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追寻与占有
——对《小王子》的双重解读

2015-07-31 23:08:56刘向晖中山大学广州510275
名作欣赏 2015年15期
关键词:佩里驯服埃克

⊙刘向晖[中山大学,广州 510275]

爱的追寻与占有
——对《小王子》的双重解读

⊙刘向晖[中山大学,广州 510275]

《小王子》是一部同时打动儿童和成人的作品,本文试分析它为何有如此吸引力的原因。在叙事上,《小王子》的故事结构符合传统童话故事的特征,是“出发——返回”式的圆形结构;叙事时间安排巧妙,用虚实结合的叙事方法创造出虚构的真实,满足儿童的阅读心理和审美需要。这使作品表面上呈现出一个关于爱的追寻的童话叙事。但是,如果进行心理分析,就会发现作品在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背后,隐含着作者作为成年男性的话语霸权与自我感动倾向,形成对小王子寻找爱的童话叙事的解构。

《小王子》童话叙事 成人话语 解构

从1946年《小王子》出版,到2006年发行六十周年,该书已经售出八千万册,被认为是适合八至八十八岁人阅读的图书。在中国,《小王子》是迄今为止国内拥有最多译本的外国文学作品,它成功地超越了国界、时间,同时打动了儿童和成人的心灵。这部篇幅短小的文学作品到底由于何种原因可以让如此多的人迷恋它?在何种程度上,它属于童话叙事?又是什么因素让它在众多企图引起成人回忆童年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打动众多成年读者?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和心理分析的方法,对《小王子》进行解读,以发现一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多重意蕴。

一、童话叙事——爱的追寻

《小王子》首先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它满足儿童的接受心理和精神需求,符合童话的叙事特征,通过对叙事时间和叙述话语的精心选择,讲述了一个精致的童话故事。

首先,《小王子》的故事主体符合传统故事中的结构模式。作品虽然以“我”的成长经验开始,又以“我”的感想结尾,但故事主体是小王子的经历。美国学者约瑟夫·坎贝尔论称,“取自众多不同文化的神话、民间故事、乃至梦都显示出同样的基本形式”,他将此命名为“神话单元”,并将之以图表的形式表现成从“出发”到“返回”的圆圈。①这种圆形结构有着极为深远的文化渊源,是西方童话故事中常见的结构模式。故事常以王子或英雄人物离开自己的家园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磨难,最后以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后回归家园结尾。“也许我们感受到的、统一了开始与结尾的循环回归感来自自然——日夜、季节、年月”②,这种直接的结构模式与人类早期的直觉意识紧密相关。儿童的思维方式与人类早期相似,因而“出发——返回”的结构模式也是童话故事的形式特征之一。从整体来看,《小王子》的故事主体符合这一“出发——返回”的圆圈式结构模式:小王子与玫瑰发生不愉快,趁着野鸟迁徙的时候离开自己的星球,游历了数个星球后到达地球,最后以死亡的形式返回家园。

那么,在《小王子》中这个圆形结构是如何操作的呢?

不妨借鉴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研究,对《小王子》的主体结构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格雷马斯在借鉴普洛普根据俄国民间故事总结出的三十一种“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四个行动模态的划分:产生欲望、具备能力、实现目标和得到奖赏,其中核心是实现目标。③根据这一划分,《小王子》的故事主体可以用图1表示:

故事的主体是小王子,他也是“出发——归来”这一整体行为的发者。在产生欲望阶段,玫瑰花作为推动者,与小王子产生矛盾,小王子为了摆脱这种情感状态、为了寻找爱的真理而离开小星球。他依次拜访了六个星球,见到有不同特点的六个人,最后到达地球,遇见狐狸。在这个过程中,他时常想念自己的玫瑰花。这是获得方法的阶段。在狐狸的启发下,小王子找到了爱的真谛——“驯服”,实现了目标。而在最后阶段,小王子在蛇的帮助下实现肉体死亡,获得心灵回归的奖赏。在这相互关系的四个阶段中,实现目标是它们的核心。因而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小王子找到了爱的真谛。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小王子》其实是一个关于爱的追寻的过程。

