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强 张彩霞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执政纲领,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该文结合青海省大通县城乡绿化建设实际,在总结大通县“十一五”林业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具备的优势条件,提出了发挥林业主体作用,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原则、目标和对策,为大通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思路。
关键词:大通县;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106-05
Abstract: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as as the ruling programme in the party's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It put forward clearly,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strive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ese,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greening in Datong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forestry achievements in the Eleventh Five-Year period was summarized,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the ideas,principles,objectives and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develop the forestry role and promo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rst district construction,that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Datong County.
Key words:Datong Coun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生態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清醒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性、艰巨性、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青海省积极落实党中央决定,提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大通县作为“西宁的后花园”,如何贯彻落实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立足大通实际,发挥林业主体作用,以生态立县,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深入思考。
1 建设大通县生态文明的意义
1.1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任务,十七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新格局。十八大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党的执政纲领写入党章,这赋予了我国林业建设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2]。
2012年12月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赵树丛在工作报告中,重点阐述了林业要从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贡献等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重大职责,同时,指出林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重点做好改革、资源、科技、产业、民生5个方面的工作[3]。2012年5月在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强卫在工作报告,强调指出让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就是要将青海建成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和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生态文明,切实保护好青山碧水,实现生态更加良好优美,努力推进青海绿色文明崛起[4-5]。
大通县作为“西宁的后花园”,以其强劲发展实力,位居西部百强县前列。为了贯彻落实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县政府立足大通实际,将生态立县战略作为主要路径,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建设。2011年县长张永海在县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强调着力打造“四区、三地、一市”新大通格局[6],建设一个“繁荣、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全县将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加快生态涵养,发展示范区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生态建设为主导,城乡绿化为一体,资源培育保护为保障的新格局。通过探索建立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好全县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将大通建成湟水河流域重要的生态示范区,为西宁市民安全用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此大通县着力实施“城市改造、城市绿化、城市民生”3个重心工程,倾力打造高原一流现代文明新城镇,使县城桥头镇日渐变成文化之城、绿色之城、宜居之城和旅游之城。
1.2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
1.2.1 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方面。通过林业生产活动,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育草,增加森林面积和植被覆盖率,可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保护耕地、果园、苗圃、经济作物、牧场免受风沙、霜冻、雹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并提高产量;可以涵养水源,改善区域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调节径流,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防止水、旱灾害,有效保护饮用水源。
1.2.2 林业在维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维护森林、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方面。森林、草原和湿地是陆地上最主要的三大生态系统,它们以70%以上的作用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林业担负着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职能。在维护生态安全中,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草原生态系统的重大使命。所以,必须加强林业建设,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做出贡献。
1.2.3 林业在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林业建设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森林资源的增长和开发利用方面。森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不与农田争地、不与人争粮等优点,森林以其占陆地生物种50%以上和生物质总量70%以上的优势,而成为新能源开发的重点,木材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原材料(木材、钢铁和水泥)中唯一的绿色原材料,随着生态经济的发展,需求量日趋增长。大通县林业用地15.83万hm2,利用率和生产力都很低,开发潜力巨大。因此,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林产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障资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降耗,还可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2.4 林业在繁荣生态文化中的作用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林业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主体作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森林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悠久、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集中反映了人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观。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可以引领全社会了解生态知识,认识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促进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可以引导政府部门决策行为,使政府决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以推动科技不断创新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化是弘扬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林业不仅要担当起生态建设的重任,还要做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不仅要创造大量的生态成果和物质成果,还要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努力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大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2 大通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优势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基、经济社会发展之本。从大通县的基本情况来看,土地总面积31.60万hm2,山区占总面积的94%,河流两岸的川水谷地仅占6%,山、水、森林资源较为丰富,良好的自然条件构建了特色鲜明的青海东部区域生态优势[7-8]。近年来,大通县林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为突破口,以生态建设为核心,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抓好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使全县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生态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打下了扎实的社会基础和工作基础。
