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嵩川
重视基础研究
在全国“讲比”办、中国科协在北京举办全国首场“讲理想、比贡献”的宣讲报告会暨启用仪式结束后,本刊记者赴湖北,采访了创新标兵的获奖者——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南方)总经理王胜勇。
谈到创新与“讲理想,比贡献”,王胜勇首先谈到,企业经营,要特别重视基础研究。
王胜勇认为:通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冶金行业最强的国家之一。原来中国的钢铁产量很小,但是现在已经发展到几乎占世界一半的产能。从技术层面讲,在近十年中,中冶南方掌握了过去几十年梦寐以求的技术,可以说中冶南方确实是赶上了好时候。因为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练钢转炉、最好的冷轧板与热轧板的生产线都在中国。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技术在中国都有体现,并且在中国都是第一次应用。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变化改变了我们国在2005年前冶金行业整体落后、并且大量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这种利好局面,也是所有中国钢铁行业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王胜勇坦言: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王胜勇认为:“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大干快上搞建设的三十年,拿来主义的浮躁行为随处可见。以钢铁行业为例,因为急于发展,所以怎样做见效快,就怎样做,结果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在基础研究的方面,我们所做的积累还很不够,因此我们要重视基础研究,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在讲理想与比贡献中,把企业经营好,才能够为员工提供有尊严的生活。”
敢于弥补不足
在王胜勇看来,中冶集团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科技创新的历史也很长,但是面对基础研究的缺失,怎么办?
“拿出勇气,把缺失的课给补上!”
这就是王胜勇的观点。
王胜勇认为: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直往前走就是创新,实际上当企业走不动时,回过头来把原来没做的东西做一遍,这本身就是补课,而补课也是一种创新。毕竟在冶金行业国外人一百年内所走过的道路,我们一路走来,只用了三十年。因为积累的时间短,所以与国外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差距就体现在基础研究的薄弱上,所以我们要把基础研究缺失的课给补上。毕竟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没有人能够跳过去。
“创新重在基础,我们在基础创新方面所做的积累很不够,特别是在产品还没有推向市场的时候,我们的研发完全是一种群众性的‘讲理想,比贡献。恰恰在这个时候,创新就像黎明前的黑暗。没有人知道,我们所做的产品在推向市场后,会是个什么情况,当时就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将理想的产品做出来。”
针对基础研究弱、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科技创新理念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王胜勇说,从2006年开始,中冶南方就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等办法,来推动企业朝着非钢的行业去转型。现在,中冶南方已经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成熟的商业模式,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冶南方也将自身经营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皆源于中冶南方有敢于补课的勇气!
致力技术应用
据王胜勇介绍:中冶集团的前身是武汉钢铁设计院,武汉钢铁设计院成立于1955年,当时是事业单位,直接归冶金工业部管理。武汉钢铁设计院曾参与过武钢建设的全过程,包括选址、设计、建设,直到投产,可以说武汉钢铁设计院在武钢的建设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70年代未,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发展契机。当时,国家决定引进欧洲及日本的先进技术,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作为当时技术引进的主体,有机会接触了当时先进的冶金技术及创新理念。这段经历对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技术积累。
“冶金行业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行业,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现在已知的所有物理化学过程,所以我对这一行业充满了兴趣。”
王胜勇告诉记者,当年他一直从事冶金行业,并且他负责过的一个冷轧自动化系统项目,在2006年就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王胜勇参与了该项目运营的全过程。
“在冷轧自动化系统项目上,从软件的设计、开发直到调试,我是全程参与。如果后来继续搞技术的话,前途也会很好。毕竟大学毕业后,自己一直在做技术,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可以说自己已经非常适应技术项目的运营了。”
但是当时领导找王胜勇谈话,让他做管理工作。王胜勇想不通,于是问领导:是自己做的不好吗?领导说现在我们不缺技术人才,也不缺管理人才,但是缺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并且懂市场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培养出来。王胜勇领会了领导的决定后,便开始了管理岗位的全新尝试。
事实证明,因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所以王胜勇既能够运用科技人员的理性思维,去判断产品技术是否先进;又能够从管理者的角度,去解决现实的生产问题。几年下来,王胜勇就完成了从高新技术人才到复合型人才的全面转变。充分接触市场,让技术人员的思维与市场靠的更近,成了王胜勇的一种工作新常态。
王胜勇认为,技术是基础,应用是根本。如果没有应用,再先进的技术,也很难产业化和市场化。毕竟现在的社会,信息化已经到了一日千里的状态。有时技术很先进的东西,市场未必会很好。往往技术人员自认为很得意的技术,甚至是世界顶尖的技术,其实未必适应市场,毕竟技术与市场是二个不同的概念。为此,王胜勇以敏锐的市场感觉,加强了企业的管理,并以成熟的管理模式,重点对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进行了全面的提升。
“对高级人才的管理,更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王胜勇告诉记者,高级人才的管理难度很大,毕竟高级人才不同于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因为高级人才所研究的领域很宽,并且很多领域管理者也不懂,所以王胜勇在高级人才的管理上,采取了充分信任的方式。在信任团队的同时,他把经营管理的目光,放在了技术、应用与市场的结合上,并充分地发挥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最终将中冶南方这家国有企业,经营成了一个行业内知名的企业。
敢为人先,创新不止。
王胜勇在重视基础研究、敢于弥补不足、致力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找到了自身事业的全新起点。“讲理想、比贡献”,对王胜勇和中冶南方而言,已不在是一句简单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