图1

其次,《小王子》通过对叙事时间的巧妙安排,让故事有实有虚,给儿童读者以可靠的游戏性体验。这首先表现在作品关于时间的表述话语上。在叙述者向读者传递时间信息的时候,他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有时他明确地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例如:“当我六岁的时候”;“第一个晚上,我就睡在远离人烟几千里外的沙漠上”;“第二天拂晓”④,等等。有时,叙述者又会采取不明确的表述方式,将故事时间模糊化。例如,当叙述者说“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明白他到底是打哪儿来的”⑤,到底是多长时间,读者并不清楚;当他说“在沙漠、岩石、雪地上步行了很久以后,小王子终于发现了一条道路”,读者也不了解小王子到底走了多久。

实际上,《小王子》存在两层时间。第一层是以飞行员也就是“我”为中心的时间,是关于“我”的经历和“我”的故事;第二层是以小王子为中心的时间,与小王子的经历有关。叙述者通过对叙述时间的巧妙安排,在模糊与清楚的对比中,让故事中心在“我”和“小王子”之间转换,也实现了虚实转换。第1小节是“我”的成长经历,是日常生活讲述。从第2节开始,时间确定到六年前,场景拉到撒哈拉沙漠中,“我”遇到一个来历不明的小王子,充满神秘感的辽远场景和身份不明的人物渐渐使人进入虚构的故事中,内容也逐渐变得夸张和神奇,但是关于“我”的时间层仍然清晰存在,故事以“我”和小王子对话的方式展开,仍具有很大的可信性。而到第7至23节,也就是关于小王子的故事主体部分,“我”完全退出故事场景,读者被小王子神奇的游历吸引。由于之前的过渡,一个虚构故事的不可信性很容易被忽略。接下来的第24至26三小节与第2至6小节起到相似的过渡作用。“我”再次出现,两个时间层完全重合,故事由虚构向真实转变。在最后一节中,以小王子为中心的时间层消失,故事回到“我”的经历和感受上来,也实现了由虚构故事向真实生活的完全转换。这样,《小王子》就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实——过渡——虚——过渡——实。

罗马尼亚民俗学家米哈依·波普提出,童话的开头将儿童从现实引进非现实之中,而童话的结尾则把他们从非现实带回现实之中。⑥作品虚构的虚幻场景和神奇经历,会让儿童获得新奇的游戏体验,同时产生阅读的快感。但是,这种虚构又必须让儿童感受到它的真实性,作者在作品结束的时候不能够将读者的幻想拿走,他必须想办法维持这种虚构的真实性。正如美国戴维·L·卢塞(David·L,Russel)说的那样,儿童对幻想的要求有两样:没有荒谬,没有背叛。⑦《小王子》的时间安排显示出作者想要维系这个虚构故事真实感的努力:通过两个时间层的强弱转化以及故事整体时间的虚实过渡,让孩子们相信,小王子确实存在过。正如故事的结尾,叙述者还动情地说道:“如果这时,有个小孩子向你走来,如果他笑着,有金色的头发,如果他不回答你的提问,你一定能猜到他是谁。那么,就请你们行个好!不要让我这么忧伤:赶快写信给我,说他又回来了……”⑧

圣埃克苏佩里不满于成人话语对儿童话语的压抑,努力与孩子对话。他让孩子们相信:小王子真的存在过,他在找到了爱的真谛后回到B612星球去照顾自己的玫瑰花了。《小王子》满足了儿童的阅读心理与审美特征,传达出对爱的理解与追求。在这个意义上,《小王子》无疑是一部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可否认,成人也会被它唤起童年记忆和童年感情,也会被它讲述的爱的故事所打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无意在作品中流露出的,甚至是蓄意掩盖而未能得逞的心理动机,似乎暗合了读者的心理,而更可能引起共鸣,产生难以言喻的阅读感受。

二、成人话语——爱的占有

在童话叙事中,小王子寻找到了爱的真谛,他通过肉体的死亡实现回归,回到了自己的星球。但是,故事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我”给小王子画了一只羊,为了防止羊吃玫瑰花,我又给它画了羊嘴套子,但是“我”却忘记了给它画皮带,“他永远都不能把它套在羊嘴上”⑨。我们可以从结尾的这个迷中窥探作者一直隐藏的心理倾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正是对作者心理的窥探。

