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型产业的管理运行机制探讨

2015-07-29 07:59:58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刘继武
中国商论 2015年17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经营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刘继武

校企合作型产业的管理运行机制探讨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刘继武

摘 要:在国民经济结构转型时期,高校产业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战略机遇期。成立高校资产管理公司,对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管理。根据产学研的需要,大力发展科技型产业,拓展校企合作型产业,做强做精后勤服务型产业,对独资、股份、合作经营企业进行分类管理。

关键词:高校产业 经营 运行机制

校办产业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之一,其规模和效益是一所学校实力的体现。从2005年教育部实施校办产业规范管理以来,高校产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产品,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补充了办学收入,壮大了办学实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企业的运营不规范,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资产管理不到位,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次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不适应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缺乏竞争力;还有的高校对企业的监管不到位,校办企业存在一些金融风险和其他的隐患,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中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校办企业遇上了大展鸿图的战略机遇,只要我们不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就可以乘势而上,再次创造高校产业发展的奇迹。

1 成立资产管理公司,集中经营学校的经营性资产

高校应依据经营性资产规模的大小,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资产管理公司或产业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或产业公司)为国有独资的责任有限公司,投资方为高校。可以以一个经营规模大、业务好、产权清晰的校办骨干企业为基础,将其他校办企业及经营性资产划归到该企业,将该企业改制为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新注册成立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再购入校办企业和经营性资产。资产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管理高校所投资企业的股权和经营性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孵化科技企业,创办具有文化教育特色和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统筹管理、整合资源,推进学校科技产业化工作。

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将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高校减轻管理负担,更好地发挥资产的功能,化解经营风险。资产公司按现代企业进行构建,成立董事会、监事会,按市场法则独立地进行资产管理,承担经营风险。高校设立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实施对资产公司的管理。资产公司经营所得的利润归高校所有,由学校进行分配。资产公司根据学校的资源情况和人才、技术的优势,投资成立相应的经济实体,与社会企业开展经济合作;向独资、控股校办企业派遣负责人,向其他企业派驻公司股东代表,实施对下属各校办企业的领导,监督其经营情况,保障公司的收益。高校资产公司在学校资产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独立开展投资及经营活动,承担经营风险,要建立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为代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机制灵活的管理体系,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和有效的激励、监督、约束机制,使企业具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2 根据学校的发展和教学需要,分类进行投资和管理

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和管理特色,校办企业应将现代企业制度与高校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一条适合高校本身的校办企业管理体系的道路。校办企业不同于社会企业,不但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服务效益。资产管理公司应从有利于减轻学校管理负担,有利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办学质量,有利于壮大办学力量出发,结合高校自身资源情况,科学合理地决定投资方向和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的员工管理,可以根据来源不同分类对待。凡属高校在编人员,应由校方、产业公司和当事人三方签订劳动协议,其人事关系由学校代理,工资待遇参照学校同类人员标准确定。为保障公司的独立性,除科技人员和重要管理人员外,应逐步减少校办企业中的学校在编人员。企业的优秀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的骨干力量由资产公司进行统一管理,给予这些人员良好的待遇,力求保持稳定。校办企业一般工作人员由企业自行聘用和管理,其薪资水平按市场价格确定。除学校原有在编人员可保留事业单位身份以外,企业招聘的其他人员不与学校产生人事关系,由聘用企业按劳动合同进行管理。

校办企业可按独资、控股企业、参股企业、合作企业分类进行投资和管理。高校在改制前己有的企业,如果效益好、产权清晰、债务轻,可以做为全资企业划归到资产公司。积极开办一些具有高校学科优势,且投资少、科技含量高,经济回报率高的企业。独资和控股的校办企业,高校有管理自主权,收益大,应作为校办企业的骨干。高校办企业的优势在于人才和技术,不足在于资金和管理队伍。对于那些投资大、管理负担重的企业,高校可以与社会企业开展合作,以专利技术或不多的资产入股,按股份获取收益。高校还可以与社会企业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其他形式的合作,按投入的多少获取经济利益和服务利益。