2.1 森林资源丰富 大通县林地面积15.8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1%。其中:有林地1.46万hm2、疏林地314.7hm2、灌木林12.70万hm2、未成林地2 682.4hm2、苗圃地231.6hm2、宜林地1.35万hm2,全县森林覆盖率38.1%,活立木蓄积量166.36万m3。
2.2 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大通县是西宁市周边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有野生动物178种,其中兽类37种、鸟类125种、爬行类4种、两栖类2种;已知维管束植物有77科282属612种,其中蕨类植物有8科8属11种,种子植物69科274属601种(裸子植物3科6属12种,被子植物66科268属589种)。重点保护对象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唇鹿、雪豹、白肩雕、马麝、胡兀鹫、金雕等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马鹿、岩羊、石貂、荒漠猫、兔狲、猞猁、蓝马鸡、藏雪鸡、雪雉、雀鹰、猎隼、红隼、大鵟、兀鹫、长耳鴞、雕鴞、鸢22等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沙狐、狼、环颈雉等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冰沼草(Scheuchzeria L.)、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等3种;省级保护植物红景天(Rhodiola rosea L.)、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角盘兰(Herminium monorchis (L.) R. Br.)等12种。
2.3 林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就 “十一五”期间林业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奠定了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工程、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公益林2.69万hm2,其中人工造林7 527hm2、封山育林1.94万hm2,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加快了大通县生态环境的治理步伐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2)城镇绿化面积逐年提高。本着“增绿量,出精品,上档次”的方针,积极拓展绿化面积,先后改建了文化广场、静宁广场、青年广场等园林景点,2006年起改造补植了县城主要街道及广场绿化,园林绿地面积达528.38hm2,公共绿地面积达31hm2,城镇人均绿地由2004年的7.7m2达2009年的8.38m2,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5.82%,同时积极推行庭院绿化,驻县部队、省属企业全部达到了花园式标准,县属企事业单位有30%成为花园式单位。(3)科技推广日益加强。自2005年以来,大通县在三北造林、国家重点公益林补植补栽、低效林分改造、天保造林、大树移栽及苗木繁育等方面完成GGR应用813.3万株,使造林及育苗成活率增高5%~10%;完成集水抗旱造林提前整地33.53hm2、截杆封蜡抗旱造林1.5万株、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育苗2.5万株、农田林网杨树伐根嫁接0.5万株;推广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容器育苗、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雌株扦插;组织实施了国家和省级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8项,共投资420万元。(4)科学试验成果显著。为提高林业生产科技含量,近年来大通县先后与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林业资源调查、苗木培训、造林技术与模式试验、科技示范与推广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省、市级科技成果,为切实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大通县林业生态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5)林权、林地管理工作不断规范。累计审核退耕还林林权证22 745本,退耕还林地面积5 480.8hm2;个体承包集体林地37宗,集体林地685.4hm2,审核发证33本;2009年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完成景阳镇寺沟村和长宁镇康家村林权改革面积216.49hm2,承包到户344户,确权发证347本;办理各类工程建设、矿藏开发等征占用林地24起,同意使用林业用地34.42hm2;因林地征占用申请林木限额采伐579.32m3。(6)林业行政执法步入正规。2012年成立了大通县森林公安局,每年对全县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在全县开展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严厉打击了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行为,保证了林业建设的顺利进行。(7)森林防火走上常态化。通过健全防火组织,层层落实防火承包责任制,广泛开展宣传工作,进一步落实防火措施,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和扑火队伍建设,配置防火设备等防火措施的实施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使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多年来一直未发生过大的森林火灾。(8)有害生物防治不断加强。设立固定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4处,临时测报点2处,森林病虫鼠害监测率达91.74%;苗木产地检疫率达100%;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年均防治面积达1.10万hm2。(9)种苗花卉业逐步扩大。形成了以宝库、城关、东峡为主的针叶树种育苗区,以景阳、黄家寨为主的耐旱阔叶树、花灌木育苗区,目前全县从事育苗人数达186户(合作社),育苗面积达1 132hm2,育苗积极性空前高涨,植物园、城关苗圃每年生产郁金香40万株,各类草花10万盆。(10)林业产业不断壯大。以鹞子沟、察汗河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主线,以娘娘山、老爷山风景区为辅助,举办了杜鹃花节、花儿会,并开展花儿文化旅游节活动,2010年接待游客132万人,兴办农家乐、生态茶园93家;全县现有木材经营(加工)点54处、沙棘采摘基地529.33hm2、野生菌采摘面积1 260hm2、林药种植面积133.33hm2、生态鸡养殖5 000只、鹿养殖400多头。
3 大通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林业整体水平低 首先,森林资源质量差且分布不均,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不强,全县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北川河支流宝库河、东峡河、黑林河流域的山地阴坡及娘娘山一带,多呈片状分布且不连续,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北川河及其各支流两岸河谷地带[7-8]。森林植被中灌木林占73%,乔木林仅占27%,且纯林面积大,林分稳定性差,不能充分发挥其防护功能。其次,林业信息化水平低,大通县林业局在青海省率先建立了县级林业信息网,为宣传大通林业和信息资源共享及网上办公奠定了基础,林业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建立起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但是目前林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还很低,今后应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虚拟现实教育,使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教育资源在林业系统共享,在农村林农之间实现共享,以便促进农村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林农素质和技能,促进新农村建设,从而加快大通县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再次,林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大通县林业科技、森林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良种采集选育及加工储藏、林业管理信息等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显不足,林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3.2 生态网络连通有待增加 随着现代林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改造利用力度不断地加强,生态建设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造林绿化景观破碎化已成为生物多样性降低与物种灭绝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点(城镇绿化)到线(绿色通道),再到面(重点生态工程),是一个地区中唯一有生命的林业基础设施,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保障,改善与提高林业生态网络的连接度,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林业生态网络可以减弱造林绿化地斑块的破碎化,改善与提高生态功能网络的连接,提升县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及价值,从而限制不合理的造林绿化格局,有助于加快大通县林业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同时可以科学指导林业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3.3 