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某小区的小学生都去学校了,可6岁的闹闹(化名)却耍起了脾气,待在家里不肯走。妈妈急得团团转,舅舅也在旁边不停地劝。闹闹为啥闹情绪不愿意去学校?因为他的爸爸开走了丰田霸道越野车,他不得不坐舅舅的普通小轿车上学。
送孩子上学原本是家长出于交通安全和节省时间的考量,如今却成了人们不得不为的生活之累,甚至演变为孩子们攀比炫富的载体和机遇。6岁的闹闹“不坐豪车不上学”的撒娇与任性,折射出了令人担忧的家教误区。
由于孩子们不过是依赖父母供养的纯消费者群体,其所有的炫富资本无不来自于“拼爹”的底气。这也从一个层面反映出孩子们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与其父母及社会的失当表现不无耳濡目染的因果关联。
闹闹为什么执意要坐“霸道”送上学?原因在于其一天前已向同学夸下“会有霸道车送我上学”的海口,如果“食言”势必有失脸面,而孩子的夸口炫耀则缘自其父曾有“一开回来就送闹闹去上学”的允诺。
与其责怪孩子的攀比炫富,不如检视大人们的“面子”心理。鉴于功利化价值认知的大行其道,现实生活中人们显尊比阔的事例俯拾即是。豪车盛宴何尝不是身份的象征和富有的彰显,拥有“一分价位一分尊贵”心态者又何止有车一族?以“送学”为例,公车接送透视的是“权利”,豪车送孩子显摆的是“实力”,“讲排场”的又何止是下一代?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严格说,“攀比”未必就是贬义词,毕竟有比较才有鉴别与进步,问题的关键在于攀什么,怎样比。正确的家教应该规避对孩子图享乐、慕虚荣、不耐挫的言行误导,多些比学习、比助人、比家务的正面引领,至于对“财富”的认知引导,似应秉持淡漠功利、艰苦奋斗以及取之有道等家教理念。
攀比炫富是儿童病,更是社会病。摒弃孩子的攀比心理,不仅需要矫正由父母主导的“小家教”,更需构建远离功利的社会“大环境”,每个公民都是社会大家庭不可忽视的“家教”成员,其趋好向善的身体力行都会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产生“模仿”效应。(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委老干部局)
作者:张玉胜(备用署名:郑桂灵)
地址: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委老干部局,张玉胜,462007
电话:13839588612
QQ:2606208652
身份证号:411123195612260058
银行账号:6222021711004570843(中国工商银行漯河分行辽河路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