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罡:
就算伊核协议能圆满地执行,对伊朗所有相关的制裁能顺利解除,我们仍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伊朗核问题极有可能在告一段落的同时发生质的变化,即演变、升级为中东核问题。因为伊朗核协议的签订实际上是把伊朗的全部核技术和部分核能力合法化了,伊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东的日本”,给阿拉伯主要国家和土耳其等中东未拥核国家树立了榜样,为中东进入全面核竞赛提供了动力。据我观察,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约旦、埃及和土耳其等五国已经开始建设或洽谈购买核反应堆,数量在十座以上。这五个国家的在建和拟建的核反应堆,建设速度会大大快于伊朗的布什尔核电站,因为布什尔核电站是在受到制裁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且未来的中东核竞赛是在IAEA的监督下合法进行的。据说阿联酋的核反应堆已经建设了30%以上,再过两年就能完成,而埃及的核电站两年前就开始招标了,计划到2025年建造四座核电站。我们由此可以想象一二十年以后的中东会是什么样。
李绍先:
这个趋势现在已经非常明确了。原因就是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势不可挡。众所周知,中东地缘政治格局非常复杂,长期以来伊朗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中东在外力的介入下维持着脆弱的平衡。9.11事件以后,这种平衡被逐步打破。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打垮了伊朗的两个地区对手,伊朗逐渐坐大。现在中东地区国家中,几乎无人能与伊朗抗衡。沙特近期很活跃,但其实沙特并没有野心要和伊朗平起平坐,它只是害怕伊朗,甚至可以接受伊朗在伊拉克、叙利亚的利益存在,以换取伊朗对它在海湾、也门利益的认可。现在中东国家争相发展核能,未必是真的用来发电,而是要提高自己的核能力,长远看可能是要搞核武器。现在还有传言说,沙特和巴基斯坦达成了一项协议,巴基斯坦将在沙特要求的情况下向其供应核弹头。此前国际社会一直广泛认为沙特支持了巴基斯坦的核武器计划,可能通过提供财政资助来换取技术转让甚至核弹头。
李国富:
但我个人觉得,不应该过分夸大中东的核竞赛。中东一些国家确实在积极发展核项目,但这些都是可控的和平发展。国际社会为什么担心伊朗,是因为伊朗坚持发展所有核活动,包括生产离心机、提炼铀浓缩等。目前中东大多数国家都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们的核计划处在IAEA严格的监视之下,并不具备发展核武器的条件。
我认为伊核协议除了将对美伊关系、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地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外,还会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油价疲软。伊朗一直是石油储存和生产大国,国际制裁使伊朗的石油生产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如果解除对伊朗的能源制裁,伊朗的石油日产量能在半年之内提高50万吨。另外,由于受到制裁,伊朗过去一两年生产的大量石油都卖不出去,因为石油管子不像水龙头一样能掐掉,不管能不能卖,石油管子必须开着,所以伊朗储存了大量石油。这些石油一下子涌入国际能源市场,将对现在已经比较疲软的石油价格造成更大冲击。因此,可以说,在一个相当时间内,国际油价将会在一个相对低的价位徘徊。
殷罡:
我所说的中东核竞赛是指核技术的竞赛,并不是相互比拼制造原子弹。比如,日本掌握着核技术,虽然也处于IAEA的严格控制之下,但是一旦需要,日本完全有能力在半年之内造出核武器。
伊朗核问题终于在美国的主持下得到阶段性解决,美国和伊朗的关系必然会朝着正常化发展,与此同时,美国和以色列、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不可避免地疏远,或者分量减轻。今年5月,奥巴马在戴维营召开海合会峰会,海合会成员国中只有科威特和卡塔尔的元首出席,其他成员国均派出稍低级别的官员出席。美国近年来在中东搞责任分担,但责任分担也意味着市场的分享。责任在变,市场也会变。沙特最近买的是法国的飞机和核反应堆,不是美国的。美国过去给海湾国家提供的是常规安全保护,没有核保护。因为一提核保护,以色列就不干了。以后阿拉伯国家会名正言顺跟美国提出要核保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将面临很多新任务。
从2003年2月时任总统哈塔米宣布伊朗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开始算起,伊朗的离心机从164台发展到现在1万多台,从造“铀黄饼”发展到批量生产丰度为20%的燃料棒,在与美西方拼搏的这12年,伊朗熬过来了,尽管代价惨重。在中东四大主体民族(阿拉伯、波斯、犹太、突厥)中,伊朗已经具备核技术,犹太人也掌握了足够的核技术,尽管核力量、生产能力、工业产业链远逊于伊朗的规模,今后阿拉伯国家和土耳其必然要追赶的。比如说,海合会的纲领中原本没有核技术合作的内容,但现在已经加入了核技术合作和新能源合作。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中东的核竞赛根本不可能避免。当然,核竞赛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述,在和平的年代下是对核技术的掌握、对核能的应用,在非和平的年代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