生态经济发展缓慢 实施林业产业化是加快林业改革,实现林产品商品化和林业现代化,促进生态建设与保护,发展林业经济,摆脱林业困境,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多年来,大通县林业紧紧围绕“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经过广大林业工作者的努力工作,林业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林业产业化水平低,林业已不能满足新的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4 生态建设和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随着传统林业体制机制的变革,大通县已进入现代林业发展阶段,随之在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方面出现了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林业造林地选择越来越困难、新造林地林牧矛盾较大、部分森林林分结构不合理、单位面积蓄积量小、森林综合效益低等多个方面。因此,如何促进生态建设,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发挥森林应有的效益,是大通县林业在加快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3.5 林业投入缺乏长效机制,林业运营机制滞后 随着国家对西部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中央财政对林业造林工程投资也在逐年增加,但是各项造林任务也在猛增,造林成本增加,加大了管护难度,加之地方财政比较困难,对林业投入有限,因此,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长效机制,林业运营机制滞后等问题,仍是制约着林业建设进度与质量的主要因素。
3.6 生态文化载体有待丰富 大通县生态文化建设起步较早,但是形式、形态比较单一,必须通过丰富生态文化传播载体,把生态的理念和生态的价值观转化为广大农民的意识和行为,才有利于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经济繁荣发展。
4 大通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目标和对策
4.1 指导思想和原则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9-11]。(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实施生態环境建设和保护并重,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找准发展的结合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生态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调整县域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达到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的目的。(3)统筹规划,整体优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围绕重点地区的重点生态问题,针对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实现重点突破,总体实行统筹优化,点面结合,分步实施。(4)因地制宜,坚持自然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实际,紧密结合当地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基础,选择符合本县发展的模式,项目设计既要体现高标准、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又要突出地方特色,做到因地制宜,因县而宜。(5)政府宏观指导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管理和扶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生态文明示范工程的建设,以发挥农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4.2 建设目标 保护、培育、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营造比较完备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安全体系,实现森林资源总量增长、绿化质量提升、生态质量提高、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生态文化繁荣、农民收入增加,使城乡绿化建设更好的服务于大通县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实现大通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结合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在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实现西宁市“水塔”的同时,依据大通县的实际,坚持以林业分类经营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林下产业群,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注入活力。通过实施生态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培育森林资源,不断优化森林结构,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使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能力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1.3%。
4.3 建设对策 (1)努力构建完善的生态建设体系,改善生态环境,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通过三北、天保、退耕、重点公益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建脑山水源涵养林、浅山水土保持林、川水地区农田防护林为主的生态体系,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同时加强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以北川河源区自然保护区建设为契机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源地保护,以科技推广为突破提升林业生态效益。(2)努力构建发达的生态经济体系,提高林业三大效益,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可靠依据。积极发展以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业,扩大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建设特色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和经济林产业基地(3)努力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弘扬生态文化,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绿色环保的思想观念,提倡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创新多样的文化载体,开展全民参与的创建活动。(4)制订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的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积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健全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和科技人才支撑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增加工作推进合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周生贤.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环境保护,2012(23):8-12.
[2]张高丽.大力推進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环境保护,2014,42(2):10-16.
[3]赵树丛.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J].林业经济,2013(1):3-8.
[4]强卫.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为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OL]. http://wenku.baidu.com,2012-5-18.
[5]苏海红,马生林.加快青海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实现路径及对策建议[J].青海社会科学,2013(6):12-17.
[6]马海峰. 大通着力打造“四区”、“三地”、“一市”新格局[OL]. 青海新闻网http://www.qhnews.com,2011-05-17.
[7]大通县林业志编篡委员会编.大通县林业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8]大通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大通县县志( 1988—2000年)[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
[9]李得俊.大通县“十二五”城镇绿化发展的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2011(4):44-45.
[10]大通县林业局编.大通县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OL]. http://www.wenku.baidu.com/. 2011-11-13.
[11]刘勇,王京民,曲旭东,等.青海省西宁市“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J].陕西林业科技,2011(1):67-70.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