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 诺金
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完善政策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 诺金
摘 要:城镇化是改革开放以后,因经济、人文、社会的共同进步而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是国家得以进步的标志。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正逐步走向新型的城镇化,但其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发展程度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发展进程过快,导致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不均衡,制约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城镇间发展水平差距日益扩大,因此,应认真反思我国城镇化的现实状况,以探索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和方向。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 发展 问题 完善
城镇化不仅是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缩小城乡间差距、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消除城乡间差距、促进城乡间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城镇化道路上,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阶段性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宝贵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新发展策略,实施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2.1 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新型的城镇化有助于我国经济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对城乡经济的发展进行统筹和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有助于我国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公平。除此之外,城镇化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地发展。其次,新型的城镇化有助于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聚集效应,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建设,推动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居民的收入及消费相应提高,从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转型。最后,新型的城镇化有利于平衡全球经济,促进国际间的能源、资源及信息技术消费,吸引国外资本的投资,从而促使全球经济的同步增长,这为世界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2.2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具有以下三个规律,分别是阶段性规律、社会的生产要素不断变化规律和经济的发展情况决定社会的发展情况的规律。(1)阶段性规律。根据大量的科学数据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过程的变化幅度接近于一条较为平直的S曲线,可以将其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初期—发展—平稳。在初期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的发展极为缓慢,得以生存的企业数量屈指可数,相应地能提供就业的岗位也就很少。在发展阶段,城市化率约为30%~70%,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的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就业机会增多,城镇化得以发展。在平稳阶段,城市化率在70%以上,国家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工、农业的生产水平发展到一个平稳阶段,逐步过渡到第三产业,而提高服务和产品成为这一阶段首要的任务。(2)社会的生产要素不断变化。由经济学中空间经济的原理可知,在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下,无论任何国家所做出的经济行动,在离心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之下,会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结构,但时常理论与实际是不一致的,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受到技术、交通、环境、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只要任意一方面发生变化都对其稳定性造成影响。(3)经济的发展情况决定社会的发展情况。从整体而言,多数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仍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速城镇化的发展,但城市的主导产业正逐渐从农业转为工业,有助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城镇化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这两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3.1 盲目规划
个别乡镇政府一味追求政绩工程、好大喜功,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忽略自身实际情况而开展工作,而部分政府即使制定了规划,也缺乏预见性和科学性,在推行过程中违背了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宗旨,这种不科学的规划发展大大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3.2 “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包括两方面的污染:环境和人。城镇化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引起了人们的盲目追求,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体污染等,而随着污染问题的加剧也衍生出更多的环境问题,如雾霾、温室效应。在人的“污染”方面,部分城镇化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利欲熏心,贪污腐败,肆意挥霍财政,乱开滥建,给国家及群众的经济、物质、精神都造成了严重损害。
3.3 土地流失严重
土地流失速度快,但人口流转速度慢。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城镇化发展却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在农村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及老人,却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对土地的利用存在过度征用、盲目开发及大面积的浪费,使得土地流失问题严重。乡镇群众的观念传统落后,不愿意离开故土,使得城镇化的速度减慢,阻碍其发展进程。
3.4 城乡差距过大
城乡差距包括经济、文化、观念、生活环境及质量间的差距。目前,由于大部分优势资源都在大中型城市聚集,而对乡镇的发展投入远远低于城市的发展投入,城乡间的差距也就日益增大,这些差距都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建设。
4.1 创新管理体制,提升治理水平