显然,小王子是圣埃克苏佩里所要寻找的自我,飞行员与小王子的对话也正是圣埃克苏佩里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故事中的玫瑰花则是圣埃克苏佩里的妻子康苏罗的化身,玫瑰花的特征总是与康苏罗的形象相符合。玫瑰花在见小王子之前一直打扮个没完,正如康苏罗经常在装扮上花费大量时间。玫瑰花咳嗽着对小王子说:“是的,我爱你。你对此一无所知,是我的错。”⑩而康苏罗因为不适应城市的空气患有哮喘,经常咳嗽。小王子的玫瑰花是由一颗不知从哪里来的种子长出来的,而康苏罗“对于自己出身背景的交代总是扑朔迷离,甚至自相矛盾”⑪。表面看来,小王子明白了自己与玫瑰花之间的爱,返回了自己的星球。作者似乎想要以此说明,他找到了解决两人矛盾的方式,想要好好地关心、爱护妻子。

然而,那个没有画皮带的细节却出卖了作者。永远不可能戴上嘴套的羊,随时有可能对玫瑰花造成伤害,甚至将她吃掉。如果说这不是小王子,或者说是作者想要看到的结局,他就要时刻保护自己的玫瑰花不受侵害。如此一来,在两人的关系中,小王子扮演的将是至关重要的保护者角色,他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最爱,不能有一丝疏忽。其实,在整个故事中,玫瑰花自始至终没有任何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故事的讲述方式决定了由小王子来讲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玫瑰花始终处于被压抑的被动状态中,而小王子则是保护者和主动者。

其实,小王子对玫瑰花的关系始终是占有关系。他总是强调自己对玫瑰花的责任,强调自己是玫瑰花的唯一。在这种心态下,他关于“驯服”的理解也是有偏颇的。狐狸对“驯服”的解释是“建立联系”:“如果你驯服了我,我们就会相互需要。对我来说,你是世界上唯一的;对你来说,我也是世界上唯一的。”⑫在狐狸的解释中,“驯服”后的双方建立了一种联系,双方是相互需要的关系,是彼此的唯一。人们通常会认为,小王子理解了狐狸所说的“驯服”的含义,也就是找到了爱的真谛。但是,接下来小王子在提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实际上表现出了与狐狸不同的意思。

当然啦,我的那朵玫瑰,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会以为她和你们一样。但她单独一朵就胜过你们全部,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毛虫(除了两三条要留着变蝴蝶的)是我除掉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哀怨、她的吹嘘,又甚至是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⑬

你知道……我的花……我要对她负责!她是那么孱弱!她又是那么天真!她只有四根微不足道的刺保护自己抵抗身外的世界……⑭

小王子认为自己要对玫瑰花负责,他要保护她免受危险。在小王子的眼中,玫瑰花娇弱天真,非自己的保护不可,玫瑰花属于他自己。这也就意味着驯服后的两者关系并不是平等的、相互的,而是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成年读者往往会被这样的感情所打动,认为这是忠诚,是真正的爱。但在很大程度上,这只是作者的自我感动,是认为自己是对方的全世界而去为对方负责任的一种自我陶醉。这种心理,很容易就引起读者的共鸣,尽管读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因为人们在感情中,经常会陷入为自己的付出所感动的状态中不能自拔,且不自知。

作者在小王子身上寄寓了自我,他尝试塑造的是一个忧伤的、感受到爱的、负责任的情人形象。但是,他潜在的自我意识和占有欲望侵入了人物形象,造成了小王子对狐狸所说的“驯服”的理解偏差。实际上,圣埃克苏佩里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像他努力维护的小王子那样温柔、忠诚、负责。

