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鑫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大批精美铜佛像,其做工精致,造型优美,时代上以明清为主。它们是了解湖南地区佛教信仰传播与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宗教、艺术和历史价值。本文选取部分精美明代鎏金铜造像加以介绍,兼谈金铜佛像的收藏与鉴定。
1.明代鎏金释迦牟尼说法铜像,通高27厘米,表现佛祖45岁正式说法传教的形象。这种造像单独出现即可定名为释迦说法像,如分置于成道像两侧同时供养,则是代表三世佛中的迦叶佛和弥勒佛。此尊铜像面容沉静,神态安逸。顶饰螺发,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座上,造型庄重优雅,线条简洁流畅(见图1)。
2.明鎏金观音铜像,为四层十一面二十四臂。通高53.8厘米。面容慈祥,挂璎珞,立于束腰仰覆莲台上,主臂双手合十,主臂下双臂结法界定印,其余二十只略小的手臂排列于身后左右两侧,结不同的手印,或持法器(见图2)。
3.明鎏金骑犼观音铜像,通高34.5厘米。观音呈男相,面庞呈长圆形,细眉,垂目,高鼻,樱桃嘴。头戴宝冠,冠中央有佛像,耳部饰云纹宝缯,颈部有蚕节纹,天衣内胸前有佩饰、璎珞,下着裙,端坐仰莲形成的莲花座上。施说法印,双腿饰有足钏。身下坐骑为金毛犼,立于椭圆双层台上。犼,俗称为望天吼,像犬,凶猛异常,吃人,常与龙争斗的神兽。犼云纹耳,颈挂饰铃,背负莲花座,额头前的两条盘缠的带状螺发,下垂坐鞍,云形尾,四足饰有云形扉棱(见图3)。
4.明文殊菩萨铜像,通高34.5厘米。此尊铜像面相慈悲柔和,头戴五叶宝冠,上有顶严和髻珠,冠正中有化佛。两侧系扇形结,垂下的部分翻卷向上呈S形。束高髻,圆形耳铛垂肩。宝缯垂肩,胸前的项饰与璎珞繁杂华丽,帔帛缠绕,末端搭于莲台两侧。下着长裙,露出裙褶和腰带结。左手施说法印,右手施触地印,莲茎沿手臂两侧向上伸展。结半跏趺坐,左腿横盘,右脚垂放在一枝莲花之上。莲台为仰覆莲组成,上下各有连珠纹一圈。双层莲瓣细长饱满,在莲瓣的相邻处,可看到最下层呈三角形的瓣尖。莲花座上的莲花瓣挺拔秀长,宛若菊花瓣,属典型的明式风格(见图4)。
5.明鎏金大威德明王铜像,通高17厘米。此形象有九头,除最上的菩萨头戴华丽珠宝冠外,其余八面都戴五骷髅冠。牛脸,眉有怒纹,巨口獠牙,腮须短卷。背后有火焰,带有两只牛角,头发上指,三十六只手臂,主臂拥抱着明妃罗浪杂娃,其余均持不同佛物,佛物有缺失。手脚均佩戴镯子等珠宝首饰。十四条腿,脚下踩着人和兽,底座为莲花瓣(见图5)。
近年来,佛教艺术品在市场上更是备受追捧。尤其是金铜造像,其造型准确自然、制造工艺精湛,深受藏家喜爱。要正确鉴定和选择收藏,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点,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金铜佛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其主题是一致的,即都为“人”像,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可以通过观察面相和体形、手印与坐姿、标识与坐骑、细部与装饰、材料与质地、铭文与题记等来正确地定名。佛像的面相与体型,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整体的风格等,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很大的差异。佛像的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据此可以分清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例如,文殊、普贤和观音三位菩萨,坐骑分别是虬青狮、六牙白象、朝天吼。又如手印,手于胸前结说法印并牵莲茎,莲茎沿手臂两侧向上伸展,肩两侧盛开的莲花上分别有剑和经书,为文殊菩萨标识。再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而材料与质地,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要注意不同的时期用铜是不同的。如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特别是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别好,所以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别沉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再有就是不同地区或受不同地区影响而生产的佛像,用铜和用料也不相同。如藏佛教造像,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而同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多以黄铜铸造,澄黄亮丽,他处少见。同时,眼与白毫常以白银镶嵌,唇部和衣纹喜欢用红铜镶嵌,使整体造像显得非常华丽。而受尼泊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则多用红铜铸造,鎏金并镶嵌宝石。最后是注意铭文和题记。铭文与题记是造像本身提供的文字鉴定内容。一般说佛像上的题记从佛像一出现就有了。
第二点,凡文物有鉴定就有辨伪。一般而言,伪品不外乎以假作假和以真做假。以假做假是最易识别的。而对收藏者来说,难以分辨的是以真做假者。从工艺、形制、纹饰、铭文等方面可以做出分辨。从工艺来看,如古代是用水银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然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古意盎然,这是仿品不可比拟的。而以真品翻模制造的,乍一看整体很像,但真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沉的感觉,铜质也很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鎏的金,光泽极不自然。伪品往往在细部交代不清。因为翻模之品,出模后在衣纹、手指、面部等处还必须进行细加工。古代工匠在制作时,多少对佛经所言的要求有些理解,再加上制作上的尽心,自然是现在那些对佛教教义一无所知、急功近利、以营利为目的的作伪者难以比拟的。从形制来辨伪,不同时代的金铜佛像有着时代特征。通过观察整体形制和细部特征可以辨伪。如明代铜像底周边微圆,无锉刀痕迹;清代铜像座底周边平坦,有锉刀痕迹。明代铜像鎏金表面的金水发红,鎏金层也较厚;清代的鎏金层较薄,颜色也比明代的浅,略呈青黄色。明代铜像不采用打胎制作,而清代的通常为打胎法制作,故重量比明代的要轻许多,可用手掂量出轻重。又如作假者,将失落的残件重新拼装起来或是将真的佛像加上假的底座等。如明代的狮子放上清代的像。比如缺个座子、缺个背光等,配上新座子或配上新背光,来充完整的旧品,这都需要用经验来仔细辨别的。再者,通过纹饰和铭文方面来辨伪,比如,在明代早期佛像上加刻“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款,其实,这反而破坏了品相。又如在真品有款的座子或背光上,加上新佛像,像是伪的,款是真的。这些也容易混淆迷惑收藏者。
第三点,正确鉴定和选择收藏金铜像,还须了解基础佛教常识。了解造像特点和造型规律,对收藏佛像很有帮助。各造像是遵循着其天国阶次,或者说神格来塑造的。有的造像,说不上是佛还是菩萨,不伦不类、形象怪诞往往可能是伪作。掌握各地区的佛像风格特点,佛像各地有各地的风格特点和制作工艺。经过分析对照,也是可以进行区分真伪。此外,鉴别佛像,还需对佛像来源地要有所了解,不同来源地、不同习俗和自然环境,也会导致其品相等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