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梦锦
基于文化建设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研究
高梦锦
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以及责任担当方面,已经随着中国的经济结构、利益的分配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作出了较大改变。对于现代大学生社会责任与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据时下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及特点,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通过科学、全面的手段,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意识,要依据时代的环境来探索教育的道路。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还能够帮助国家实现人才培养的战略措施。
高等教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在当代大学生中,其人生观与价值观及世界观正处在形成阶段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已经逐渐成形,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还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道德文化影响,在许多思想上与行为上都会表现出缺乏社会责任与意识的状态。而大学生作为告知群体,其承载着传统文化与知识创新的艰巨任务,而其社会责任与意识的缺失会给社会未来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一)受到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
在市场经济将计划经济取代了之后,社会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好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效果,其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与贫富差距。此外,由于中西方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标准差异很大,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也会对中国传统社会道德和责任意识发生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大学生因为难以抵制现实利益诱惑,使得其社会责任与意识发生淡化与扭曲。加之市场经济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不断的暴露出来,一些大学生因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使得其理想变得淡漠,生活没有明确的方向,而在这种状态下,一些有负面影响的社会现象就会侵袭大学生,紧接着带来的就是他们在社会责任与意识当中的种种考验。
(二)独生子女的家庭过度溺爱
家庭的错误教育或缺乏教育是我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的另外一个原因。我校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子女的一切都让父母承包了,让学生们在溺爱中成长。为了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开发孩子的智力方面都投资了许多资金,但是,在子女的品德素质与责任感方面的教育,许多家长都不重视,故引起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弱化的现象;让子女们只知道索取,却不懂得付出,对于责任与义务的问题,大部分的学生是从来没有想过的,甚至了解责任与义务的含义。另外,子女出现这样的情况还取决于家长的价值观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家长没有正确认识什么才是社会责任感或缺少社会责任感,甚至有的家长还抱着一种反对的态度看对社会责任感,因为在他们眼里“钱”是生活的一切,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而这些道德或社会责任感对他们是没有用处的,甚至会阻碍他们赚钱。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存在不正确的价值观与缺少社会责任感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子女正确认识道德观以及社会责任感,进而导致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淡化或者缺少社会责任感。
(三)学校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当前在学校的教育方面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在德育教育中,依然是停留于填鸭式水平,大部分教育都只是重视课堂的说教而忽视身教重要性,或者只重视传递只是而忽视交流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就像是教小学生一样,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社会推崇与倡导的,什么是社会排斥禁止的等。但在这样的教育考评结果上,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考察还是借助传统的考试模式来评定,也就是将学生社会责任与道德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成绩分数的高低上,片面评断学生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意识素质,使得德育教育仅仅只是流于形式。同时,只要学生在学校不违法乱纪,并遵守纪律,按照学校的要求修满了规定的学分,就可以领取毕业证,这样流于形式的高等教育造成的后果就是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沦陷,缺乏社会责任与意识感,甚至是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从而对培养高校人才带来严重的打击。
(一)突出社会责任教育的内容
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时,其内容要富有时代性、同时按照其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日常关注全球动态,将社会责任感意识,贯穿到大学生教育过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以此比较和反思社会责任热点问题,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态,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教育思想。与此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个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与义务知识,这样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鉴于此,高校可以依据心理学发展规律,通过按照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大学生的特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通过这样的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看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时也可以用正确的态度来衡量,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工作。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丰富创新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遵循时代性、主体性与全面性以及导向性的原则。
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与人生价值教育时,要充分体现出时代性,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一举措,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十分有利的。另外,在实际操作中,要将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置在课堂中,通过教学与实践,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采取有效的责任教育手段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意识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通过社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手段鼓励大学生,将社会责任感与意识形态,正确合理的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其在实际实践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增强其社会责任与意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关键环节,对于促进其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人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能够有效的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觉悟。