3 强化科技创新,重点发展科技型企业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研人员占三分之一以上,在国家的科技计划中,有40%的任务是由高校完成的。高校虽然承担各种科研项目较多,但成果转化或产业化比例却不高。发展好科技型产业,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的重要渠道,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有选择地办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能培育一批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行业及地方的经济发展,促进高校与大中型企业的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向社会辐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高校的资产管理公司应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为公司的一项长期战略,将大部分的投资放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上。高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学校应制定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和教职工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并将参与该项工作的绩效作为评聘、任用教职员工的依据。在学校和产业之间建立开放的人员流动机制,实行双向流动。高校应制定符合高校企业发展特点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应减少一些行政干与,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企业的上交利润中留出足够的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4 深化产学研结合,拓展校企合作型企业

高校应根据产学研结合的需要,与社会企业开展股份式、合同式、项目承包式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拓展校企合作型企业。通过开展合作经营活动,将高校与企业融入一体,增加高校在企业中的决策权,可以更有效地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现阶段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中,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还不多,要使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必须在高端产品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社会企业有资金、有人力、有管理队伍,但缺技术,与高校开展合作经营,可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型企业,是企业和高校发展的需要。

高校要摆正自己在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位置,要认识到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树立起以国家、地区经济建设大局为重,自觉参与、主动服务的新观念。高校资产公司应将校企合作做为一项主要的工作职责,要了解企业的需求,熟悉学校的技术优势,找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高校还应尽力取得政府在校企合作项目的支持,争取产业的税收优惠;要以合作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在科研的“准”字上下功夫,将企业的技术革新与高校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研究,增长科研工作的实效性。各专业还应大力结合企业的生产开展教学活动,将企业的生产项目引入到学生的实训教学中,减少学生的实训成本,提高实训质量。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实验实训设备在实训期间由学校使用,学生不实习时由企业使用。应通过经济手段将校企合作市场化,保障各参与方的利益,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5 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做强做精后勤服务性产业

我国的高校一般采用封闭半封闭式管理,属人口生活密集区。师生的吃饭、穿衣、上网、休闲是一个较大的消费点,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些后勤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环境是学生搞好学习、健康成长的保障,是教师安心工作、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学校的责任。高校的后勤工作面广、复杂,需要全局安排、精心管理,将其做为产业来经营,运用价值规律,实行有偿服务、按质论价,不惜为后勤改革的有效方式。由校办企业来提供后勤服务,把具体的日常后勤工作交由企业来管理,成建制地从高校工作中剥离出去,有利于减轻高校的管理负担。同时,高校也把握了管理的主动权,能够实施有效的监督,保证服务质量。

高校的后勤服务企业要始终坚持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坚持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二个轮子一起转”的市场方针,要在不增加学校经济负担的前提下,使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可以根据后勤的年度预算,并参照服务项目的市场价格与校办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合同,企业按合同提供优质服务,并获取相应报酬。后勤服务单位要按企业方式进行管理,要改变长期以来受高校“事业单位”大环境的影响,形成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等依赖思想,增长职工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必须以师生为关注焦点,有强烈的服务育人意识。学校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社会优势企业参与校内市场竞争,用以促使后勤员工更新观念,增强危机感与竞争意识。条件成熟时鼓励后勤企业向外拓展市场,扩大经营规模,使高校的后勤企业在社会市场中站稳脚跟,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高校的产业发展工作任重道远,当前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高校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积极抓住机遇,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依托高校的综合优势,扎实工作、科学谋划、精心部署,努力完成产业与后勤系统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促进学校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一流的科技产业和后勤综合服务保障,为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金洪.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22).

[2] 师琦.高职院校产业产业发展前景初探[J].新西部(半月刊),2008(8).

[3] 李兵.论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6).

[4] 程国方.高校产业管理机制创新与探讨[J].经济师, 2008(3).

作者简介:刘继武(1963-),男,湖南省衡阳人,本科,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产业管理、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6(b)-166-03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 05:52:36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0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真正的经营,数字就是一切
商周刊(2017年17期)2017-09-08 13:08:58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检察机关业务运行机制面临的难题及解决之道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