以市场经济作为推动力,积极转变原有的政府职能,全面提高行政效率,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首先,要合理定位市场与政府的职能,以市场及市民作为导向,推动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从而大力提升城市的社会管理及服务能力。要改变独揽大权的政府推进形式,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同步参与的治理机制,增强社会的参与机制,深化改革审批制度,对部分不合理的审批项目予以取缔或调整。其次,要改革地方的行政区域规划体制,逐步简化,通过资源整合和调整,减少体制的障碍,提升城镇的优化资源配置能力;认真贯彻落实简政放权,将上级政府的权力适当地下放给下级政府,或交予中介组织,以刺激基层的发展活力。除此以外,应对中央和地方各自的权限职责做出明确的界定,实现法定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运行机制。根据城市的建设规模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打破区域规划的局限性,按照面积大小和经济总量明确城市的规模,并给予较大规模的城市相应的地方性立法权,以促使其自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为推动城镇化给予体制方面的保障。最后,要精简政府的部门设置,对管理事务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重构行政机构的框架,以避免政出多门,从而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
城镇化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也就是要以县、乡、镇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避免脱离实际进行实践。在科学的规划方面,对条件较好的乡镇,应聘请专业的规划队伍或经验较丰富、资历较高的专家,对其制定科学可行、详实周密的方案书,以解决盲目规划的问题。聘请这些专业队伍或专家来参与、制定规划,最大程度地确保了该规划的规范性、科学性和长远性,而城镇化的发展也就会历久弥新。
4.2 制定法律法规,消除“污染”问题
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作为城镇化的发展依据,为其明确正确的界限,以确保城镇化不脱离正确轨道,用强制的政策法规震慑乱开滥建和肆意扩大等“污染”问题;其次,对省市级行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已建立起的相关政策法规,强化监督城镇建设的具体工作实施,在建设的质量问题与合理性方面都应隶属于省市的监督范畴,并应保证监督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再者,在县、乡镇级层面,一方面要严格遵守相关政策法规,另一方面要坚决听从省市行政部门的监督,按照相关要求抓好“适度”建设,包括规模上适度、数量上适度和投资上适度,以确保城镇化的成功推进。对于环境上的污染问题,要采取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手段,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4.3 节约使用土地,加强人口的集中
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的利用将成为该发展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在近几年城镇化飞速发展期间,部分城市及乡镇在建设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土地的盲目利用、对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这都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土地浪费。目前,针对土地浪费严重的现象,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相关的节约化土地政策,各级土地部门对土地的节约使用加大了监管力度,以防止土地的浪费和流失。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人口的集中,采取教育、宣传、说服等措施,让农村人口积极合理地向城镇人口转移。根据人口自由流动及法律相关迁移要求进行人口的迁移体制改革。首先,应逐步取缔户籍的城乡分置,建立按居住地登记制度;其次,取消与户籍有关的各项附加福利,探索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就业等多方面的一体化途径,逐步丰富社会保障层次,优先推进“城中村”改革;最后,在推进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基础上,使得城乡居民能够实现身份的自由转换。总而言之,只有合理地利用土地,切实解决人口流转的问题,才能高质量地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4.4 统筹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间差距
城乡间的经济差距阻碍了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就会遭遇极大的阻力,城镇化质量就难以得到根本提高,这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课题,如不能对其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城镇化的发展就无从实现。所以,无论是国家、省市、县级还是乡镇,当发展整体的经济时,必须要注重统一发展、统筹协调,在物力、财力、人力等方面要尽量向乡镇级建设倾斜,对其给予更多的发展要素、积极元素和有力支撑,以最快速度消除造成城乡间巨大差异的各类因素,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另外,也应拓宽融资的渠道,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通过政策的引导,逐步建立起国家及社会组织、个人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同时,建立起城镇的发展基金,实行滚动经营、有偿使用原则,加快城镇的体制改革,建立乡镇的新财政体制,增强乡、镇级财力,对供气、供水、供热、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实行有偿管理,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取投资的主体,从而形成多元投资结构。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对商业银行进行引导,使其拓宽服务的领域,积极参与城镇建设,促进其逐步开展对农转非居民的相关信贷业务,尤其是在购车、购房和消费等方面,拓宽其服务领域。
开展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不仅满足了我国目前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我国的城镇化在政策上的发展要求。针对我国在新型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科学规划、土地流失严重、人口流转缓慢等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深化改革,积极有序地推进和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对策,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琪嘉.当代中国城镇化发展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
[2] 杨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发展方向[J].时代金融(下旬),2014(10).
[3] 缴中山.我国城镇化发展、城乡发展和建设的新常态与规划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5(13).
[4] 陈诗波,李伟,唐文豪等.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探讨[J].理论月刊,2014(4).
[5] 黄运旺.基于金融支持视角下城镇化发展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4(6).
作者简介:诺金(1976-),女,蒙古族,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人,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6(b)-149-03