(三)优化责任教育的校园环境
优化校园环境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①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一个学校的校训,反应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而一个学校校风的培养,能客观的反映出该校学生的精神风貌,并以此影响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意识。根据心理学理论,在同一性依存中,学生能够在良好校风的影响下,趋于同化,并形成良好的思想与精神作风。
在建设校风的过程中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及有组织地将社会责任感有效渗透其中,并以此培养学生社会责任与思维意识,促进学习、思想作风的培养,以此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优化校园的学术风气:在校园中建立起良好的学术风气,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与考风,并培养其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独立研修的日常行为,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到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中。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通过培养良好的科研思想,正确引导学生走向规范的学术道路,不能为了功利主义而做学术,要为真正解决问题而研究问题,为了学术研究而做学术。③优化校园管理机制:高校的管理机制、各项规章制度的确立,以及具体过程的事实,对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
除此之外,只有让大学生处在严格的责任机制当中,才可以使其感受到责任感的深刻体验。所以高校建立起健全的责任管理制度体系,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结合教育,从日常生活做起,从小事抓起,从而创设健全的责任教育激励与追究体制,从而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养成责任行为与责任习惯。同时,建立起民主校园管理制度,对于合格的责任意识行为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对于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要严格制止与惩罚,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提髙学生自身修养的自觉性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领军力量,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修养与自觉性;另外,还要重视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意识的形成,使其在专业素养上有所养成,在综合素质上得以提升,最终承担社会的担当责任,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建设。想要提高大学生的修养与自觉性就要遵循以下原则:鼓励其自主自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遵从社会道德。
(五)发挥多方面的协同作用
1.家庭的教育作用
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中,家庭教育是位于基础地位,家长的社会责任感影响着子女所形成的社会责任意识。所以,家长必须加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以及树立权威的责任教育与模范行为等来进行教育孩子,使其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优化社会与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都是在社会环境的氛围中长大,社会的一些环境或者事件都会影响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意识的水平。所以,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增强社会责任感之时,可以在多个领域优化教育的社会环境。同时,努力优化个体的行为举止,这样的举措,均能对大学生能够起到模范示范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意识。
3.合理运用校园的文化载体
在社会文化的系统中,校园文化虽然只是亚文化,但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可以通过隐性的教育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包括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活动文化等,这些文化是师生一起创造与享受的各种校园文化,它的开放能够影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水平。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校园文化的一种教学内容与功能,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对于校内外的教学资源,高校要懂得利用,对教学的文化载体进行开发与拓展,健全社会责任教育文化机构,让蕴含着文化信息的每一个地方都能传承社会责任的教育。
4.充分利用各类传媒载体
目前,各高校大学生的主流趋势是广泛使用大众传播媒介与新媒体,高校的教师也需要跟上时代潮流,充分挖掘大众传播媒介、新媒体与社会责任教育新起点。教师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学时,可以使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体等大学生喜欢的形式。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新媒体引入教学,充分发挥其广泛性与渗透性,结合社会责任意识进行教育,仔细观察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促使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意识与行为上出现一定的改变。
综上所述,对于高等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意识培养,在各个方面的教育中将社会责任与意识渗透其中,客观的评价与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去衡量每个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找出其中的不足,探讨有效解决对策,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社会责任与社会意识的新型人才。
[1]杜丹.从高校德育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2(05):214-216.
[2]费长江,成华,豆小红.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模式及其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8(03):332-333.
[3]魏进平,白星.浅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11,17(09):845-846.
[4]秦继红,鲁树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哲学浅析[J].教育与职业.2011,25 (23):145-148.
[5]沈许龙,龙银成,颜士敏,李晨,毛春红.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31(07):201-203.
[6]孙莉,孙静,吴澍.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34(07):814-816.
[7]刘海涛,郑雪,聂衍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3(03):112-114.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高梦锦(1979.02-),男,河北唐山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体育管理系,讲师,专业: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