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观对解决当代大学生理想和信仰的指导意义

2015-07-29 21:16周超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信仰理想马克思主义

周超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近年来,社会价值观取向日益多元化,大学生群体理想信仰状况总体向好,但受到国内外各方面的影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该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理想和信仰现状,探讨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从而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信仰 大学生 理想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a)-0242-01

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理想和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否。然而,近年来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逐步淡化的趋势,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不能对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问题及时加以研究和引导,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发展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并提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对策。

1 大学生理想和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取向日益多元化,而理想和信仰的选择也呈现多样化。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激烈碰撞,部分大学生茫然失措。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大学理想和信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大都不高,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方法落后,以理论说教为主,课堂缺少互动,十分枯燥和乏味,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部分大学生认为不喜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认为共产主义社会遥不可及,虚无缥缈,不切实际,从而导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提议淡化,对社会愈加失望,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

1.2 理想和信仰功利化

近年来,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在利益的驱动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功利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逐步消失在功名利禄的追求当中,对于信仰什么、如何信仰等价值观的选择大都从自我需要出发,更有甚至,理想和信仰要让位于个人的个人生活和工作前途。正因如此,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越来越物质性和功利性,他们的价值观取向也日益呈现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发展趋势,,追求金钱至上、权力万能。[1]

1.3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抗拒心理

我国高校大学生确立理想和信仰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教育,而部分大学生对高校开展的公共政治课程并不满意,他们认为课程内容空洞,而学习政治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过于形式化,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教育,从而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着一定的抗拒心理。

2 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途径

2.1 加强信仰教育教育者建设

2.1.1 提高信仰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理论修养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价值观教育,教育者的素质、信仰和理论修养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理想和信仰的形成。一方面,提高信仰教育者的道德品质,通过各种专业和技能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完善自身人格。只有教育者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崇高理想,才能使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信仰理论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仰。另一方面,信仰教育者要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自身修养。[2]信仰教育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并能够联系社会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教育者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视作一份事业,才能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努力工作。

2.1.2 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信仰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和现实需要,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从现实出发,得到学生认同和接受。另一方面,信仰教育者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迎合学生的思想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期待感,从而自觉接受教育。

2.2 转变信仰教育方式

当代大学生大都是9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包容性强,但也存在缺乏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二是,集体意识薄弱。他们注重自我发展,善于表现自我,但另一方面,可能由于过度关注自我发展,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缺少社会责任感,从而走向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因此,根据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对他们开展信仰教育就要摒弃传统的灌输方式,探索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不管提高教育实效。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形式也要多样化,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帮助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马克主义信仰教育能够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3 改善信仰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主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信仰教育归根结底是爱的教育,高校信仰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更加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因此,在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过程中,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

首先,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能够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90后大学生在校期间会面临来自家庭、学习、社会的各方面压力,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存在于课堂的说教,还应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因此,学校教育在做好各项基础建设和师资建设的同时,还要做好各项助学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

其次,学校要加强生命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注重自我的健康,帮助他们更加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在友爱、平等的校园环境中能够跟家真爱生命,敢于面对各种挫折和问题。

总之,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应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创新改革,才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信仰教育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伟芳.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2] 陈跃、熊洁.关于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深层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0, (4):41-44.

猜你喜欢
信仰理想马克思主义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你是我的理想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