在圣埃克苏佩里的童年时期,他就表现出了固执的性格特征。“他时常在清晨叫醒姐姐、弟弟和妹妹,强迫大家到母亲的卧房里听他发表新诗或故事,从来没有人对他说不。”⑮这个特点一直到他成年都没有任何改变,他强迫自己的朋友做他的忠实听众,而毫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他敏感而任性,有时候甚至霸道、不讲理。圣埃克苏佩里没有听从亲戚的建议,去娶一位名门小姐,而是娶了著名作家的遗孀,一个异国女人。毫无疑问,他深爱着康苏罗,但是他对她更想要控制和占有。圣埃克苏佩里对康苏罗的称呼是“我心爱的小女孩”“我的小女人”和“我的小魔女”⑯,这与《玩偶之家》中海尔茂对娜拉的称呼非常相似。他们都将妻子视为自己的私人所有。甚至在康苏罗四十岁时,圣埃克苏佩里特地为她写了祈祷文,要求她每日背诵。这篇祈祷文是圣埃克苏佩里以自我为中心的证据,其中大部分话语都是让康苏罗反省,让她表达自己对丈夫的依赖、让主照顾丈夫的愿望:

在小事上,我可能有点虚荣、自鸣得意,但遇到大事时,我总是谦卑的。在小事上,我也许有点自私,但遇到大事时,我可以付出所有,包括我的性命……亲爱的主,请您帮助我的丈夫,因为他真心爱我……请您赐予我忠贞不贰的力量,请别让我看见他鄙视的人,或是憎恶他的人。我看到这些人只会让他不愉快。⑰

作者在感情中这种自大的性格、占有的欲望,不可能在作品中完全被掩饰,尽管他用童话的叙事方式,暗示小王子找到了爱的真谛。除了对妻子的占有欲望和固执的性格,圣埃克苏佩里并没有像小王子那样对玫瑰花那么始终如一。在他的生命中,曾经有过不少女子,给康苏罗带来过烦恼。他的感情纷纷扰扰、错综复杂,并不单纯。如果仔细观察《小王子》中狐狸这一形象,就会发现它像是小王子离家后遇到的红颜知己。两人交流感情,互相驯服,在他们身上有着作者和她的女知己的身影。

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反复删改,企盼它成为一部宣扬爱的作品。他用不同于成人的语言和眼光,通过对结构的精心设计和时间的巧妙安排,来为孩子们讲述一个亦真亦幻的童话故事,让儿童沉醉于幻想游戏的乐趣中。同时,作品对于成人世界的讽刺和对纯真情感的表现,加上一种忧伤的格调和悠远的结尾,给成人读者创造了感伤童年的机会。

但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固执与占有欲望难以掩饰,宣扬纯真的爱的《小王子》也存在着不可弥合的缝隙。小王子对“驯服”的理解和对爱的理解存在着偏差。这个偏差来源于作者潜意识中的自大以及在感情中的自我感动倾向。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读者是被小王子的忠诚所打动,不如说是他们被自己酝酿的与作者类似的付出情结所打动。在爱的关系中,人们总是以自己的牺牲和付出,让剥夺和占有看起来名正言顺。《小王子》讲述的故事是对爱的追寻,也暴露出了凡人内心对爱的占有欲望。作者精心建构出的童话叙事,被自己难以控制的欲望所解构,因为他没有意识到,爱除了责任、热情、关心,还需要平等。

①②[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第80页。

③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④⑤⑧⑨⑩⑫⑬⑭[法]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黄荭译,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第9页,第86页,第84页,第29页,第61页,第66页,第82页。

⑥[美]阿瑟·阿萨·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姚媛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⑦转引自金莉莉:《论童话叙事的空间结构艺术》,《学术探索》2003年第12期,第89页。

⑪⑮⑯⑰[英]保罗·韦伯斯特:《小王子的爱与死圣埃克苏佩里传》,黄喻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页,第28页,第183页,第290-291页。

作者:刘向晖,中山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佩里驯服埃克
美核管会接收佩里核电厂延寿申请
国外核新闻(2023年9期)2023-12-16 08:01:13
时间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 23:01:30
驯服的野马
玛格丽特·佩里
3KI深圳市埃克思科技有限公司
一键开启智能影音室 埃克思WMS-C3
Max讲故事——驯服杀手
动漫星空(2018年5期)2018-10-26 01:14:48
驯服“飞鲨”第一人
破茧成蝶的毛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