机制中发挥各自的动力。如此,二胡专业的发展就能获得更大的动力。只有走这条路,团结一致,二胡专业乃至中国弓弦艺术才能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

宋飞 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二胡创作音乐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老头子的二胡
我的二胡梦
创作随笔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